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及其子女——兼论家庭及其后人之圈子对这件事的关注起源于微博由于城市规划专业属性的关系,先后关注了王缉慈教授和王缉宪教授周总工率先发现,怎么着两个人名字那么像,一百度,告诉我他们果然是姐弟后来我又百度了一下,看到他们的父亲正是语言学家王力,然后就感觉世界又连起来了话说王力是广西人,知道王力却是由于知道王力中学,而知道王力中学却是由于王力中学校长李志强调任西大附中校长,西大附中是我母校,那时候由于一些原因领导大换血 对王力先生的家人,报道较多的都是其第二任夫人夏蔚霞及其五个子女,其实王力先生还有一个原配夫人及其三个子女王力先生的原配夫人是秦祖瑛,1916 年他们成亲,是典型的家长决定、掀起盖头才认识对方的传统婚姻王力先生的父亲王炳如是晚晴秀才,所以也算书香门第,不过在农村,所以找儿媳时估计没太注意女孩子文化水平秦祖瑛不识字,而王力是文科高材生,所以他们共同语言甚少而且王力先生长年在外求学,相处时间也很少王力先生走出农村,走进大城市,出国读博,融入了全新的环境,目睹其他文化人的自由爱情,亦愈发觉得自己婚姻无奈秦祖瑛也观察到十里八乡走出去读书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和农村的原配妻子分手了,自知这是大势所趋,女人的敏感也让她朦胧地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下一个。
王力先生 1924 年就赴上海读书,1927 年至 1932年留学法国,1932 年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同年向秦祖瑛提出离婚,此时他们成亲已有十六个年头秦祖瑛虽有心理准备,但作为一个农村女人,又何尝不失落和伤心,只是她生性好强,从不示于人前,对待丈夫和 旁人依然保持着 平静其实她最放 心不下的是三个儿女十六年来,尤其是后八年,王力 先生在家呆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他们生育了两儿一女, 长子缉和 1917 年就出生了王力先生父母去了南洋生 活,秦祖瑛和年迈的继祖母在家,上有老,下有小,秦 祖瑛通过田地分作,养家禽家畜,种点青菜,织布这些 传统的方式,支撑家庭的生活,其中艰辛,唯有自知王力先生承诺尽己所能定期给儿女们寄生活费, 离婚之事也尽量低调这是当时的人的城镇化,夫妻的城乡分离离婚三年后,即 1935 年,王力先生在 35 岁时觅到真爱,与 22 岁的夏蔚霞结婚夏女士高中毕业,成绩优异,担任图书管理员,并且多才多艺,日后随王力先生辗转任教时,还当过音乐教员王力先生历任燕大、西大、岭大、中大教授,1952 年院系调整,王力先生调到北大任教战乱期间,经济萧条,大学教授的收入也未能得到保障,从 1941 年到解王缉慈教授(1946.2- )王缉宪教授(194放前,他们生育了四个子女,生活十分拮据,更奢谈向老家的前妻和儿女寄钱了。
秦祖瑛虽然有王力先生的一些援助,她也不敢放松,依然艰辛劳作,在艰难困苦中,硬是把儿女供上了学堂战乱的时代,贫穷闭塞的农村环境,不识字的单亲妈妈,辛苦的小农劳作,父亲关爱和教育的缺失,竟然三个儿女都走进了大学的象牙塔,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实在是不容易!王缉和,文学家,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笔名秦似早在大学时期就是大后方知名的文人,与夏衍,聂绀驽,宋云彬,孟超联合创办《野草》 ,是为抗战时最热的杂文刊物有趣的是,王力 8 个子女中只有长子秦似继承了文学事业,这传承似乎是隔空的,因为在秦似青年成长的时期,没有王力先生的言传身教所以当 60 年代秦似想学习音韵绝学时,还要赴千里之外的北大进修,与青年大学生一起听自己亲生父亲王力先生的大课时任北大中文系主任,野草投稿作者杨晦对他说:你难道忘了自己的身份吗?秦似却很坦然王缉平,广西医科大学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任主任王缉国,广西日报社女编辑秦似的女儿王小莘 1943 年出生,比他的好几个叔叔阿姨都年长她也传承了家业,在华南师大担任古汉语教授由于研究的需要,王小莘教授希望索要一部分王力先生留下的藏书,夏蔚霞女士拒绝了,她将所有王力的藏书捐给了北大图书馆。
而在王力先生和夏蔚霞女士教导下的五个儿女,不仅个个弹得一手好巴扬,而且在 60年代之后都进入北大、清华、人大学习,王缉志和王缉惠在商界取得不小成就,王缉慈、王缉思和王缉宪都成为了经济地理、国际政策方面的教授之所以原配三位子女受到关注较少的原因是,一方面王力与秦祖瑛的婚姻被认为是封建的,所以子女也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比较早,社会也比较不稳定,信息和媒介不发达,他们又生活在相对落后的广西,也自然不那么受人关注1985 年,秦祖瑛去世1986 年,王力先生及其长子秦似相继辞世2003 年,夏蔚霞女士去世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人成长接触的东西尚有限,所以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思想、知识、习惯、三观养成方面起到的作用是绝对的主导尤其是大家庭,父母的教导,兄弟姐妹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家庭特有的氛围当然每个子女由于先天条件、后来学习工作环境、境遇的不同,性格会有所不同,每个子女也在不同领域工作,但仍有一些特质是共同的比如王力先生一家,虽然分为两个小家庭,但是他们之间关系融洽90 年代,夏蔚霞女士及其儿女们多次到南宁与南宁的亲人聚会这和王力、夏蔚霞、秦祖瑛对子女的家教是分不开的而我相信这也不是巧合。
王力在找爱人时,不仅看投缘,也看重人品和肚量恋爱之初,王力就把自己之前的感情经历告诉夏蔚霞,得到了她的理解和支持而王力的品质自然受益于父母的教育,所以他的父母在挑儿媳时,想必也挑了人比较好的人家的女儿秦祖瑛的勤恳,坚强,以及教导子女立志高远,才可能在恶劣的环境下让子女都成才当然,关系和睦的前提是在相同的社会阶层如果层次相差较远,那就只能有友善而不可能融洽想必这一点秦祖瑛和三个儿女都非常清楚王缉和(即秦似,1917-1986)因此,家庭的纵向影响,以及家庭在选择友人、亲家时的横向影响,使得家庭和后代形成圈子往往人能连成网,但都不太可能和层次相差很大的人深交,因为前面所述的思想、知识、习惯、三观相差甚远圈子亦构成了人的生长环境,所以造成了社会分层的跨越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前大学老教授的儿女更多的成为学者,因为从小浸淫在大学校园环境中,与其他教授的儿女一起玩比如我本人熟悉的西大老校长郑建宣先生一家郑夫人国立西大肄业,在西大图书馆工作,真巧,很多教授家属都在图书馆或者职能部门工作郑家六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在国家研究中心,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职能部门工作,也都与大学毕业生、学术技术骨干结婚写到这里我竟想到了最近刚刚看完的《我们结婚吧》 。
这部剧我看了大约最后十几集,虽然还是打打闹闹的口水剧,但是比以前的多数偶像剧来说,已经不怎么脑残了比如故事发生中等偏上收入的家庭之间,市人事局局长、剧团演员、公务员、教师等,他们互相之间是朋友,孩子也成为朋友和恋人,这样的设定比较顺理成章比脑残偶像剧们的什么青年跨国公司大老板、穷苦人家女孩飞上枝头变凤凰之类的桥段要要正常得多正因为这样的设定,矛盾冲突也比较合情合理,是一些情感、家庭、孩子的问题,观念、思想的问题另外男角色设定的也比较正常,不用高富帅,不用装逼货写家庭论和圈子论,完全不是血统论之意,而是提示,注意身边的环境,因为环境塑造人所以需要择其善者,在更大的视野下考虑友人乃至恋人正如王力先生选择家庭与生活环境一样而秦祖瑛与其三个孩子的特例启示是,如果不能选择环境,那便选择信念参考资料:王缉国,张谷:王力传;王小莘:疾风劲草---秦似传;潘茨宣:散文大家秦似;南方日报记者郭珊,实习生周素琼,何亮:王力的广东弟子傅雨贤和詹伯慧回忆王力---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广西电视台纪录片:王力夫人和她的子女们;王缉志博客王力的广东弟子傅雨贤和詹伯慧回忆王力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王力(左二)与周祖谟、袁家骅、岑麒祥合影。
王力(左)与詹伯慧傅雨贤,广东连平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 年考入中 山 大 学 语 言学系)詹伯慧,广东饶平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 年考入中 山 大 学 语 言学系)1990 年,在北大举行的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学术研讨会上,孙玉石教授在致辞中称赞,王力先生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的领域里辛勤耕耘,纵横驰骋,肩负起了开创中国现代语言学的重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的一系列著作都充满独创精神,大多发前所未有之新声《中国语法理论》、《中国现代语法》,以《红楼梦》为标准,辅之以《儿女英雄传》,使汉语研究摆脱了对西洋语法的模仿,而走上了真正独立自主的道路《汉语诗律学》全面详尽地阐释了古今诗词格律,揭示了古典诗词的句法特点《汉语史稿》第一次系统叙述了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历史,开创了汉语研究的新天地《中国语言学史》第一次全面扼要地论述了中国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语法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源流,总结了自先秦至清代的汉语研究成果。
王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界教学与科研密切相结合的典范,不仅勤于著述,亦笃于教学由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首创了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教材体系,为推进全国古汉语教学立下了不朽功勋南坛北苑,三千桃李,咸被春风他被誉为“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北大中文系挽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力生前孜孜以求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文字改革、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早在 1940 年出版的《汉字改革》序言里,他就再三强调汉字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并对汉字改革利弊、改革的可能性和拼音文字所引起的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近年来,广东学界、坊间热议“粤普”之争,海内外文人学者反思汉字简化得失,在这个时候回顾王力先生的治学经验,深具意义1谈教学为人没有一点架子的大学问家,让学生在笑声里学到很多东西南方日报:在您与王力先生交往过程中,哪些事令您印象最为深刻?傅雨贤:先生讲课很生动,注意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广东人学习普通话时,常常分不清楚“z、c、s,zh、ch、sh,j、q、x”三套音王力先生就举了个例子:有些广东学生会把“洗”念作“死”有一回,一个人问北方的同学“你洗不洗澡”,说成“你死不死”北方同学听了之后就回答“我不死”,问的人就说,“那你不死,我就先死啦”,对方哈哈大笑:“好吧,你死去吧。
这样的例子他搜集了很多,经常在课上说给我们听,让我们在笑声里学到很多东西还有就是王力先生虽然是大学问家,但是没有一点架子,对学生十分亲切我是连平客家人,进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但是在他的纠正和下,我逐渐学会普通话了先生觉得我很勤奋,在学期末的时候当众表扬了我一个人,令我备受鼓舞1954 年的时候,我跟着先生去了北大他给我的毕业考试成绩评了不少“优”,暗示让我留下当助手但是我不习惯北方的气候,想回中大临走时我去拜访了他,他问我:“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当时我想把 1951 年创办的杂志《中国语文》集齐方便以后研究学习,就想向他借 40 元钱,他十分爽快地叫师母把钱拿给了我我回中大后的月薪为 61.5 元,可见当时 40 元不是笔小数目詹伯慧:我父亲詹安泰当时是中大中文系教授,和王力先生是同事在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王先生经常到我家来和我父亲谈论语言文学方面的问题,我在旁聆听,加深了我对语言学的兴趣,这对我后来报考王力先生创办的中大语言学系产生了直接影响王先生讲课深入浅出,逻辑性强,重点突出,举例精当,讲义记下来就是一篇现成的文章当时我对文字改革和方言有兴趣,王先生对我勉励有加,在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还特意找出他三四十年代写的关于汉字改革的书籍给我作参考。
那个时候流行学俄语,但我学的是法语,我曾试着把法国报纸上一篇关于斯大林论语言学的文章翻译给王先生看,他非常高兴,还叫系里把我翻译的文章油印出来,发给全系教师参阅,这对我是个很大的鼓舞1953 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