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济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36KB
约13页
文档ID:20713585
黄济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_第1页
1/13

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作者:黄 济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8.9.5)【摘要】“教育是什么”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话题,从上层建筑说到生产力说,再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今天教育产业化、教育民主与公平等问题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内容,乃至出现百家争鸣之势但是这些争论都离不开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个三边关系分析与解读这组复杂关系,对于认识教育本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既是社会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范畴,又是历史的范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极普通,又是极复杂的关键词】教育本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关于教育本质问题,从 1978年开展讨论,至今已有 30年对问题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越来越深入,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以至有的学者感叹说:从事几十年的教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什么是教育?似乎越来越茫然,不知所云这说明教育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从广义的教育而言,每个人从生到老,都在受教育之中,人人对教育都有发言权但要对教育下一个确切的、科学的定义,又非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们再试图谈谈“教育是什么?”这个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一、教育本质问题讨论概述翻开中外教育史,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有千百条,但归其究竟,不外从社会需要论教育和从人的发展论教育。

在中国古今的教育思想中,长期存在着从社会需要论教育的观点,如《学记》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我国长期的革命中,又强化了这种思想,而且突出了“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的社会职能,以至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这一思想走向扩大化,直至扭曲,“文革”中的表现是最具代表性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政治和思想路线,确定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教育战线上,1978 年开展的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实质上是从对教育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左”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对传统的“教育是上层建筑”说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教育是生产力说,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是特殊范畴说等这场讨论,虽未最终解决问题,但在解放思想上却起到了推进作用现就讨论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做些简略说明教育是上层建筑说:该学说是当时讨论中的核心问题这一学说主要是把教育视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进而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并具体化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里涉及到对社会上层建筑作何理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论述社会上层建筑时,并未把教育列入其中;社会上层建筑是否都具有阶级性,也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因而由此引申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这次有关教育是否是上层建筑的讨论,对否定仍然坚持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点,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是生产力说:该学说是针对教育是上层建筑说而提出来的,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它是与我国所提出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新颖的,但还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该学说把教育的育人功能突出地提了出来,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大进展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作为专题来讲,此略30年间,教育的本质问题,一直在讨论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又有许多新的问题提了出来,如教育现代化问题、教育产业化问题、人力资本理论问题、教育的公平与民主问题、教育对象的主体问题、终身教育问题、后现代教育思潮问题,等等,都一一提上日程这些问题为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出现百家争鸣之势看来,教育本质问题,还将继续争论下去,有的问题,在后面将有所论及二、教育与社会和人的三边关系从无数的定义和不尽的争论中,可否给教育下这样一个定义呢?“教育是培养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或者说“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社会活动”。

这个定义如果可行的话,在教育本质中就包含了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三边复杂关系在近代西方的教育思想中,也有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反映着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复杂关系下面就这个问题分别加以阐述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在动物中,特别是高等动物中,也有老对幼的养育和训练行为,但都属于本能活动,代代相传,没有经验的积累和发展人类则不同,他不仅通过语言,而且通过文字,把经验积累起来,传递下去,这样才有了日后的文明和进步因而人类发展需要教育,社会发展也需要教育,教育与人类同在,与社会共存教育是人类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教育也是推进社会前进的工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财产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社会的两大生产,即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这两种生产的进行都离不开教育教育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永存,教育也永存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与经济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和与文化的关系几个大的方面,下面对这三个方面作些简述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性质,教育又反转来为其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这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古代教育和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现代教育;以生产关系来划教育,就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不同性质的教育这两种划分法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也可以二者兼而用之我国现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既有与资本主义相同的现代化教育的特点,又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的特色我国所实行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共同制约下,结合中国实际的产物它既不能脱离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的要求,又不能违反为人民服务的公益性的特点因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不能不受产业化的影响,又不能完全走产业化的路,这就是当前如何办教育所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从教育的现代化来说,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有共同要求,因而可以引进和学习但从其指导思想来说,我们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色,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我们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人力资本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为 20世纪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是“经济史上的革命”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给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迅猛发展和人员质量的提高。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同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生产关系具体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具有阶级性的特点一般地讲,国家和政党决定教育方针政策,政治思想统治教育思想在阶级斗争尖锐的时刻,教育的阶级性表现的极为明显,这是客观事实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教育进行统治,所谓“建 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讲的就是这个问题被统治阶级也利用教育来反抗统治,维护自身的利益,所谓“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历史事实所以说“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情况下,教育是有这个功能的但不能把它扩大化,更不能把它扭曲,把阶级斗争引向邪路,这方面的教训应当牢牢记取当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从革命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之后,“科教兴国”就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功能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多次报告和讲话中,都反复地讲到教育的重要性问题,这些讲话、指示,已为大家所熟知,不再赘述当前教育的公平和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如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别问题、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问题、择校问题、弱校的提高问题、高考的改革问题等,都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所应解决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都应从实际出发,逐步给予恰当的解决再如终身教育问题,这是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提出的要求,也是人口结构不断变化提出的问题,建立“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教育体制,也是教育改革的措施,这个问题已写进我国的教育法中阶级斗争已成过去,但社会集团的差别仍然存在,这种存在可能还要长期延续下去,如果处理欠当,也还有扩大差别的可能,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教育的公平、民主问题,一定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想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教育改革中更为复杂和更为直接的问题从广义的文化来说,教育也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又是文化继承、保存、传递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民族文明的标志,它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经五千年文明发展而不衰,在于有自己的民族文化 讲到民族文化,儒、道、墨、法、名、兵等各家都有各自的贡献,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家,其仁义、忠恕、中庸之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中,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准绳;它的教育经验和师道传统,已为历代名师所遵从;它的“以仁为本”的思想,同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潮相契合,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都在发挥着重大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民族,在近代“废科举,兴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又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在教育上影响较大的,一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一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这两种教育思想一直影响到当代的教育改革,且还在以不同形式被争论着在当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时代特点的影响下,如何处理好中与外、古与今的关系,又是摆在我们教育改革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把这篇文章写好先进文化无国界,各国文化有特点,这就是处理国际与本土化关系的基本原则当前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扩大了大脑的功能,拓宽了个人的视野,加快了发展的速度教育科研网络的建立,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教育除了与经济、政治和文化有广泛联系,并受其制约外,它与如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教育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相对的独立性我们讲教育的作用,一般是指其正面影响而言的,但不正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会起反面的作用,教育者对此也应引以为戒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还是通过人的参与来实现的因而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就成为教育学中的又一重大课题人有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两个方面,但人的主要特点是其社会性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做些简要说明1.人的自然本质与教育人的存在首先表现为自然实体,即人的肉体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各种感官人有两件宝,双手与大脑”,大脑是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它指挥着人的双手和各种感官运作,创造出各种奇迹,使人成为“万物之灵”通常所说的“遗传素质”,就是指的人的这些自然实体,它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有“上智”,也有“下愚”,有天才儿童,也有弱智儿童,这是少数,多数是一般儿童就一般的儿童来说,要没有先天的缺陷,就具备了向各方面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关键在于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儿童有年龄特征,又有发展的最佳期,教育者要很好的掌握这些,适时地促进其发展即使是天才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其优越素质也无法得其发展,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提供了很典型的例证相反的,一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儿童,在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下,其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如—个聋哑儿童,可以通过视觉与触觉的发展来加以补偿,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教育和训练。

可见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但能否得到发展?发展的程度如何?端赖教育与环境2.人的社会本质与教育上面所说的人的遗传素质,只是人发展的先天条件,是发展的物质基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