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体验类书籍《苏灯》的设计 钱江,王晓玉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体验类书籍《苏灯》的设计钱江,王晓玉(苏州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信息时代,单一的阅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书籍呈现多元性和互动性,互动体验类书籍在书籍市场广受欢迎通过《苏灯》互动体验书籍的设计,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历史文献法、人物访谈法对苏州灯彩进行信息提取与分类,采用案例分析法总结文化遗产类互动书籍的成功案例随着AR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动设计的应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占的比例也会逐渐增加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介与智能技术的优势互补作用,注重信息采集、多媒体展示、互动参与、可视化编排和技术融合等方面,以此提升大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与此同时,创造出全新的阅读和参与体验,使得文化遗产类书籍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文化遗产;互动体验;书籍设计;苏州灯彩当今中国书籍设计发展日新月异设计师在科技的赋能下深入探索,除了把控形态和内容外,也更加注重书籍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读者和书籍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是图书多元文化服务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1]。
因为没有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书籍的多元化和创新就无从谈起在国家鼓励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书籍设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设计师需要尽力展现本土文化的特征与内涵、重视中国文化遗产的探索与创新1 互动体验类书籍概述互动意为连续不断的相互感应汉代李陵在《答苏武书》中的“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写出了乐曲对人情感的调动,是互动的最高境界互动设计又称为交互设计,我国学者李世国等[2]将其视作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互动设计最先在计算机领域盛行,可以追溯到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之际的界面设计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和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互动设计的应用出现了转向,SAFFER[3]认为交互不仅涉及两个主体的信息交换,还包括实体或者服务的交换互动设计就是为各种可能发生的互动进行交互方式上的设计书籍设计师也打破传统书籍设计的壁垒,将“互动”概念应用到书籍设计中吕敬人在《书艺问道》一书中指出书籍的设计不仅要创造书的形态,也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沟通和互动互动体验则是指人参与人造系统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交互内容的总和互动体验在书籍设计中的渗透,意在通过对书籍阅读流程、信息架构的设计,为读者带来更高的可读性和愉悦感。
KRUG[4]认为互动体验不仅可以使产品更加方便使用,而且可以带来愉悦的体验NORMAN[5]在《设计心理学》中也提出互动带来的双向信息交流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对于如何引起读者的情感体验,辛向阳[6]指出交互设计要根据人的行为逻辑来设计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流程,以用户的目标为导向因此,设计师不仅要研究读者的身体感知与参与程度,还要考虑读者阅读书籍的主观反馈这是一个多维繁复的过程,是丰富多元的双向交流书籍互动体验的设计方式可以根据书籍种类大致分为3类:纸质书、电子书以及复合型书籍纸质书的互动体验设计突出体现在道具、装帧、立体结构上2006年中国最美的书《不裁》,根据书籍的主题“裁”的概念,书口进行可裁开的设计处理,边裁边读的互动方式,从“五感”上进行书籍互动体验的构建创造[7]国产立体书的佼佼者《大闹天宫》通过纸质机械结构的精美机关营造良好的互动性,见图1随着“虚实交互”体验[8]的“视网么”和Mental Canvas[9]等软件的开发,技术发展在不断丰富着电子书立体空间和叙事方式的趣味性而Procreate、Art Set等绘画软件则弥补了电子书质感的缺失电子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常用于美术馆、博物馆等场合。
《古乐初体验》电子书模拟立体画卷的展示,增加空间感和趣味性电子书的互动体验多数通过手触和聆听的方式促进读者主动参与,例如《唐卡文化交互电子书》分历史有话说、画面有故事、我来试试3个模块对唐卡概况进行介绍,并且通过准备材料、研制画料、简单绘制的互动设计让读者自己参与绘画实验从而加深对唐卡的印象,见图2虽然电子书是十分便捷的阅读模式,但是由于电子书并不适合长期阅读,也不利于大体量信息的展示,人们早已不满足于纸质书或者电子书信息单一的摄取方式,转向具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书籍设计,要求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和交互体验将实体书籍的媒介感知优势与电子书籍虚拟画面的优势结合,是近年来的书籍设计趋势,也是本文需要探索的新的互动体验书籍类型的设计方式图1 纸质互动体验类书籍交互方式图2 电子互动体验书籍交互方式2 文化遗产的保护2.1 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式现阶段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已经实现由实物到信息的转变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特点,但是数字化不是向大众展现文化遗产的最优方式,会有距离感、枯燥等弊端文化遗产本质上属于一种文化记忆[10],书籍对于储存文化记忆中文字、图像等典型元素有着亘古不变的优势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传统书籍的交叉运用则能呈现可视化、艺术化等特点,将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塑造成立体、真实的故事,使其能够获得有序的信息管理,并拥有持续重现的虚拟能力。
苏州灯彩也可以借助这种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首先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然后通过书籍作为载体呈现这样可以突破媒介和地域传播的壁垒,使其文化得以“活”起来,并且可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这种新的呈现方式中,设计师需要通过分析现有的案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彩内容,并进行详尽的收集,将其上传至数字云端此外,设计师还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可视化编排,勇于创新书籍形式,并注入新的技术来展现文化遗产的深层魅力,使书籍具备可见、可读、可赏、可藏的特点2.2 文化遗产保护案例2017年,崔晋[11]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泥塑“太平泥叫叫”所做的交互展览设计,便是通过一本展示手册和一部,展示“泥叫叫”的造型特征、制作流程和吹奏原理深度分析“太平泥叫叫”可以发现:展示手册的设计形式上,提炼了泥塑的压纹、色彩等艺术特征;在内容上以典型作品“福满礼猴”为例进行设计流程、寓意的介绍;在交互设计上,体验者按住虚拟按钮即可触发交互事件,展示“太平泥叫叫”的三维模型、手绘图案、吹响哨音的音频、制作过程及历史背景的视频,见图3《京剧其实挺好玩》[12]互动书先介绍了京剧是什么、京剧大家和京剧中的主要角色,再以《白蛇传》《大闹天宫》和《华荣道》为例进行剧情、台词、场景、角色的可视化,最后读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组建经典剧目的立体剧场环境,见图4。
图3 “太平泥叫叫”的交互展览设计图4 《京剧其实挺好玩》的交互展览设计总结来看,以上2个案例,在书籍结构的设计上都是先将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宏观介绍,再以某一个形象具体的制作过程进行可视化展示,最后通过互动的方式让读者亲自动手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在本次《苏灯》的书籍设计中,不仅需要结合上述案例的设计构思,做好相关信息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还需要丰富媒体形式,提高读者的互动参与,最终实现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形成完整的社交共享传播链2.3 苏州灯彩苏州灯彩,亦称苏灯,是苏州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苏灯流传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项集“扎、糊、剪、绘、饰”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民间手工艺,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史传宋代苏州灯景之盛已不逊于汴京,明清更是在古典园林建筑技艺和“吴门画派”艺术影响下形成独特艺术风格该技艺以工艺细致、制作精良、结构巧妙而著称,具有“精、细、美、雅”的艺术特色要求艺人全面掌握造型设计、裱糊灯体、套色剪纸和绘画装饰等工序技巧其中扎架、裱糊、剪纸、绘画、装饰等技艺,因制品的色彩、规格不一,须上下衔接,道道把关可以说苏灯是灯彩中的精品但是,在灯彩千百年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精美绝伦的苏州灯彩的艺人鲜少出现在史册当中,目前仅知明代顾后山、盛某、赵蕚;清代纽元卿、徐廷锟、沈宇宸、徐致祥、黄文广;近代章仲甫、吕泉福、吴仁昌、浦海泉;当代汪筱文等为较有代表性的苏州灯彩艺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苏州灯彩的实用性照明功能已逐渐丧失,更多地作为一种观赏性灯彩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现在苏州灯彩的主要用途是在一些传统佳节和大型活动中渲染喜庆祥和气氛,如用于春节元宵灯会、中秋节、园林灯会、苏州国际旅游节等这些大型活动是苏州灯彩行业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这些活动有着鲜明的季节性传统灯彩市场需求、生产销售的单一性、季节性,限制了灯彩企业的发展苏州灯彩行业因经济效益差,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人才减少萎缩,苏州灯彩制作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苏州灯彩急需寻求新的方式进行传承和保护3 《苏灯》互动体验书籍的构思与设计文化遗产的互动类书籍,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也是探究书籍未来形态的可能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式尽管互动体验类书籍可以带来趣味的体验和炫目的视觉效果,但这只是设计领域的一种技术应用,如互动动画、模型组装都是旨在降低认知难度应该以内容为导向,否则互动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为了实现苏州灯彩文化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首先要对苏州灯彩全面考察,再结合合理的设计风格和虚拟技术呈现出来3.1 信息采集与处理陈晓皎[13]指出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3个层次:数据层、资源层和应用层。
数据层的保护也就是数字采集与处理设计工作者历时2年,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和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对苏州灯彩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客观、真实、全面地记录与保存苏州灯彩的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包括的研究方法如下1)历史研究法按照朝代收集记录苏州灯彩品类、灯市、灯谜等的古籍资料2)田野考察法对苏州灯彩的品类进行考察、人物志以及传承环节的考察、对苏州灯彩工作坊进行制作程序的考察3)人物访谈法对非遗传承人汪筱飞、汪丽秋进行访谈4)案例分析法对苏州灯彩中典型作品万眼罗灯和走马灯的制作材料、工具、程序进行录制,并通过扫描为其建立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基本信息、习俗、材料、工具、工艺流程、技艺特色、风格流派、传承、典型作品或成品、生产与销售、文献资料、保护情况等资料进行整理,并将音频文件、视频文件以及文本资料分门别类地完成数字归类3.2 构架互动体验设计苏灯作为四大灯彩(苏、福、粤、京)之首,因其独特的工艺特点与民族审美情趣,成为苏州乃至中国的民族文化符号针对苏灯的互动体验书籍设计,首先要明确整体的设计定位要符合苏灯“精、细、美、雅[14]”的特点,确定整本书雅致的风格基调其次,本次研究中《苏灯》书籍的内容构建,主要围绕苏州灯彩的信息可视化展开。
目的是从冗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选取合适的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对于信息的分类、梳理与解释是关键本书整体架构运用了界面设计的流程图和线框图来表现,能够帮助设计师有条不紊地开展设计其中主要包括苏灯内容框架和视觉表现2个部分,见图5整本书的内容分为“苏灯前世”和“苏灯今生”2个部分苏灯前世”分为“问渠”“路漫”“乱花”3个小节,基于南北朝起至明清时期的历史资料,展现苏灯的起源、发展、形态以及特点1)“问渠”按照时间顺序,将苏灯起源及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长幅排版2)“路漫”呈现苏州的地志、诗集中苏灯相关的古籍,将其实物扫描,并附上透明的硫酸纸进行注解,既保证阅读性,又可以展现苏灯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3)“乱花”中选取南宋《上元纪吴中节物》作为这1小节的开端,并且设计成灯笼的形状,立体展示将古籍中记载的灯品分为宫灯、动物灯、植物灯3类,参照历史记载,把灯彩造型和古诗文结合进行排版设计图5 《苏灯》的整体架构“苏灯今生”基于对苏州灯彩非遗工作坊“汪氏灯彩”的调研、实操,呈现人物访谈、材料工具、工艺流程、代表作品4个部分以两代苏灯传人的访谈为今生的开端,“材料工具”展现制作苏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