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 魏晋南北朝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应运而兴起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首先,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的深沉感慨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其次,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是从“言志言志”到到“缘情缘情”的变化言志言志”的的“志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吟咏情性”的因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的特点,但是这种“情情”只能是符合只能是符合“礼义礼义”之情,这种之情,这种“志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魏晋南北朝的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礼义”的束缚的束缚, ,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志”,而自由地表现自,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己的愿望与要求•再次,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往是受到压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天理”而不能而不能描写描写“人欲人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第四,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为艺术而艺术术”的时代。
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文赋文赋》》、南朝刘勰的、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钟嵘的、钟嵘的《《诗品诗品》》等大都是这样也就是说,魏晋南北等大都是这样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他们对文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命题,诸如“文气文气”说、说、“缘情绮靡缘情绮靡”说、说、“神思神思”、、“意象意象”、、“体性体性”、、“风骨风骨”、、“通变通变”、、“定势定势”、、“隐秀隐秀”、、“物色物色”、、“知音知音”、、“直直寻寻”、、“滋味滋味”、、“声律声律”等等魏晋南北朝文论精华魏晋南北朝文论精华• 1 1、曹丕的、曹丕的《《典论典论·论文论文》》• 2 2、陆机的、陆机的《《文赋文赋》》• 3 3、刘勰的、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选读)(选读)• 4 4、钟嵘的、钟嵘的《《诗品诗品》》(选读)(选读)(一)曹丕的(一)曹丕的《《典论典论·论文论文》》• 1 1、、“文章不朽文章不朽”说说• 2 2、、“文体文体”说说• 3 3、、“文气文气”说说• 曹丕(曹丕(187187—226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典论·论文论文》》《《典论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20篇,篇,《《论文论文》》是其中之一后来是其中之一后来《《典论典论》》一书一书失传,失传,《《论文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篇非常重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先秦两汉的一些文论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先秦两汉的一些文论都不是专门的文论文章),它是第一篇,是中国都不是专门的文论文章),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1 1、、“文章不朽文章不朽”说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作品的意义和价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
他在值的观点他在《《典论典论·论文论文》》中说:中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而声名自传于后•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立言”)是)是“立德、立功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但可惜的是,在《《典论典论·论文论文》》里,他并未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是功不可没了• 汉魏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汉魏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固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是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然非止一端,但是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应该说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邺邺下文人集团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曹丕在这篇《《典论典论·论文论文》》中所评论的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孔融、陈(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炀、刘桢),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炀、刘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2 2、、“文体文体”说说• 在在《《典论典论·论文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想:•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 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
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 这四种科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这里曹丕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这里曹丕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后世学界称之为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后世学界称之为“四科八体四科八体”说• “本本”指指文章的本质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定的思想感情;“末末”指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他提出文体共有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特别是“诗赋欲丽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曹丕的《《典论典论·论文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3 3、、“文气文气”说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能以移子弟• 文章是以 文章是以" "气气" "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 这里的这里的“气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文以气为主主”说的影响说的影响(二)陆机的(二)陆机的《《文赋文赋》》• 陆机(陆机(261261—303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人所重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 在这篇在这篇《《文赋文赋》》的正文之前,陆机写了的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其中说:一个序言,其中说:• •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的了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多端的了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述的;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言辞表述的;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甘苦)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甘苦)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的立意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 这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他写作此这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文章作品的创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文章作品的创作作“用心用心”,一是,一是“意称(意称(chchèn n)物)物”——如何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如何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二是二是“文逮意文逮意”——如何巧妙地运用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来的具体生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来的具体生动的文意(的文意(“意象意象”)及时地把握住并)及时地把握住并且准确地表现出来。
且准确地表现出来• 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陆机具体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陆机具体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详细过程,总结出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详细过程,总结出了多方面的艺术创作理论我们主要了多方面的艺术创作理论我们主要应该掌握住下面几点:应该掌握住下面几点:• 1 1、艺术构思说、艺术构思说 • 2 2、艺术表现说、艺术表现说 • 3 3、文体风格说、文体风格说 • 4 4、、《《文赋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对后代有何影响1 1、艺术构思说、艺术构思说 • 序言中所说的序言中所说的“意称物意称物”阶段,主要是指艺术创阶段,主要是指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它又包括:作的构思过程,它又包括:• ⑴ ⑴ 构思准备构思准备• 这就是 这就是《《文赋文赋》》正文的第一段所论述的正文的第一段所论述的——•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创作之前,作者)长久地站立在天地之间幽(创作之前,作者)长久地站立在天地之间幽深寂静地观览(天地万物),以古代典籍陶冶滋深寂静地观览(天地万物),以古代典籍陶冶滋养自己的情志循着四季的变化而感叹时间的流养自己的情志循着四季的变化而感叹时间的流逝,观看万物的变迁而思绪纷呈深秋时节,悲逝,观看万物的变迁而思绪纷呈深秋时节,悲伤树叶的飘零;芳春时节,喜悦枝条树叶的柔嫩伤树叶的飘零;芳春时节,喜悦枝条树叶的柔嫩有时候)肃然敬畏,如霜雪在胸;(有时候)(有时候)肃然敬畏,如霜雪在胸;(有时候)志意高远,如上临云霄有的人)咏唱先世德志意高远,如上临云霄有的人)咏唱先世德行的伟大显赫,歌颂先祖道德的芳香芬馨作行的伟大显赫,歌颂先祖道德的芳香芬馨作家应该)在(前人)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家应该)在(前人)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美文的文质彬彬于是慨然放下(前人)的文章,美文的文质彬彬于是慨然放下(前人)的文章,(自己)执笔进行写作,姑且(把心得感受)在(自己)执笔进行写作,姑且(把心得感受)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文章中表现出来 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的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的内容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冶自己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文章作品•⑵ ⑵ 构思阶段构思阶段• 至于到正式的艺术构思阶段,陆机是这样至于到正式的艺术构思阶段,陆机是这样论述的:论述的:•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写作)开始的时候,把视觉和听觉收拢起来,深沉(写作)开始的时候,把视觉和听觉收拢起来,深沉地思考,广泛地搜求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飞腾于地思考,广泛地搜求。
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飞腾于九霄,(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反九霄,(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反倒更加鲜明,外界的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倒更加鲜明,外界的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群书中的精华像涓涓醇酒随笔倾吐,群书中的精华像涓涓醇酒随笔倾吐,《《诗诗》《》《书书》》等等经典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想像的活动,有时上浮经典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想像的活动,有时上浮天渊,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洗濯,尽受浸润天渊,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洗濯,尽受浸润•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抚四海于一瞬 •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云端坠落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云端坠落于是就会)收获历代古籍中从来没有过的文(于是就会)收获历代古籍中从来没有过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从未写出过的诗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从未写出过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陨落的朝花,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
灵感奔涌时)能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的历史,能在眨眼间接触在片刻间观察古今的历史,能在眨眼间接触天下的时事天下的时事• 开头几句是讲艺术构思之始,一定开头几句是讲艺术构思之始,一定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谈艺术构思的过程,主要是阐述接下来谈艺术构思的过程,主要是阐述艺术想象的特点,可以说更为精辟艺术想象的特点,可以说更为精辟2 2、艺术表现说、艺术表现说•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是和艺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是和艺术构思阶段密切难分的,但大体上还术构思阶段密切难分的,但大体上还是有个先后的层次,也就是是有个先后的层次,也就是《《文赋文赋》》小序中所揭示出的小序中所揭示出的“意称物意称物”和和“文文逮意逮意”的区别艺术表现阶段主要是的区别艺术表现阶段主要是解决解决“文逮意文逮意”的问题陆机对这一的问题陆机对这一层次的论述,是在层次的论述,是在《《文赋文赋》》正文的第正文的第三段:三段:• •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或含毫而邈然• (动笔写作时)然后按照就班,依照立意内容,(动笔写作时)然后按照就班,依照立意内容,构思布局,考究语言词汇,安排布置有影之物必构思布局,考究语言词汇,安排布置有影之物必(运用恰切的语言)寻其形象,有声之物必(运用(运用恰切的语言)寻其形象,有声之物必(运用切当的言辞)绘其声响(务使其状貌和声响穷形尽切当的言辞)绘其声响(务使其状貌和声响穷形尽相)有时候,状写隐晦的事物,却很容易就使之相)有时候,状写隐晦的事物,却很容易就使之明白显豁,而本以为容易显现的,却反而置词艰难。
明白显豁,而本以为容易显现的,却反而置词艰难有时候(文思飞动)像猛虎变色而百兽受扰骚动,有时候(文思飞动)像猛虎变色而百兽受扰骚动,有时候(文思突出)像龙鳞显现而群鸟飞散有时有时候(文思突出)像龙鳞显现而群鸟飞散有时候造语妥帖顺利流畅,有时候置辞滞涩而达意艰难候造语妥帖顺利流畅,有时候置辞滞涩而达意艰难作者)竭尽努力去澄清思想,静心思考,超越各(作者)竭尽努力去澄清思想,静心思考,超越各种(庞杂的)思虑,造语成文把天地囊括在作者种(庞杂的)思虑,造语成文把天地囊括在作者的胸中,让万物都镕铸在作者的笔端开始时(往的胸中,让万物都镕铸在作者的笔端开始时(往往)文思滞涩,出语枯燥,到末了(又常常会)文往)文思滞涩,出语枯燥,到末了(又常常会)文•思通达,笔墨顺畅为文之)思通达,笔墨顺畅为文之)“理理”在于在于把思想内容作为文章的主干,而文辞好比是把思想内容作为文章的主干,而文辞好比是主干枝条上纷繁的花果真正做到(内心的)主干枝条上纷繁的花果真正做到(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文辞一致,所以尽管(文情感与(外在的)文辞一致,所以尽管(文章中情感)千变万化,外在的文辞上都能有章中情感)千变万化,外在的文辞上都能有所反映(与内心的情感保持一致)。
作者所反映(与内心的情感保持一致)作者的)文思涉及快乐之事,必然(在文辞上)的)文思涉及快乐之事,必然(在文辞上)表现为欢快,而文思正要说及哀伤之事,表现为欢快,而文思正要说及哀伤之事,(文辞上)已经表现出哀叹有时候(文思(文辞上)已经表现出哀叹有时候(文思敏捷)很顺利就能执笔写作,有时候(文思敏捷)很顺利就能执笔写作,有时候(文思枯涩)执笔就感到茫然无措枯涩)执笔就感到茫然无措 • 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选义按部选义按部”和和“考辞就班考辞就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陆机论述了在艺术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陆机论述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主张表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主张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他的艺术表现理论,阐述得同样精彩他的艺术表现理论,阐述得同样精彩• 《《文赋文赋》》的文学创作理论内容非常丰的文学创作理论内容非常丰富,除上面所分析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富,除上面所分析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两大概括性的论述之外,文中还包括现两大概括性的论述之外,文中还包括具体的表现技巧层面上的文术论。
具体的表现技巧层面上的文术论3 3、文体风格说、文体风格说• 中国古代文论里的文体风格论,是从上面讲到中国古代文论里的文体风格论,是从上面讲到的曹丕的曹丕《《典论典论·论文论文》》正式开始的(即正式开始的(即“四科八体四科八体”说)但曹丕论述的毕竟简略,到陆机的说)但曹丕论述的毕竟简略,到陆机的《《文赋文赋》》中,就把这一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体现在中,就把这一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体现在正文的第五段:正文的第五段:•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 诗是抒发感情的,文辞要绮丽华美赋诗是抒发感情的,文辞要绮丽华美赋是铺陈事物的,要明白流畅碑文是记叙功是铺陈事物的,要明白流畅碑文是记叙功德的,立言要与人相称诔文是哀悼死者的,德的,立言要与人相称诔文是哀悼死者的,言辞要缠绵悲怆铭文是规诫褒赞的,要辞言辞要缠绵悲怆。
铭文是规诫褒赞的,要辞简意赅而温和柔顺箴文是讽刺得失的,辞简意赅而温和柔顺箴文是讽刺得失的,辞意要抑扬顿挫,文清理壮颂赞是歌功颂德意要抑扬顿挫,文清理壮颂赞是歌功颂德的,要文气舒缓,辞采华茂论文是评论是的,要文气舒缓,辞采华茂论文是评论是非、褒贬功过的,文意要精密细微,言辞要非、褒贬功过的,文意要精密细微,言辞要锋利有力奏章是臣子向君主陈情叙事的,锋利有力奏章是臣子向君主陈情叙事的,文辞要和平透彻,雍容典雅辩说是用来说文辞要和平透彻,雍容典雅辩说是用来说服别人的,言辞要冠冕堂皇,诱惑力强服别人的,言辞要冠冕堂皇,诱惑力强 • 从这种论述可以见出,陆机提出的这个从这种论述可以见出,陆机提出的这个“十体十体”说,一是比曹丕的说,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体四科八体”说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了;二是在各类文体的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了;二是在各类文体的具体排名次时,曹丕是将纯文学的具体排名次时,曹丕是将纯文学的“诗诗”、、“赋赋”二体排列在八体最后,而把朝廷的应二体排列在八体最后,而把朝廷的应用文体用文体“奏奏”和和“议议”放在最前;到陆机的放在最前;到陆机的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最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最先排列的是先排列的是“诗诗”和和“赋赋”,最后才是,最后才是“论论”、、“奏奏”“说说”。
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三是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三是陆机在这里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陆机在这里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远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格理论了• 4 4、、“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而绮靡”说说•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诗缘情而绮靡绮靡”,更成为千古名言更成为千古名言• 所谓所谓“诗缘情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情志”说又前进了一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陆机讲“诗缘情诗缘情”而不讲而不讲“言志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止乎礼义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而尽管有少束缚的巨大作用。
而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词,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5、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其为物也多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姿,其为体也屡迁”•作家的个性多样,带来风格的多样:作家的个性多样,带来风格的多样:“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论达者唯旷•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文赋》》中提出十种文体,其风格是各各不同的中提出十种文体,其风格是各各不同的6 6、艺术标准、艺术标准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字标准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应、和、悲、雅、艳•“应应”相对于相对于“孤孤”“独独”而言,亦即相对单而言,亦即相对单调而言•“和和”相对于不调谐而言,和,即和谐相对于不调谐而言,和,即和谐•“悲悲”相对矫饰而言,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相对矫饰而言,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雅雅”相对相对“俗俗”而言,要求文章格调要高。
而言,要求文章格调要高•“艳艳”相对质木无文而言,要求文章必须有文相对质木无文而言,要求文章必须有文采采7 7..《《文赋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对后代有何影响? 《《文赋文赋》》的影响,的影响,《《文赋文赋》》对六朝文学理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可以说可以说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文赋文赋》》的文学理论;的文学理论;挚虞、李充的文体论继承发展了挚虞、李充的文体论继承发展了《《文赋文赋》》的的文体论思想;文体论思想;《《文赋文赋》》还影响了沈约等人的还影响了沈约等人的声律论和萧统声律论和萧统《《文选文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观念 除了以上的积极影响外,也有人认为,除了以上的积极影响外,也有人认为,《《文赋文赋》》过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形过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形式美,影响了六朝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式美,影响了六朝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三)刘勰的(三)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选读选读• 刘勰(字彦和,刘勰(字彦和,465465??—532532?)字彦和,?)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
少时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太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法名慧地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他所撰写的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已经是中外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已经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学者们的共识•儒家影响:儒家影响:“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
•佛家影响:圆照之象,逻辑思维佛家影响:圆照之象,逻辑思维 • • 例如,鲁迅先生就曾把例如,鲁迅先生就曾把《《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和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和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斯多亚里斯多德的德的《《诗学诗学》》相提并论,共誉为世界文相提并论,共誉为世界文论的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论的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诗学》》,解析神,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鲁迅《《诗论题记诗论题记》》• • 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说:宏先生也说:•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规模宏大,体制详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龙龙》》著那样著那样的系统性的系统性• ——兴膳宏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文心雕龙在日本》》• 清章学诚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史通义·诗话诗话》》::“《《诗品诗品》》之于论诗,视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之初祖也《《文心文心》》体大而虑周,体大而虑周,《《诗品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思深而意远,盖《《文心文心》》笼笼罩群言,而罩群言,而《《诗品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全书由全书由5050篇论文组成,共约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37000字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字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序志序志》》中的介绍,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1 1)、前五篇)、前五篇《《原道原道》》、、《《征圣征圣》》、、《《宗经宗经》》、、《《正纬正纬》》、、《《辨骚辨骚》》,是全,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文之枢纽(关键)”;; 2 2)、从第六篇)、从第六篇《《明诗明诗》》到第到第2525篇篇《《书记书记》》,,是是20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论文叙笔”;; 3 3)、从第)、从第2626篇篇《《神思神思》》,到第,到第4949篇篇《《程器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4 4)、最后第)、最后第5050篇篇《《序志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
相当于全书的序言一、体大思精的著作结构一、体大思精的著作结构•全书五十篇,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全书五十篇,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序论、文学批评、序5 5部分•1 1、总论、总论•文学与道、经典的关系,全书的总纲,文学与道、经典的关系,全书的总纲, 包括包括《《原道原道》》、、《《征圣征圣》》、、《《宗经宗经》》、、《《正纬正纬》》、、《《辨骚辨骚》》五篇2 2、文体论、文体论•包括包括《《明诗明诗》》到到《《书记书记》》二十篇,其中又有二十篇,其中又有“文文”“笔笔”之分自《《明诗明诗》》至至《《谐隐谐隐》》十篇十篇为有韵之文(为有韵之文(《《杂文杂文》》、、《《谐隐谐隐》》两篇文笔相两篇文笔相杂),自杂),自《《史传史传》》至至《《书记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十篇为无韵之笔3 3、创作论、创作论•包括包括《《神思神思》》到到《《总术总术》》十九篇4 4、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包括包括《《时序时序》》、、《《物色物色》》、、《《才略才略》》、、《《知音知音》》、、《《程器程器》》五篇,涉及文学与时代、自然,五篇,涉及文学与时代、自然,作家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态度等问作家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态度等问题。
题5 5、序、序•《《序志序志》》一篇说明一篇说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写作缘起与宗写作缘起与宗旨•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盖盖《《文心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笼圈条贯,攡《《神神》》、、《《性性》》,图,图《《风风》》、、《《势势》》,苞,苞《《会会》》、、《《通通》》,阅,阅《《声声》》、、《《字字》》,崇替于,崇替于《《时序时序》》,,褒贬于褒贬于《《才略才略》》,怊怅于,怊怅于《《知音知音》》,耿介于,耿介于《《程器程器》》,长怀,长怀《《序志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一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非一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非常丰富,理论难点也多我们只能选取其常丰富,理论难点也多。
我们只能选取其中几个问题来讲解和学习:中几个问题来讲解和学习:• 1 1、、“原道原道”说说• 2 2、、“神思神思”说说• 3 3、、“体性体性”说说• 4 4、、“风骨风骨”说说• 5 5、、《《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对后代文论的影响对后代文论的影响1 1、、“原道原道”说说• 这是刘勰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的 这是刘勰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全书第一篇理论,集中体现在全书第一篇《《原原道道》》,特别是,特别是《《原道原道》》的开篇第一的开篇第一大段,精彩地论述了这个文学理论大段,精彩地论述了这个文学理论中的重大问题: 中的重大问题: •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夫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文章的(之能显现文章的(之能显现“道道”的)具体属性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
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太阳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太阳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两仪就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两仪就(这样)产生了;只有人与天地合而为三,(这样)产生了;只有人与天地合而为三,这就是所说的这就是所说的" "三才三才" "了人是" "五行五行" "生成的生成的灵秀,实在是天地的心灵,有了心灵,就有灵秀,实在是天地的心灵,有了心灵,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文章就随着明明白白了语言,(有了语言)文章就随着明明白白地出现了,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地出现了,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然耳• 推及至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彩:龙凤以彩推及至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彩:龙凤以彩色的花纹呈现出祥瑞,虎豹以鲜明斑斓的纹色的花纹呈现出祥瑞,虎豹以鲜明斑斓的纹理凝结成雄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理凝结成雄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的妙笔挥洒;草木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的妙笔挥洒;草木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手这些难道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其实)妙手这些难道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其实)只是自然形成的啊!只是自然形成的啊!•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之器,其无文欤! !•至于风吹树林的声响,音调谐畅,像是至于风吹树林的声响,音调谐畅,像是吹竽弹瑟:泉水激石的声音,清韵和谐,吹竽弹瑟:泉水激石的声音,清韵和谐,像是击磬敲钟:所以形成了形体就构成像是击磬敲钟:所以形成了形体就构成了文理,发出了声音,就产生了韵律了文理,发出了声音,就产生了韵律那些无知的物体都有丰盛的文彩,有心那些无知的物体都有丰盛的文彩,有心灵思想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呢!灵思想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呢!• 这是一段思辩性很强、同时又极富这是一段思辩性很强、同时又极富于才情文采的论说。
以这段话为主,刘于才情文采的论说以这段话为主,刘勰的勰的“原道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道”之文,也就是之文,也就是“道道”的具体表现形的具体表现形态•“道道”和和“文文”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义•广义的道: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广义的道: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广义的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广义的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狭义的道: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狭义的道: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狭狭义的文:即义的文:即“人文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
的• 《《原道原道》》篇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篇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文文”,作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有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有“文文”,人之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看来,刘勰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看来,刘勰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后来的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后来的“文以文以载道载道”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了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了• 2 2、、“神思神思”说说• 古人云: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古人说: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这就是这就是被为被为“神思神思”的精神活动了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的精神活动了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
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的结果吧•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精神存在于胸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
精神存在于胸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无遗;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因此酝酿文思,刻画无遗;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因此酝酿文思,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人作品以寻绎文辞然后使深得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人作品以寻绎文辞然后使深得妙理的心灵,按照写作的规则审定绳墨;让见解独到的匠心,妙理的心灵,按照写作的规则审定绳墨;让见解独到的匠心,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这是写与文章的首要方法,谋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这是写与文章的首要方法,谋篇布局的重大端绪篇布局的重大端绪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构思时精神活动一展开,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构思时精神活动一展开,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按写作规则对未成形的思绪加以整理想到登按写作规则对未成形的思绪加以整理想到登山,情思里便充满着山的风光,想到观海,意山,情思里便充满着山的风光,想到观海,意念中又翻腾起海的波涛,不管作者的自我才情念中又翻腾起海的波涛,不管作者的自我才情有多少,此时的思绪都将与风云一起驰骋有多少,此时的思绪都将与风云一起驰骋•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始动笔时,文气激荡始动笔时,文气激荡( (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等到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等到文章写成,效果却仅及预想的一半,什么原因呢?这文章写成,效果却仅及预想的一半,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是因为: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
因此,文意来自于构思,语言在的,就难以工巧了因此,文意来自于构思,语言又受文意支配三者紧密结合,就能天衣无缝,疏远又受文意支配三者紧密结合,就能天衣无缝,疏远了就会相去千里有时道理就在心中,却反而去极远了就会相去千里有时道理就在心中,却反而去极远之处寻求;有时意思就在眼前,而思路却为山河所阻之处寻求;有时意思就在眼前,而思路却为山河所阻隔所以要控制思维、掌握法则,无须苦苦思虑;依隔所以要控制思维、掌握法则,无须苦苦思虑;依照一定的规则,表现美好的事物,不必徒劳情思照一定的规则,表现美好的事物,不必徒劳情思1 1、阐述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特点、阐述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特点•A A、不受时空局限的自由广阔性、不受时空局限的自由广阔性•“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B B、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形象性、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形象性•“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思理为妙,神与物游•C C、饱和作家思想感情的情感性、饱和作家思想感情的情感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 2、创作构思时作家所必须具备的、创作构思时作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素质•“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象而运斤•刘勰提出了培养想象的五种努力:刘勰提出了培养想象的五种努力:“虚虚静静”、、“积学积学”、、“酌理酌理”、、“研阅研阅”、、“驯致驯致”• 《《神思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状态,做到" "神与物游神与物游" "3 3、、“体性体性”说说•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感情激动了,就要形之于语言,道理叙述出感情激动了,就要形之于语言,道理叙述出来便会形成文章这就是从隐蔽到明显、内来便会形成文章这就是从隐蔽到明显、内外相符啊。
不过,人的才干有平庸和杰出之外相符啊不过,人的才干有平庸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和之别,学识有浅薄与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和之别,学识有浅薄与深刻的差异,习染有典雅和庸俗的不同所深刻的差异,习染有典雅和庸俗的不同所有这些,都是为性情所熔铸,因陶冶习染而有这些,都是为性情所熔铸,因陶冶习染而酿成所以文学作品便象是云气和波涛那样酿成所以文学作品便象是云气和波涛那样变化多端,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格变化多端,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格•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因此,文辞和思理的平庸或杰出,不会因此,文辞和思理的平庸或杰出,不会背离作家的才华;风格、趣味的刚健、背离作家的才华;风格、趣味的刚健、柔和,不能违背作家的气质;事理和义柔和,不能违背作家的气质;事理和义理的深浅,从未听说可以离开一个人的理的深浅,从未听说可以离开一个人的学识;体制的雅正和浮靡,也很少违反学识;体制的雅正和浮靡,也很少违反各自的习染所有文章都一本作者的性各自的习染。
所有文章都一本作者的性情作品风格的差异,就象作家不同的情作品风格的差异,就象作家不同的面目一样面目一样•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镕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镕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如果归纳才、气、学、习交互为用的结果,如果归纳才、气、学、习交互为用的结果,就可以全部包括在八种格式之中第一是典就可以全部包括在八种格式之中第一是典雅,第二是远奥,第三是精约,第四是显附,雅,第二是远奥,第三是精约,第四是显附,第五是繁缛,第六是壮丽,第七是新奇,第第五是繁缛,第六是壮丽,第七是新奇,第八是轻靡典雅,就是取法古代经典,仿效八是轻靡典雅,就是取法古代经典,仿效儒家的作品儒家的作品•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醲采,炜烨枝派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醲采,炜烨枝派者也。
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远奥,就是文辞深奥而曲折,以玄学为归依的精约,远奥,就是文辞深奥而曲折,以玄学为归依的精约,就是语言简练,分析深入的显附,就是文辞直截了就是语言简练,分析深入的显附,就是文辞直截了当,内容晓畅平易,切合事理,令人信服的繁缛,当,内容晓畅平易,切合事理,令人信服的繁缛,就是比喻众多,富有文采,光彩闪耀,错综复杂的就是比喻众多,富有文采,光彩闪耀,错综复杂的壮丽,就是议论高超,体制宏伟,有特异光辉的新壮丽,就是议论高超,体制宏伟,有特异光辉的新奇,就是排斥异统,标新立异,破坏正确法则而流于奇,就是排斥异统,标新立异,破坏正确法则而流于怪诞的轻靡,就是语言浮华,内容浅薄,虚飘朦胧,怪诞的轻靡,就是语言浮华,内容浅薄,虚飘朦胧,沉溺于世俗不良文风的沉溺于世俗不良文风的•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若夫八体屡迁,功以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因此,典雅与奇异相反,深奥与明朗有别,繁因此,典雅与奇异相反,深奥与明朗有别,繁冗与简约相违,雄壮与轻浮背离文章内容和冗与简约相违,雄壮与轻浮背离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风格特点,就都包括在这里了至于上形式的风格特点,就都包括在这里了至于上述八种风格的常常变迁,要靠学问才能做到述八种风格的常常变迁,要靠学问才能做到作者内含的才干,来自先天的气质禀赋气质作者内含的才干,来自先天的气质禀赋气质充实情志,情志决定语言,文采的吸纳和表现,充实情志,情志决定语言,文采的吸纳和表现,无不和作者的情性有关无不和作者的情性有关• 在在《《体性体性》》篇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篇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① ①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内而符外者也•感情激动了,就要形之于语言,道理叙述出来便感情激动了,就要形之于语言,道理叙述出来便会形成文章这就是从隐蔽到明显、内外相符啊。
会形成文章这就是从隐蔽到明显、内外相符啊•“体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② ② 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才、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才、气、学、习气、学、习•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文苑波诡者矣 •才,才与气是先天的,才指作家才能;气,才,才与气是先天的,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是后天的,学指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是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学习刘勰实际上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学习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对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对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够兼顾而不偏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够兼顾而不偏废这种认识比曹丕强调先天禀性的认识大废。
这种认识比曹丕强调先天禀性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大前进了一步 •③ ③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因为作家个性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因为作家个性各有不同反之,各有不同反之,“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正是风格与正是风格与人格的统一人格的统一•④ ④ 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两两相对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型,并两两相对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 总之,本篇是论述文章体貌、风格总之,本篇是论述文章体貌、风格和作家情性、个性的关系总结了文和作家情性、个性的关系总结了文章的八种风格类型刘勰把文学家的章的八种风格类型刘勰把文学家的风格从时代到个人风格从时代到个人( (先天的和后天的先天的和后天的) )的因素都触及了,作了较为全面的阐的因素都触及了,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指出才、气、学、习对文章风格释,指出才、气、学、习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的影响 4 4、、“风骨风骨”说说•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形之包气•《《诗经诗经》》总共有总共有" "六义六义" ",," "风风" "位居首位,它是作品位居首位,它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所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所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因此,作品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因此,骨力塑造文辞,犹如骨骼支撑人体一样;情志所包骨力塑造文辞,犹如骨骼支撑人体一样;情志所包含的感染力就如同形体蕴有生气含的感染力就如同形体蕴有生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遣词造句挺拔,文骨就形成了;表情达意爽朗,遣词造句挺拔,文骨就形成了;表情达意爽朗,文风就彰显了如果一篇作品辞藻丰富,却缺文风就彰显了如果一篇作品辞藻丰富,却缺乏风骨,那么文采也不会有鲜明,声调也不会乏风骨,那么文采也不会有鲜明,声调也不会响亮所以运思谋篇,一定要使意气饱满,刚响亮所以运思谋篇,一定要使意气饱满,刚健之气充盈,才能鲜明生动风骨为文章所用,健之气充盈,才能鲜明生动风骨为文章所用,就如高飞大鸟之舞动双翼就如高飞大鸟之舞动双翼•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用词造句必然精要,讲究文貌,表达情致必然用词造句必然精要,讲究文貌,表达情致必然显豁锻炼文字坚实而不轻浮,运用声韵凝重显豁锻炼文字坚实而不轻浮,运用声韵凝重而不板滞,这得力于文章风骨的驾驭。
如果内而不板滞,这得力于文章风骨的驾驭如果内容单薄而辞藻堆砌,就会繁复冗杂而失去条理,容单薄而辞藻堆砌,就会繁复冗杂而失去条理,那是无骨的征象了;思想感情不饱满畅通,表那是无骨的征象了;思想感情不饱满畅通,表意牵强缺少生气,那是无风的证明了意牵强缺少生气,那是无风的证明了•1 1、、 " "风骨风骨" "的含义的含义• 如何理解刘勰如何理解刘勰" "风骨风骨" "的确切含义,后世众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 "风风" "也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也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写得骏快爽朗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写得骏快爽朗" "骨骨" "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所谓所谓" "风骨风骨" ",,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我以为风是偏重于作品内在思想或更高标准我以为风是偏重于作品内在思想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的表现与创作主体的内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的表现与创作主体的内在气质有关;骨则是作品构成要素的架构,偏在气质有关;骨则是作品构成要素的架构,偏重于对文辞结构方面的要求。
重于对文辞结构方面的要求•2、风骨与文采的关系、风骨与文采的关系• 刘勰认为缺乏文采刘勰认为缺乏文采“风骨不飞风骨不飞”,,可见他追求的是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可见他追求的是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 刘勰针对当时文坛绮靡之风占据刘勰针对当时文坛绮靡之风占据主要地位,主要地位,“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的审美理想是将建安刘勰的审美理想是将建安文学重文学重“风骨风骨”,两晋文学重,两晋文学重“文采文采”结合起来他的风骨说无疑对矫正结合起来他的风骨说无疑对矫正齐梁绮靡浮艳的文风起了积极作用齐梁绮靡浮艳的文风起了积极作用•3 3、风骨论的本质、风骨论的本质• 刘勰的风骨论,就其本质来看刘勰的风骨论,就其本质来看是其文质观的一种延伸但从文艺是其文质观的一种延伸但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风骨论则建立了一美学的角度看,风骨论则建立了一种审美的标准即他推崇一种既有种审美的标准即他推崇一种既有感染力又有逻辑力量,既有情感内感染力又有逻辑力量,既有情感内涵又富有艺术美的文学涵又富有艺术美的文学。
5 5、知音、知音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储说》》始始出,出,《《子虚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魏文称““文人相轻文人相轻””,非虚谈也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酱瓿之议,岂多叹!•这部分讲这部分讲“知实难逢知实难逢”。
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贵古贱今古贱今”、、“崇己抑人崇己抑人”、、“信伪迷真信伪迷真”等不良倾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知音之难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知音之难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是秦皇汉武;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这一段是立论,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 •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徵,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形器易徵,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这部分讲这部分讲“音实难知音实难知”从欣赏的客体从欣赏的客体——文章文章本身的角度指出,知音之难还在于文情难鉴本身的角度指出,知音之难还在于文情难鉴•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导致从主观上看,评论家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导致文学欣赏的片面性,难于做得恰当文学欣赏的片面性,难于做得恰当•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这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条件、方法:这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条件、方法: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照之自浅耳•这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这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一、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三、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知音之法:知音之法: 首先,首先,“将阅文情,先标六观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从文章的体制、辞采、沿革、表现手从文章的体制、辞采、沿革、表现手法、声律等方面入手,对作品从形式到法、声律等方面入手,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赏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赏 其次,文学鉴赏应该其次,文学鉴赏应该“披文以入情,沿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波讨源”,即读者根据作品的言辞、审,即读者根据作品的言辞、审美意象激发情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美意象激发情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次,针对曲高和寡的现象,提出了再次,针对曲高和寡的现象,提出了“见异知音见异知音”、、“深识鉴奥深识鉴奥”的审美方法的审美方法 5 5、、《《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对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影响:刘勰的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部,是我是我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部,是我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的宏伟著作,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的宏伟著作,对后世有具大影响,具体表现是:对后世有具大影响,具体表现是:• ((1 1))《《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宏伟体制,虽然的宏伟体制,虽然后继无人,但后继无人,但《《史通史通》》则被视为则被视为“心慕手追心慕手追”于于《《文心文心》》体例的著作,只是刘知几文采体例的著作,只是刘知几文采不及刘勰;不及刘勰; •((2 2))《《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创作构思论、文的创作构思论、文学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观点之沾学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观点之沾溉后人更是无法枚举,特别是风骨论溉后人更是无法枚举,特别是风骨论更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代更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风骨”以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时文风的“浮诡浮诡”、、“讹滥讹滥”,纠正,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贡献是:•①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②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③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④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奠基意义和深和深远的影响,发展到今天,已在国内外形成远的影响,发展到今天,已在国内外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了专门的学科 “文心学文心学”,, 又称又称“龙学龙学”。
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四)钟嵘(四)钟嵘《《诗品诗品》》选读选读• 1 1、、“性情性情”说说• 2 2、、“直寻直寻”说说• 3 3、、“风骨风骨”说说• 4 4、、“滋味滋味”说说• 5 5、、《《诗品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对后世有哪些影响??•钟嵘(约钟嵘(约468468--518518),字仲伟,颖川长),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社(今河南长葛)人 初仕于齐,梁时初仕于齐,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记室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记室《《诗品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513)以后•《《诗品诗品》》把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家把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家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显优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显优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钟嵘简介钟嵘简介《《诗品诗品》》的基本内容的基本内容•止乎五言止乎五言 《《诗品序诗品序》》::“嵘今所录,止乎五言嵘今所录,止乎五言•分品论诗分品论诗 《《诗品诗品》》共评述了由汉至梁的共评述了由汉至梁的122122位诗位诗人(另有古诗一类),并将他们按成就高人(另有古诗一类),并将他们按成就高低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低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11人加人加古诗一类,中品古诗一类,中品3939人,下品人,下品7272人。
人推源溯流推源溯流诗品诗品—国风国风—古诗古诗—刘桢刘桢—左思左思 —曹植曹植—陆机陆机—颜延之颜延之—谢超宗等谢超宗等 —谢灵运谢灵运 —小雅小雅—阮籍阮籍 —楚辞楚辞—李陵李陵—班姬班姬 —王粲王粲—潘岳潘岳 —张协张协—鲍照鲍照—沈约沈约 —张华张华—谢混等谢混等 —刘琨刘琨 —卢湛卢湛 —曹丕曹丕—应璩应璩—陶渊陶渊 —嵇康嵇康国风:情兼雅怨国风: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体被文质小雅:长于悱怨小雅:长于悱怨 语言质朴语言质朴楚辞:富于哀怨楚辞:富于哀怨 文辞艳丽文辞艳丽批评当时诗风批评当时诗风• 今之士俗,斯风炽矣。
才能胜衣,甫就小学,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轻薄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黄鸟度青枝”徒自弃于高明,徒自弃于高明,无涉于文流矣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馀,无涉于文流矣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馀,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搉不同,淄、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搉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分品论诗人分品论诗人•昔九品论人,昔九品论人,《《七略七略》》裁士,校以贵实,诚多裁士,校以贵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博弈殆均博弈•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
又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又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文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掎摭病利,凡百二十人轻欲辨彰清浊,掎摭病利,凡百二十人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至斯三品升降,差非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汉末清议,士人常相互评论人物,至曹魏建立汉末清议,士人常相互评论人物,至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更以品第论人影响到文学艺术九品中正制,更以品第论人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在南朝产生过很多像领域,在南朝产生过很多像《《棋品棋品》》、、《《画品画品》》一类著作,一类著作,《《诗品诗品》》也与此品第文化密切相也与此品第文化密切相关 几位诗人的评价问题几位诗人的评价问题•曹操(下品):曹操(下品):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陶渊明(中品):陶渊明(中品): 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醉春酒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1 1、、“性情性情”说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其情? ?故曰: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四季的节令气候给人的感触表现在诗歌里酷寒,这是四季的节令气候给人的感触表现在诗歌里的好的集会寄诗来寓托亲情,离开群体依托诗来表的好的集会寄诗来寓托亲情,离开群体依托诗来表• •达怨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妾媵辞别达怨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妾媵辞别宫廷,有的尸骨横在北方的荒野,魂魄追逐着飞去宫廷,有的尸骨横在北方的荒野,魂魄追逐着飞去的蓬蒿;有的扛着戈矛出外守卫,战斗的气氛雄起的蓬蒿;有的扛着戈矛出外守卫,战斗的气氛雄起于边地;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于边地;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配印辞官离朝,一离去就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配印辞官离朝,一离去就忘掉回来;女子有扬起娥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忘掉回来;女子有扬起娥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姿色动人),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姿色动人),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心灵,不作诗用什么来舒展它的情义?不用长感动心灵,不作诗用什么来舒展它的情义?不用长篇的歌咏用什么来畅抒它的情怀?所以(孔子)说:篇的歌咏用什么来畅抒它的情怀?所以(孔子)说:" "诗可以(使人)合群,可以(抒发)怨恨。
诗可以(使人)合群,可以(抒发)怨恨" "使得使得穷贱的人容易安心,隐居避世的人没有苦闷的,穷贱的人容易安心,隐居避世的人没有苦闷的,(要想如此)没有比诗更好的了要想如此)没有比诗更好的了•从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钟嵘的关于从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钟嵘的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诗歌本质的观点: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一、诗歌乃至整个文艺与作者主体心灵的关系一、诗歌乃至整个文艺与作者主体心灵的关系• 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 诗歌既是人的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性情摇荡”的产物,也可的产物,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的以反作用于人的“性灵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使之受到陶冶感化•二、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由于外界二、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物之感人”2 2、、“直寻直寻”说说•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思君如流思君如流水水”,既是即目;,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至于吟咏诗歌抒发性情,又何必看重运用典至于吟咏诗歌抒发性情,又何必看重运用典故?故?" "思君如流水思君如流水" ",就是就眼前所见而想;,就是就眼前所见而想;" "高台多悲高台多悲风风" ",也只是即目所见的情景;,也只是即目所见的情景;" "清晨登陇首清晨登陇首" ",没有典,没有典故;故;" "明月照积雪明月照积雪" ",岂是出于经书史籍?观察古今的,岂是出于经书史籍?观察古今的佳句,多不是拼凑假借古人词句,而都是由于直接抒佳句,多不是拼凑假借古人词句,而都是由于直接抒写• 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鮅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鮅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所以(刘宋)大明、泰始中间,诗文大所以(刘宋)大明、泰始中间,诗文大几同于抄书近来任昉、王融等,不看重文辞(本几同于抄书。
近来任昉、王融等,不看重文辞(本身)的奇特,(只是)争着运用无人用过的典故身)的奇特,(只是)争着运用无人用过的典故从那时以来的作者,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遂使句从那时以来的作者,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遂使句子里没有不用典故的话,话语中没有不用典故的字,子里没有不用典故的话,话语中没有不用典故的字,拘束补缀,损害诗文已经很厉害了可是诗歌写得拘束补缀,损害诗文已经很厉害了可是诗歌写得天工自然没有雕琢的,很少能碰到这样的人天工自然没有雕琢的,很少能碰到这样的人• 以以“直寻直寻”为中心的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自然英旨”论是钟嵘对诗歌创作艺术美的基本论是钟嵘对诗歌创作艺术美的基本要求• “直寻直寻”是指用直接可感的形象来是指用直接可感的形象来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情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情感• 明代王夫之的明代王夫之的“即景会心即景会心”论和论和近代王国维的近代王国维的“不隔不隔”论,都是受到论,都是受到他的他的“直寻直寻”说启发的产物说启发的产物•“自然英旨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① ① 强调感情真挚强调感情真挚。
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② ②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补假,皆由直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直寻”说是钟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直寻”与与“自然英旨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3 3、、“风骨风骨”说说•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风力”为主为主干,同时干,同时“润之以丹彩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 钟钟嵘嵘强强调调“建建安安风风力力”,,从从他他对对“建建安安风风力力”的的论论述述及及所所举举的的例例子子看看,,他他为为“风风骨骨”((“风风力力”))树树立立这这样样一一个个标标准准::它它具具有有慷慷慨慨悲悲壮壮的的怨怨愤愤之之情情、、直直寻寻自自然然、、重重神神而而不不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
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其其风风骨骨论论,,特特别别是是他他强强调调建建安安风风力力,,更更为为后后人人反反对对无无病病呻呻吟吟的的柔柔弱弱诗诗风风所所标标举举,,成成为为陈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4 4、、“滋味滋味”说说•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最为详切者耶!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 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一叫" "兴兴" ",二叫,二叫" "比比" ",三叫,三叫" "赋赋" "文辞已经完了意思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还有余,是" "兴兴" ";借物来比喻情志,是;借物来比喻情志,是" "比比" ";直接描;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
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滋味”,钟嵘提出,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滋味”,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赋、比、兴”的写作方法,的写作方法,而不能只偏于一种,并将而不能只偏于一种,并将“兴兴”放在第一位,放在第一位,突出地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注意到了突出地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注意到了诗歌的抒情言志、假物取象、滋味无穷的审美诗歌的抒情言志、假物取象、滋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钟嵘的钟嵘的“滋味滋味”论,既是他对艺术特征的论,既是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5 5、、《《诗品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诗品诗品》》的影响主要有:的影响主要有:• ((1 1))《《诗品诗品》》强调诗要抒发强调诗要抒发“怨怨”情,是情,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一个进步传统,其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一个进步传统,其情感论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框框,又没有泛情主情感论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框框,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
义的弊病• ((2 2)钟嵘提倡诗要)钟嵘提倡诗要“直寻直寻”,即直接抒情,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3 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 4)其)其“滋味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如司空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如司空图、王士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图、王士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总之,总之,《《诗品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与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并驾齐驱的重要著作,影响巨大并驾齐驱的重要著作,影响巨大《《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与与《《诗品诗品》》比较比较一、共同点一、共同点 1 1、历代诗赋的渊源,主要是、历代诗赋的渊源,主要是《《诗经诗经》》、、《《楚辞楚辞》》,且诗高于辞;,且诗高于辞; 《《文心文心》》:宗经、辨骚;:宗经、辨骚; 《《诗品诗品》》:国风、楚辞;:国风、楚辞; 2 2、主张风力与丹彩结合的艺术标准;、主张风力与丹彩结合的艺术标准; 《《文心文心》》:风骨、情采等。
风骨、情采等 《《诗品诗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3 3、对作品作家评价许多一致;、对作品作家评价许多一致; ((1 1)重古诗)重古诗 《《文心文心》》“五言之冠冕五言之冠冕”;; 《《诗品诗品》》“一字千金一字千金”;; ((2 2)赞建安文学;)赞建安文学; ((3 3)魏晋代表诗人:)魏晋代表诗人: 《《文心文心》》重王粲、刘桢、阮籍、嵇康、重王粲、刘桢、阮籍、嵇康、 潘岳、陆机六家;潘岳、陆机六家; 《《诗品诗品》》除嵇康外均列为上品;除嵇康外均列为上品; ((4 4)轻视民歌,批评玄言诗,不重陶潜)轻视民歌,批评玄言诗,不重陶潜二、不同点二、不同点 1 1、诗歌性质作用、诗歌性质作用 刘勰:重教化、美刺、政治内容;刘勰:重教化、美刺、政治内容; 钟嵘:重抒情和艺术感染力钟嵘:重抒情和艺术感染力 如比兴解释:刘:承儒家传统,涉及美刺;如比兴解释:刘:承儒家传统,涉及美刺; 钟:不涉美刺。
钟:不涉美刺 2 2、诗歌体裁、诗歌体裁 刘勰:四言五言兼重;刘勰:四言五言兼重; 钟嵘:偏重于五言钟嵘:偏重于五言3 3、艺术手法、艺术手法 刘勰:重声律、用典;刘勰:重声律、用典; 钟嵘:反对声律、用典钟嵘:反对声律、用典4 4、个别作家评价不同、个别作家评价不同 刘勰:建安重曹、王;谢灵运山水诗有褒有刘勰:建安重曹、王;谢灵运山水诗有褒有贬;贬; 钟嵘:建安重曹、刘;非常重谢灵运,刘宋钟嵘:建安重曹、刘;非常重谢灵运,刘宋只其一人为上品;只其一人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