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形态的水利文化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12.53KB
约11页
文档ID:47018107
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形态的水利文化_第1页
1/11

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形态的水利文化徐海亮摘要:人们的水利活动与水利意识,是植根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还是单纯地受制于某些社会集团、人物的主观意念,单纯地受制于社会形态? 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必须弄清的原则问题强调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水利文化的影响,是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研究历史形态水利的必然本文从研究历史上黄河水利与流域地理环境演变的关系、中州陂塘灌溉兴衰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水利文化特征的有关成果,认为观念形态的历史水利与地理环境影响紧密关联黄河的水沙变化,中、下游河道的演变,归根结底是一个地质环境问题历史时期存在着两汉、宋金、元明、明清几次水沙振荡和河道躁动期唐宋以来这一趋势更为显著,明清尤剧变异与演化存在宏大的环境背景相应地,作为中国传统水利中最基本的一个部分.治理黄河.出现过三个理论与实践的高潮环境演变影响着黄河变迁已成为“二次环境作用的黄河变迁,又决定着黄河水利,且由治河延及灌溉与河运工程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与影响了黄淮农业经济区的农业水利兴衰历史上中原陂塘水利的兴起与发展变化,依赖于振荡中的气候状况与下垫面的地理条件,也依赖于土地制度与水土资源开发等人为因素两汉的北方渠灌水衬向淮汉陂塘水利的转化,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也有宏大的自然环境背景。

而翟方进与杜预的两次废陂行动,都有阶段性气候振动因素唐宋以来,中州陂塘水利逐渐走向衰败,既有传统水利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冲突、陂塘水土资源与围垦的矛盾等社会因素,而北宋后气候进一步干燥寒凉、黄河泛滥,也是陂塘水利在明清衰败的重大原因多年来,马克思关于东方地理环境与水利文化和皿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在学术界争议不休这也是中国水利史中必需认识而又未解决的理论问题本文从中国历史水利的实情,阐发对马克思某些论述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同时,认为应当从唯物的天人关系,即环境与人类水利意识的关系,去认识中国传统水利文化的特征,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由于中国治水的特定因素,几千年采形成的水利文化是以能动的天人关系为主体的,中国人从谐合自然——特别是征服自然中获取了深邃的自然哲理、社会哲理,从而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实践推动力黄河水利文化是这一中国传统水利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古代北方水利与地理环境的一些关联( 一) 黄河流域的环境演变与黄河水利历史的黄河流域,始终包孕着历史的政治中心,特定条件+ 卜.的历史、经济、政治地位,把黄河水利文化作为传统水利的典范广延到全中国社会、经济影晌黄河水利的兴衰,这是没有疑义的但为什么汉武瓠子堵口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而且两汉之际出现第一次治河1 3 3的理论飞实践高潮? 为什么北宋“倾半天下之财力以事河’? 为何明清出现第三次治河理论、实践高潮,投资最钜飞论著最多?从“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课题的研究,认为第四纪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具多旋回性,全新世侵蚀产沙也遵从于这一总体的自然规律。

西汉中期到东汉初期,,北宋至金后期、元明之际、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来沙增多,河床加积,河道演变加剧,河患高发三次治河高潮有着深刻广泛的自然环境背景世人对黄河水沙的半定量表述中,最突出的在汉代、宋代、明清西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I 】;还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之说宋代“河流混浊,泥沙相半”【2 】;《河防通议》中也有石水“其泥六斗’之说潘季驯更进一步述及伏秋时“以二升之水,载八升之沙”[ 3 1 贾让时,黎阳河段入汛“河高出民屋”[ 1 1 ,已部分成了地上河渤海湾岸线变迁,反映出前2 世纪中以后,黄河淤泥质来沙加强,至公元1 1 年,岸线推进约2 0 k m 王景治河后,虽然一时水沙畅泄,又有自然湖泽淀淤,但原“水经》述及的漯水入河受阻,沙沟水出现,尾阊段垫淤,仅百余年新河已成悬河北宋河床更是迅急淤高:横陇河道仅行水1 0 年,“又自下流先淤”【2 】,商胡北流后经2 0 年,又“渐淤积,则河行地上f 2 】1 0 6 0 年分出的二股河东流,经3 0 余年叉“高仰出于屋之上”【2 1 ;小吴北流,计有2 2 个年头过水,开始河势若建瓴就下,后很快淤高,积厚3 ~5 m 【4 】,渤海海岸线变迁说明,1 0 4 8 年后约有6 2 个年头行黄,河口三角渊每年淤进3 3 3 m 。

贾鲁大河,断续行水3 0 0 余年,商邱一带河床相积厚7 —1 0 m ,来沙量亦是惊人的明清黄河则有了大量的档案、专著记载,故道也完整地存在从万历间相对固定到咸丰改道,东坝头至云梯关,淤厚8 一1 2 m 西汉末河床颗粒里中砂.细砂过渡宋全呈细一~极细沙转化,明清则进一步向粉砂转化,说明了沉积环境变异,来沙量的相对增多小北干流三国以来河床年均淤厚1 .8 c m ,明代以来年均淤厚3 .6 9 c m ,明清以来泥沙沉积加速,河床变迁加剧盂津至桃花峪,隋唐以前尚无明显游荡,宋金之后,游荡加剧,河床渐宽,展宽4 0 .1 4 0 %凡此种种,说明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有过几次振荡,唐宋以后进入一个“躁动不安时期,来水变幅加剧,来沙量增加,明清则处于其颠峰状态在黄河“相对安流’的时期,下游来沙可能较少,滑澶河段西汉初至北宋积厚3 “ - ' 4 m ,大部分系两汉所积,汉唐故道在山东境,一般河床相层3 “ - - 5 m ,7 0 0 年创开马颊河,8 9 3 年河口段自然改道,说明唐代仍有水沙的脉动研究将统计的河患决溢频次进行处理,划出河患频繁阶段认为河患可以表示为多个灰色子集合的灰系统,即.河患B = { 迳流子集合W 、泥沙子集合G 、河床边界子集合D 、河床形态子集合R 、人文背景子集合H 、构造因素子集合T 、⋯⋯l 。

可见河患主要是环境变异的反映研究结合风尘、雨土及沙漠演化的研究,认为西汉中、北魏时、唐中叶,特别是公元1 0 0 0 年以来5 次雨.十频发和公元初,北宋、明清的沙漠化发展,成为新黄- 十沉积对黄十高原的重火冲击,近代的地质环境变化,易造成卜.游来水来沙的剧烈变异新黄- 十.沉积的高发,与下游河道变化紧密相关历史上新黄土粉尘沉积,有过数次强化,唐宋以后,沉积——侵蚀趋重,明清小冰期时最为严重这就是一卜.游来水来沙与河道变异的最大的宏观环境背景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社会冈素,J L 乎与这些不利的环境冲击,总是以正反馈施加予黄河系统的中游水沙变化与中、下游河床变形在时间上的关联,显示了黄河系统的某种时间特征性;在系统的“躁动期”里,下游来水来沙绝对量级的变异,年际与年内变率加大,泥沙颗粒组成突变,而下游河道则相应地出现剧烈调整,导致河患与变迁频发吴忱提出:“凡是寒冷干燥的地理环境,古河道就发育,温暖湿润的地理环境,古河道不发育而湖沼发育一【5 】在寒冷干燥的宏观环境下,不仅黄河,还有北方其它多沙河流,乃至中纬度其它一些河流( 譬如淮、汉) 甚至长江河床演变,也都出现重大变异如长江1 2 1 镇扬段,在汉代、宋代与明清,气候寒冷,海平面相对较低时期,河道主流向南摆动,北岸砂体淤进”1 6 1 ,这是否是黄河环境与变迁的一个参考系统呢?研究从黄河下游决溢事件和人类重大活动中,筛选出“重大河患和变迁事件”3 8 次,这些事件,绝大多数发生在已划出的河患频发段中,也绝大多数发生在气候环境、水沙变化剧烈时期。

其中的公元1 “ 5 年“河汴决坏’、1 1 年“河决魏郡”、1 0 3 4 年“横陇埽块,,、1 0 4 8年“商胡埽决”、1 1 2 8 年杜充决河飞、1 1 6 6 “ ' 1 1 6 8 的李固渡决、1 1 9 4 年原阳光禄河决、1 3 9 1“年黑洋山河决、1 4 8 9 _ _ 9 4 年北决冲运、北堤形成、1 5 4 6 年分流结束、1 6 0 6 _ 咱7 年归德徐州段相对固定、1 8 4 3 年中牟大决、1 8 5 5 年铜瓦厢决口改徙,对历史上河的变迁起到控制性作用黄河变迁,作为环境变迁的一个结果,对黄淮海平原地理环境起到再塑造作用,这“第二次’环境作用,改变了大平原的地貌、水系、土壤,也改变了气候,黄淮地区古代的水利灌溉方式、运河工程的格局从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黄运交会点也从荥阳,到徐州,到淮安,反映出运河的变迁人类活动在黄河与黄河水利中曾发挥深远作用,但从流域环境演变与黄河水利兴衰的关联,再次说明了人类在自然界的实际位置研究黄河史与黄河水利,应当强调与人类活动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历史作用 二) 中州陂糖水利的兴衰与环境变迁的关系陂塘水利作为楚文化农田水利的特征之一,春秋时在淮汉流域大发展。

与黄河流域渠引灌溉比较,陂塘水利型式利用了亚热带气候以及下垫面地貌、土壤、水文条件司马为掩的改革,曾“规偃潴”[ 7 1 ,予陂池水利以重要地位;楚人作期思陂、芍陂,是早期中州陂塘水利的典型,当时正处于春秋温暖湿润期秦汉时淮汉陂塘水利迅速发展,台湾学者黄跃能在《中国古代农业水利研究》中,认为汉武帝大事渠水水利,屯边、用兵,造成财政危机,转而发展陂水水利而农业经济区的扩展,重农抑商引导私家豪族财力的农业投向,黄河下游人1 2 1 发展迁移,也是淮汉陂塘大发展的原因”【8 】但一个基本情况不能忽视,即与春秋战国相比,西汉以来中国北方的气温一直在下降,中州气候转为干燥寒凉,北方多沙河流的水文变幅加火,来沙簧增加,可引水量减小,对引水灌溉不利淮汉陂塘水利的优势,在这种环1 3 5境因素冲击下,相对发挥出来西汉末翟方进为相废汝南鸿隙陂,多数有关述及,皆指责翟方进贪占陂田而罢鸿隙口人类的水利方针与兴废活动,无论正确与否,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从西汉土地制度、人口发展、财政经济、“假民公田”以维持小农经济角度分析,废陂是入与人、人与土( 地) 、土( 地) 与水( 资源) 冲突发展的结果”[ 9 1 。

而废陂的环境背景是“关东数水,陂溢为害”[ 1 0 1 秦汉时,汝南陂塘大发展而黄淮地区自武帝末年至公元前7 年,共发生十场大水特大水,记载如“颖川、汝南⋯⋯,水流杀人”,“汝,、颖⋯⋯诸川漂涌”;翟氏居相时,“灾害并臻”,公元前1 2 年,关东大水,“水灾达5 0 郡国”【l ¨,从雨洪灾情看,鸿隙陂被奏淮废弃,很可能就在这一次特大水之后古陂塘工程多是“环湖而堤之’,- 或顺坡势拦截,拦水建筑标准并不太高,在偏湿润阶段连年洪涝,动辄漫溢决坏,长藤结瓜形式的鸿隙陂,反成了宣泄洪水、排除内涝的障碍,作为权宜之计,是可能决坏陂堤的从其它研究看【1 2 】,前1 2 年至公元1 6 年偏湿,年降水量平均偏多5 成;而1 7 至2 6 年偏于,降雨平均偏少1 5 %;废陂归恶之言,是在翟义起兵反王莽,翟氏汝南祖坟被扒,“夷灭三族”后,特别是“王莽时常枯早7 ,才兴盛起来的曹魏淮颖屯田水利,多为兵:t 与招揽流民所作,急功近利,排灌不分,大引大灌,十分粗放屯田之初,曾对休养生息,用兵东吴起到较大作用;到西晋初,气候转为寒凉多雨,豫州涝渍严重,大蓄大引,也导致次生盐碱化社预面对社会经济的新形势~一司马氏大贵族、豪族力并公田、屯田,军事水利组织不符合生产生产力发展需要,也不适应于郡县政权制的恢复,提出“今者水灾东南特剧,非但五谷不收,居业并损,下田所在停淤,高地皆多虢糟”,“陂多则士薄水浅,潦不下润’,“宜大坏兖、豫州诸陂,随其所归而宣导之”f 1 3 】。

这是2 7 7 年之事从《晋书·五行志》所记:2 6 8 年,青、徐、兖、豫四州大水,2 6 9年青徐兖州大水,2 7 1 年黄河、伊洛沁大溢,徐州大水,2 7 6 年河南郡魏郡暴水,2 7 7 年七月司、冀、兖、豫⋯⋯郡国二十大水,十月,青徐兖豫四州又大水社预并非危言耸听,气候的这一次振荡直接导致了淮颖陂塘水利的废滞唐宋时陂塘水利因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冲击,未能恢复到两汉地位却在类似曹魏的“边关水利’一一塘泊中得到了弥补塘泊称之水利,除军事功能外,也有灌溉之利.宋人在华北平原筑堰6 0 0 里,又借易水、徐河等蓄引全新世中期以来,河北平原的古湖泊群一直处于萎缩中,黄河淤积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