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语》对传播观的影响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66KB
约6页
文档ID:312664811
《论语》对传播观的影响_第1页
1/6

    《论语》对传播观的影响    陈珍 (南昌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Reference:《论语》作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侧重谈的是《论语》的语言传播观在《论语》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蕴含着传播思想的言论以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广播语言的一些影响从而理解和保护中国人民的瑰宝Keys:中国传统文化;论语;儒家思想;语言传播观;精神I206.2    :A:1673-2111(2012)11-0243-02  论语可以说是儒家经典,特别是代表孔子思想的专著以孔子言行以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要内容在本文中简单地阐述一些论语中的语言传播理念 1 对传播语言的影响:要求慎言,不要“巧言令色”  传播语言,传播者运用的技巧以及交流方式,《论语》表现出要“慎言”不要“巧言令色”的观念慎言”是儒家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慎言”要求人们在传播实践中,言行要谨慎小心《论语》中动词“言”,体现出了“慎于言”(《论语·学而》)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具体说就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的对话中。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丧邦乎?”  其实就是要求言语上的朴实,行事上要聪敏也就是人们说的少说话多做事是要求言语要思考,做事要勤快孔子更是认为除开疑问之外,其余都需慎言  2 对传播对象的影响: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  受众即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传播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传播者必须对受众进行分析  从传播对象来看论语是为了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论语》即表现出强烈的受众意识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讲究人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意思是说要广泛地传播,广泛地向人民大众进行传播达到人人都可以  孔子指出要注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来自Www.lw5u.Com]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在这里,孔子观察出学生的天赋不同,作为教育传播者,应该“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使用不同的方式与内容进行教育。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符合传播者要想按预定的方向影响受众,使他们接受教化,把握受众心理,研究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3 在传播内容上:论语中有表达信息选择的“把关人”意识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发现家庭主妇的把关人作用在《群体生活的渠道》写道,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论语》十分注重传播内容即信息的选择,选择合乎“礼”的信息传播者决定着传播内容即信息的选择,只有合乎“仁”、“礼”的信息才是最可靠的,最重要的,是关乎政治,关乎国体的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反对信口开河的“乱言”有一次子路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大为恼火:“是故恶夫佞者《论语》中还有这么一段:“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其实就是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从这一点上看,孔子人物“礼”关乎国体,是大事,是与政治相关的。

国格比价格重要”是“礼”,“他们总是……告诫大家:‘要端国际饭碗,小算盘万万打不得!’”是透过事实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是舆论导向,是“礼”而“非礼”,便不符合播出要求,像网络上的胡乱猜测,狗仔的杜撰新闻都是属于“乱言”不被正规媒体所采用  4在传播效果上:重视道德作用  传播效果指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众对传播者的反作用,有目的的传播实践活动都是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为指向的儒家学者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与政治应该结合为一体,甚至认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是道德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孝道是第一的是比学习还重要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讲当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是对孝道的一种具体阐述  以下又是孔子弟子问孝以及孔子的回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里概括一下就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来自WwW.L]正地孝敬父母  5 结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一份重要的遗产,它对我国的文化传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中的传播思想和方式也对我国的社会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探究《论语》中的传播思想,对于发展传播艺术和增进传播效果的研究上具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固然有许多不可取之处,但是中国文化精粹却是五千年不倒的根本,我国在引进外国西方文化以及技术的同时,要着重本土化需求和本土化的转化外国技术可以被中国化,这才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可能,中国技术的自主化,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都是靠中国精粹来承接,我们必须了解,中国文化是我们创新和发展的根本,是我们展望未来的根基。

  Reference:  [1]李敬一 《中国传播史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版本,238  [2]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郭庆光编 《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7、73、162  [4] 刘海贵编 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播电视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51  [5]张颂 广播电视语言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6]王振业 李舒编广播电视新闻评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二版2010年2月第二次印刷,388-390  [7]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3,2011年12月30日播出,《艺术人生感动2011》   [8]黄匡宇编著 广播电视新闻学概论(第三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