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藤野先生【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首次使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我们学过选自《呐喊》的《社戏》本文选自他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还学过选自该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课文扼要】1 未识藤野——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藤野2 中心: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为中心选材3 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 暗线:爱国主义思想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赏樱花、学跳舞(憎恶,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爱国思乡,学医的主要动机)仙台的职员对自己的优待(正面衬托藤野先生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反面衬托藤野先生看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4 文章写了哪4件事?添改讲义——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尊重科学关心解剖实习——诚恳热情、关爱学生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5 人物描写 外貌、动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6 情感:感激(无私的帮助、学术的影响);敬重(伟大);怀念(收集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愧疚▲7 ①什么事件使鲁迅的思想发生了变化?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③这一变化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②弃医从文(从文学上探究救国救民的方法);③(使鲁迅的思想受到冲击,民族自尊心受挫,)表现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告别藤野先生以后,鲁迅是如何怀念他的?收藏讲义、挂藤野先生的照片、努力写文章课文详解】1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上野的樱花鲜艳而美丽的特点▲2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厌恶、鄙夷、反感之情▲3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解散辫子的丑态,暗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愤懑与厌恶之情《课》)( 解释词语的方法:解释 + 联系文章情感 / 内容 / 结构 )4“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在全文起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相呼应5 作者写1—3段的用意是什么?追述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埋下伏笔同时,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其腐朽灵魂,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与爱国之情6 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主要抓住看樱花、盘辫子的细节来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其描写角度,除视觉外,还从听觉角度进行,如“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清国留学生学跳舞体现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丑态的厌恶之情 精通时事:反语,这是讽刺的说法,指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课》)7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用很多篇幅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写了到仙台途中想到的事,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的事件,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课文扼要】3.8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厌恶失望——爱国(忧国忧民——痛苦根源)▲9 “爱国青年”:反语,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讽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藤野先生形成对比《课》)10“正人君子”:反语,讽刺哪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11“物以稀为贵“:自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双重否定表强调,突出了中国人精神的麻木不仁,作者深感悲痛、无奈与辛酸,反映出作者的爱国之情痛苦根源)13 如何表现爱国情?【课文扼要】3+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把怀念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4 我看到先生改讲义“吃了一惊”的原因是:藤野先生竟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所以我“吃一惊”这更能突出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到一种不安”的原因是“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15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 不能一来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来也表达我深深的自责之情删去不能达到这种效果16 改讲义事件中,我对“过了一个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我尊重先生,被他的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对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非常深刻17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后来弃医从文有什么影响?“匿名信事件”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作者希望祖国强大看电影事件”写中国老百姓愚昧麻木,不觉悟,这正式造成我们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可参考【课文扼要】7)18“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的内容指弃医从文,变化的原因是指要救国,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人们,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可参考【课文扼要】7)▲19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表达方式是?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议论;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承匿名信事议论,领起下文看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在遭受侮辱后作为弱国国民的极为愤慨和辛酸的情绪。
20 结尾最能表现我对藤野先生怀念之情的词语有“总、时时、长长、永久、至今”▲21 “良心发现”指爱国思想和(与反动文人的)斗争精神受到触动▲22对藤野先生进行高度评价的句子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23 藤野先生的精神可用文中的六个字概括:为中国、为学术▲24 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收藏讲义;悬挂照片;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可参考【课文扼要】8)▲25 作者把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说成是“不幸”的原因是:讲义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与友情和“我”对先生的终生怀念▲26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就文段来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指的是:热爱科学,对人没有歧视之心26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却特别听得刺耳”中“这一声”指的是什么?“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指“万岁!”;作者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27 “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用反问,表现了闲看者麻木的精神状态2 我的母亲【文学常识】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学者【课文扼要】1 我对母亲的感情:怀念、敬爱、感激2 母亲其人——慈母、严父、恩师【课文详解】1 文章的过渡段是第四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 课文写了母亲三方面的事:对“我”的管教严厉、关爱、教子有方;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性子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有刚气3 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意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前三段既写了自己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中心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4 “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5 在“组织戏剧班”一段中,用“居然”一词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的惊喜之情6 第二段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的意思,而且“我”做戏通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7 为什么花大篇幅写家庭琐事:母亲以身作则的身教8 极大极深的影响——学习努力、守时;做人要仁且刚▲9 “严父”和“慈母”是否矛盾? 不矛盾作为母亲,她首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父亲死后,她不得不也担任起父亲的指责教育我这更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怀10 如何理解第七段中的“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以及深深怀念之情11 第六段和第七段的关系:总分关系。
第六段说母亲对我影响之大及教育态度,第二段举具体的事例12 母亲对我的态度是“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用一个词来说明母亲对我的管束:严厉▲13 母亲责罚我却“不许我哭出声音来”的原因是:“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说明母亲有刚气的性格▲14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点题,在结构上过渡▲15 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每天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16 在做人方面母亲是怎样训导我的?在做人方面,母亲对我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每天天刚亮,把我叫醒”,反思头天的错误,认错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但行罚时,不许“哭出声音来”因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重重的责罚3 我的第一本书【文学常识】牛汉,原名史成汉,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华南虎》,他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课文扼要】1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的人。
2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文中指什么?“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课本,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主要指后者3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对你有什么启发?说明乔元贞从此失学了,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我们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思考着生活与人生4 父亲弄清课本的原委后,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气,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深表同情5 谈谈你对“弄不成”这位教师的看法:“弄不成”的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有好淳厚的情义而且他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找课本,是个负责的老师6 从与狗玩乐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与狗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小孩子,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孩子,在当时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仍不忘寻求一份乐趣7与狗玩乐的事件在全文所处的位置不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有什么作用:这一段是补叙,能突出作者念念不忘的情趣8 读了“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来历后,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感情?对童趣、自然之趣的怀念之情;朋友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生活的辛酸;父爱的温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