第五讲 住 宅 建 筑,第五讲 住 宅 建 筑,一、住宅建筑发展概况 二、住宅构筑类型 三、赏析——福建南靖土楼,住宅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建筑类型旧石器时代的天然洞穴、构木为巢均是远古人的住宅方式 但当时居无定所,天然洞穴并非随处可遇,在没有天然洞穴的地方,发展为“构木为巢”的巢居或粗糙棚屋或茅草封盖的地穴这个时代约在10000---6000年以前一、住宅建筑发展概况,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居民点,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条件,利用工具改造自己的居住生存环境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居民点细化,出现了城市型居民点和农村型居民点在不同的居民点根据居住要求和社会等级的不同,住宅类型丰富起来 封建社会2千多年间建筑的发展从“茅茨土阶”到“高台美榭”再到“高大雄伟、富丽堂皇”,最后到“精美委婉”总的来说,城市中的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而乡村中的住宅则更多的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两者亦互有影响和交流聚落则有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分野而面貌各异,城市自成体系,乡村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 第一,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 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既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住宅形制的演进,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复原 轴测图,,(1)汉魏住宅形制 庭院式 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2)隋唐五代从北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着庭院的走廊至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窗绕成庭院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有些仍用庑殿顶 (3)宋元明清到宋代,城市的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成多样化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平面十分自由,有院子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街开店,后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的房屋中间联以穿堂呈工字形的等等繁华的宋东京城—州桥附近,从清明上河图中反映出的街巷制,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影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南宋江南住宅庭院园林化,依山就水建宅筑院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有很大影响北京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元代住宅还有用工字形平面构成主屋的。
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大型住宅有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右建造花园,创造了一优美而适宜人居的城市住宅生活环境北京四合院布置图,中国民族多,幅员广古人于不同环境、气候、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下,造就了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结构合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宜的技术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性,它既存线性的历史发展,又跨越地区的限定以现存明、清住宅为实物依据,分述如下:,二、住宅构筑类型,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主要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抬梁和穿斗两种技术在汉代便已成熟此后在住宅中普遍应用,范围甚广北方多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在皖南、江浙、江西一带住宅中,山墙边贴用穿斗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关系,具穿斗特征,但已改及大梁上再抬上部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2.竹木构干栏式主要分布地区: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干栏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构件有榫卯和企口,是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早发现、以后在四川成都十二桥出土有商代干栏式建筑、湖北蕲春发现有西周的大型干栏住宅;在云南剑川海门也有干栏式建筑遗址但房屋一端搭在岸上,大部分架于水上广州出土的汉明器,证明汉代干栏已很盛行元明时干栏在四川地呼作“榔盘”,清称为“栏”明清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大量使用这种悠久的干栏式建筑北方自汉以后已较少使用,但东北清代仍有一种用作仓库的干栏建筑,距地较矮,是为隔潮之用3.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社会便有使用汉武帝曾作“井干楼”,张衡《西京赋》有“井干叠而百层”的说法其使用范围应不止于后来所见的东北、云南等林区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的木垒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应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住房开间较小4.砖墙承重式主要分布地区:山西、河北、河南、陕西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仓房,以砖砌方室较多,证明当时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在地面住宅中用砖不普及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是在明代,并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
一般北方住宅多为四合院,每面各3间,但在前、左、右三面房屋正中间砌墙,除解决架檩传载外,火坑位置亦可合理安排,从而形成一间半式房屋5.碉楼主要分布地区: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这种碉楼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6.土楼主要分布地区:福建、广东、赣南土楼是客家自三国两晋以来,以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期为主,为逃避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的住宅土楼的种类、分布于客家民系的分布形态是一致的客家大体上居住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接壤地区,以及广西、台湾、海南等省区,这些地区的土质多属“红壤”,质地粘重,有较大的韧性,不像中原的沙质土壤那样疏松,经加工便可夯筑起高大的楼墙永定土楼,该地区有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于建房,竹片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同时,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客家由原来的麦作文化改为稻作文化,从而糯米、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
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永定土楼,6种土楼分布简表,7.窑洞主要分布地区:豫中、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窑洞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的横穴洛阳挖掘出来的我国地下粮窑群,证明窑洞至少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晋西吕梁地区石楼县岔沟遗址发掘的19座居址,为凸字形穹窿顶窑洞,年代约在距今4500-4300年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一带汉唐时期的交河、高昌故城遗址,仍可见半地下的顶上起拱的穴居情形至今可见的陇东、陕北的窑洞拱线接近抛物线形,跨度为3-4米豫西窑洞则多为半圆拱8.阿以旺主要分布地区:新疆南部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阿以旺”顶部以木梁排木檩,厅内周边设土台,高40-50cm,用于日常起居室内壁龛甚多,用石膏花纹作装饰,龛内可放被褥或杂物墙面喜用织物装饰,并以此质地和大小、多少来标识主人身份与财富屋侧有庭院,夏日葡萄架下,可作息生活9.毡包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新疆。
毡包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式先秦即有此种建筑,汉时常见于记载,唐时牧民也喜用之,取其迁徙方便之利元、清两代,因少数民族统治之故而大量使用,且有客居式的毡包了使用者除蒙古牧民外,还有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架设时,地面铲去草皮,略加平整,依毡包大小在地面浅挖槽线,然后将用皮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竖立成壁,再将一伞状拱起网架置于上,节点与竖直内架交接处,用皮条扎紧,于外被羊或毛毡,用绳索束紧即成毡内地面为防潮湿,铺沙一寸或铺干羊粪一层,上再铺皮垫、毛毡毡顶伞形骨架中心为一圆形孔洞,白天可掀掉毛毡采光入口一般矮小,人需弯腰方能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