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十堰-汽车城-到湖北千里-汽车走廊-建设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9.50KB
约14页
文档ID:208888044
从十堰-汽车城-到湖北千里-汽车走廊-建设_第1页
1/14

从十堰’’汽车城”到湖北千里’’汽车走廊’’建设从十堰’’汽车城’’到湖北千里I’汽车走廊’’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了艰难的起步湖北是全国发展 汽车生产较早的省份之一,1967年第二汽车制造厂(1992年更名为 东风汽车公司)在十堰动工兴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以汽车 工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湖北省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以 东风汽车为主体,以十堰、襄樊、武汉三大基地为依托的千里汽车 工业走廊崛起在荆楚人地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辐射华南、华 东(上海浦东)、华中的战略格局,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兴旺发 达,带动了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二汽建厂和湖北汽车工业的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提出“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我国汽车工 业体系”二汽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提出并着手筹建的一个 大的工程项目1953年初,毛泽东主席在批准一汽开始建设的同 时,提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随后,周恩来总理批示将二汽列 入国家计划但二汽在整个筹备和建设中,却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 程在1953年到1964年的12年间,曾经两次“上马”、两次均未 实现计划0标而中途“下马”,直到1965年,国家决定再次“上 马”,二汽方进行正式建设。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严重的经济闲难,当时国际形势也 非常严峻,1964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三线 建设要抓紧”的指示,二汽的建设被正式列入了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人民支援下,一批立志为祖国汽 车工业火打翻身仗的创业者们,开始了一次艰苦的征程二汽刚刚 开始创业,“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二汽的建设者们克服了种种艰 难险阻,在短时间内确定了二汽的厂址、建设规模、建厂指导思 想、建厂方针和总体布置方案等等因为需要备战的缘故,二汽的 厂址被选定在湖北武当山一带1966年10月,二汽最终选择建在 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8.5公里的武当山北麓的郧县十堰镇一带 1967年初,国家原则同意建厂方案,同年4月1日,二汽正式开工 建设,伴随着第一声开山炮响,二汽第一代创业者们在鄂西北的穷 山僻壤,开始了共和国建设史上的乂一个伟大壮举!因为“文革”的干扰,二汽工程仅开工3个月就停止了直到1968 年11月,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示,二汽才于1969年1月恢复 了建设1969年9月,在国务院支持下,二汽建设终于扭转了停工 的局面,步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为了 1則中国人的“汽车梦”,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来自四面八方 的建设者们撇家舍业,千里迢迢,凭着满腔热血云集到鄂西北荒僻 沉寂的群山腹地。

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二汽的建设者们排除干 扰,兑服困难,以天当被,地做床,风餐露宿的创业精神,靠着小 推车运来无数水泥沙石,凭着自己的双手竖起了一座座的铁塔,架 桥铺路,引水送电……一盏马灯,一双草鞋,一根扁担是拓荒者们 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所有人都以苦为乐,以累为荣,为能投身于 这场中国汽车工业翻身仗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二汽的建设得到全国的大力支持其中一汽带头援建二汽,早在 1956年,一汽就成立了支援二汽办公室,投入很大力量,帮助二汽 建设,并承担了大量骨干专业厂的包建工作,成为二汽建设的主力 和支柱力量按二汽工厂设计方案,共需2万多台设备,其中国内 试制的新设备有1568种,共计4895台全厂共需560条自动生产 线,其中117条都是由承包厂通过求助全国140多家科研院所才最 终完成的另有660多家设备企业共同承担丫二汽配件的试制和制 造工作除去物质上的支持,各包建厂还为二汽输送了大批技术骨 干、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到1970年止,仅一汽就支援二汽4200 多人,其中技术干部549名,其他各包建厂输送人员1万多人,培 训技工2万多人,这一支支队伍构成了二汽初期的基本力量原任一汽厂长的饶斌,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始人。

1963年,他奉 命来到武当山下,主持创建二汽二汽筹建初,饶斌广泛听取各方 面意见和实地调研后,形成一套适合二汽建厂实际的指导思想:一是 从国情出发,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自力更生,立足国内,使二汽能 达到现代化水平企业;二是产品要实行多品种、系列化;三是按专 业化分工要求,替代综合性“大而全”建厂模式在建厂策略上, 采用“包建”和“聚宝”办法包建”即在汽车行业内较为优秀 的主机或零部件企业中挑选,对二汽新建工厂实行“四包”,即对 口承包新建厂的工厂设计、生产准备、支援和培训人员、调试投 产聚宝”即是要把国内的科研和新技术成果,以及国内可采用 的新技术,经过试验后,移植到二汽通过“聚宝”,使二汽采用 了在当时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 “四新”成果在“聚宝”中,也实事求是地采用国外先进装备, 如从国外引进的12000吨曲轴锻压自动线,铸造K;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2em;n〉经过艰苦的建设,24个专业厂在20多条山 沟里崛起,号称百里厂区而十堰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立刻便 有了 “汽车城”的美誉,为了汽车而修建一座城市,恐怕再也没有 哪座汽车城会像它一样名副其实了。

在产品开发上,二汽起初提出“以军为主”的方针,后来改为“军 民结合,以军为主”,以后乂进一步修改为“以民为主,以民养 军”的方针产品幵发工作上反反复复的变动,使二汽的产品幵发 和设计拖延了不短的时间,直到1969年3月国家才正式批准调整二 汽的产品品种和生产纲领,即EQ240型2.5万辆,EQ140型5吨载 重车5.5万辆等三大系列产品1975年7月1日,经过建设者们近6年的艰苦奋斗,二汽第一个基 本车型EQ240型2.5吨越野车生产基地胜利建成投产此后,又用了三年时间,二汽职工在产品、设备、工艺质量攻关的 基础上,再度攻克64项重大质量项目,到1978年7月15日,建成 第二个基本车型一一EQ140型5吨载重车生产基地并于当年开始盈 利,从此奠定了二汽在国内外成为最大的中型载货汽车生产厂家之 一的地位对于二汽建设取得的成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 院副总理李先念曾在1978年作出这样的批示:二汽党委和广大职工 在林彪、“四人帮”严重干扰下,能作出这样的成绩,是了不起 的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中国汽车工业由备战备荒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二汽经 历了由军用转为民用的阵痛。

1980年以后,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军车订货很少,一年不到 1000辆,而二汽原来设计每年生产45000辆军车二汽立即调整部 署,把原由国务院审定的、年产10万辆汽车纲领中的年产4.5万辆 的两种军用车,大幅度调低到1万辆;把5.5万辆民用载货车,大 幅度调升到9万辆按照当吋预算,要建成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 总投资需要25亿元,截至1979年止,国家己投资16.7亿元,尚缺 8.3亿元投资这时“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但经济需要恢复,百 废待兴,国家财政十分困难1980年初,国家计委、经委、建委曾 以正式文件通知二汽缓建,停发一切基建投资及设备材料购置费 用,只发职工工资及设备维修费,这对当时己有3万多职工、2万 多台设备,刚刚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二汽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 击一旦停缓建,不仅二汽的发展会受阻,而且国家也将遭受巨大 损失力了渡过这一难关,二汽曾向国务院写过两次报告,希望“续建” 二汽,但都被打了回来最后二汽提出“不要投资,只要政策”的 第三次报告,请求国家批准,将按计划应当留给企业的三笔资金, 包括折旧基金、利润留成、设备维修费各提取一部分,巾企业统一 “捆起来”使用,自行安排续建。

国务院审查通过了二汽“自筹资 金、量入为出、分期续建”的方案二汽胜利度过了停缓建关,开 创了依靠内涵求生存、求发展的新途径二汽的“自筹续建”取得了显著成效1980至1985年6年中,二 汽计划自筹3.3亿元,实际自筹近5亿元,共生产35万辆优质车到1985年底,二汽不仅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投资,而且提前两年建 成了年产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还增加了相当国家基建投资的固定 资产3.9亿元,净上缴利润8.47亿元,上缴税收4.22亿元,增建了 技术中心、大型现代化汽车道路试验场、自备热电厂、电视广播中 心,填补了过去“先生产、后生活”的欠账,加盖职工宿舍60多万 平方米,修建厂区道路100多公里随着二汽的建设和发展,湖北汽车行业的生产,特别是汽车配件的 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湖北汽车工业迎来了快速发 展从1979年开始,汽车行业先于其他行业进入调整改革阶段调 整的目标是:加快二汽及其配套厂的建设,使二汽尽快建成并达到年 产10万辆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二汽在湖北这一有利条件和全省汽 车工业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具有湖北特色的汽车制造、汽车改装和 汽车关键配套件的生产,提高产品质景和经济效益。

为实现调整目 标,做到右的放矢,在进行调整、改组和改革之前,省机械工业局 对汽车行业及所属的70个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发展方向等进行 了全面认真的调查在基本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制订调整措施,先 后对部分企业的产品方向、产品结构,乃至整个行业的企业结构进 行调整1981年初,二汽按照国务院“发挥优势,保护竞争,促进联合”的 方针,成立了以“东风”公司产品为对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东 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湖北省有33家企业先后以各种形式参加该 公司的联营联营体形成后,紧紧围绕东风系列产品的发展,对紧 密联营企业的产品结构、发展方向进行统一规划或调整,在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湖北汽车行业经济体制结构的改善与优化1985年底, 全省汽车行业完成投资23.48亿元,有企业87个,其中汽车制造业 和改装企业41个,汽车零部件生产厂73个经过调整、改革和“六五”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湖北汽车工业己 形成了由二汽、湖北省、武汉市和军工四大块,大中小企业结合, 主机厂和配套厂紧密联系,以重型特种汽车、中型载重汽车、各类 改装车和汽车配件为特点的汽车工业生产基地,成为湖北省机械工 业的支柱产业,全国汽车工业生产的一支主力军。

二、二汽第二次创业和湖北千里汽车走廊初具雏形1985年,在二汽己经基本形成10万辆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二汽就 开始思考“下一步如何发展”的问题根据当时中国汽车“缺重少 轻无轿”的格局,二汽人敏锐地发现,要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做 强做大汽车工业,就必须走出十堰,在新的基地发展新的事业巾 此,二汽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在199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内,建 成多品种、高质量、高水平的2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宏伟目标要在 改造十堰老基地的同时,采用新技术建设襄樊新基地,逐步将襄樊 建设成为新型汽车生产基地 1984年10月,二汽襄樊基地建设 举行奠基典礼,为二汽建设从十堰拓展到襄樊、武汉再到全国,实 现“三级跳”,形成湖北千里汽车走廊打下了基础,标志着二汽二 次创业的开始1984年10月,二汽襄樊基地奠基东风人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努力,1990年10月,二汽 襄樊基地建成东风襄樊基地是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总投 资6.15亿元,它是8吨载重柴油车和小轿车的重要生产基地,含有 发动机、轻型车、铸造、试车场等新事业东风襄樊基地的出现, 也使襄樊的乡野地区变成了繁华的汽车城,发展了当地零部件事 业。

1987年,国务院确定了上海、一汽、二汽三个轿车生产点(即三 大),紧接着确立了北京、天津和广州轿车生产点(即三小),“三大 三小”轿车点的确立,表明了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了战略转移,把轿 车工业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湖北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二汽 发展轿车生产,决定成立“湖北省支持二汽发展轿车生产协调服务 领导小组”,武汉市建立沌口汽车生产幵发区,配合二汽轿车选 点1988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二汽轿车总装厂厂址定在武汉, 机加工厂厂址定在襄樊,1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