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载与诠释——日本脚气病史的再检讨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远东一些以精白米为主食的国家中,脚气病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然而,直到 19 世 纪末,日本海 军报道了由于在常 规饮食中增加了肉、鱼、蔬菜等,海员 中 间的脚气病已经根除 这一情况后,人们才认识到脚气病的发生与饮食有关在此之前,几乎有半数的海员易发生脚气病,并且有不少人因此丧命脚气病在亚洲的发病率后来明显降低,部分原因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使饮食变得多样化,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由于人们逐渐接受了部分脱壳米、蒸谷米及强化米在西方国家,维生素 B1 缺乏症几乎只 见于慢性酒精中毒的患者 1《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这段描述,概括了近代以来有关脚气病历史的普遍看法,可谓颇具代表性的“经典之说” 但历史的本貌,也许要比这复杂得多首先,虽然东方的历史文献、医学著作中有不少有关“脚气”的记述,但是否真的都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脚气病” (即因维生素 B1 缺乏而引发的疾病) ,似乎还大有可商榷之处因为维生素 B1 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当中,仅仅是“以米为主食” ,并不足以导致脚气病的发生事实上,医学史家大都注意到了在古代的“脚气病”记述当中,曾经“历史”地包含了某些其他疾病。
但遗憾的是这种认识的深度还远远不够例如通常只是考虑到,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恐怕未能将风湿性关节炎等一些其他肌肉关节病变排除在外而对于某些按照现代医学的病因分类来看,纯属风马牛不相及的疾病也被“历史性”地纳入脚气病范畴的可能性,则缺乏“大胆”的考虑本文所欲说明的是:在医学史,尤其是疾病史的史料诠释中,没有对现代医学知识的充分了解,或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于史学分析,乃是导致研究结果“惑于似是而反失其真”的根本原因引文中所言“脚气病在亚洲的发病率后来明显降低”虽是事实,但将其原因归结于“部分原因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使饮食变得多样化”, 却不够严谨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结构单一还是多样化,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东方诸国虽然是以米为主食,但无论是权族豪贵还是平民百姓,其饮食始终都是多样化的同样,认为“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由于人们逐渐接受了部分脱壳米、蒸谷米及强化米”,亦缺乏必要的说服力因为众所周知,虽然科学教育不绝于耳,但并没有人真的在生产与食用“部分脱1 引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年中译本,第 4 册,第 346 页2壳米” (d ehusked rice) 、 “蒸谷米” (p arboiled rice) 、 “强化米”(e nriched rice) ;特别是近代使用机械脱糠后,大米的“精白”程度与古代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脚气病却基本上销声匿迹。
因而饮食多样化在预防脚气方面,只有对海员、囚犯等特殊人群才有意义以日本海军脚气多发、实行“兵食改良”而大获成功的事例 2,来说明发生在处于完全不同生活条件下的一般民众中的事情,并不完全合适 “脚气”这一病名最早出现在中国 3,且历代的医学著作中确也多有论说,但实际上其流行与危害程度均远不及日本在昭和十四年(1939)以前,日本民众罹此者甚众、亡于此者极多,故“脚气”在日本素有“国民病” 、 “风土病”之称此乃本文欲就日本历史上的脚气病、及其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再加探讨的原因所在总之,脚气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已成为某种历史性的疾病,但就其历史而言,仍有许多神秘之处值得思考一、日本的脚气病流行史撮要日本史书中首次出现“脚气”一词 ,是在《日本后记》 4平城天皇大同三年(808)的记事之中:甲子(12 月 17 日),藤原朝臣绪嗣言:“臣生年未几,眼精稍暗,复患脚气,发动无期,此病岁积”此后,藤原绪嗣终身为脚气所恼 ,七十岁时死于非命然而日本的脚气病史研究,与中国方面的情况一样,研究者大多认为:在“脚气”病名出现之前,这种疾病早已客观存在 5这是因为在开始使用“脚气”这一病名之前的日本古代文献中,如同中国一样,可以看到许多有关脚病的记载。
如《日本书纪》 6允恭天皇(五世纪初)即位前记中有“我之不天,久离(罹)笃疾,不能步行”之语,皇极三年(644)记中有“皇子患脚不朝”之语;《古事记》 7景行天皇记中有“然今吾足不得步”之语;《续日本纪》 8圣武天皇天平十六年(744)记中有“安积亲王缘脚病从樱井顿宫还,丁丑薨,时年十七 ”之语;等等史家以为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在脚气病名出现之前,该病早已客观存在 92 日本海军于 1884 年实行兵食改良,增加饮食中的营养,从而基本解决了脚气病的问题参见拙文:《麦饭男爵——高木兼宽》 3 脚气作为病名,始见于晋代葛洪(281~341,或 283~364)所著《肘后方》 但应该说这仅仅是就汉字文化圈中的记载而言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其他古代文字记载中是否有相当于“脚气”的病名;以至在这一病名出现时,是否存在域外文化的影响4 藤原绪嗣等撰,40 卷,成于仁明天皇承和七年(840) 5 一般认为,今本《黄帝内经》 (即《素问》与《灵枢》 )所言“厥” 、 “痿躄” 、 “厥气生足悗”之类疾病,以及《史记》 、 《诗经》 、 《左传》等书中涉及脚病的记述,都可能含有脚气病6 舍人亲王等撰,30 卷,成于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 。
7 太安麻侣等撰,3 卷,成于元明天皇和铜五年(712) 8 藤原继绳等撰,14 卷,成于桓武天皇延暦十三年(794) 9 以上所述均据山下政三:《脚气的历史》 ,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 年,第 61~72 页3当日本的语言文字因受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开始使用这一病名之后,诸如史书、文学著作、日记、医书等各类文献中有关脚气的记载也逐渐增多但正因为仅仅依据历史的病名记载和简单的症状描述,并不足以判断其确属真脚气,所以对于这些记载是否属于“真脚气” ,历来就有两种看法否定者以为鎌仓时代(1191~)之后 10,甚至要到江户时代的宝历(1751~)之后,始有“真脚气”存在 11但不管怎样,进入江户时代(1603~)之后,脚气的确成为一种普遍流行、并引起极大社会关注的严重疾病例如在松井众甫所著《脚气方论》 (1748)的“松井泰序”中,见有下述之语:“当今 时也,脚气大行矣上之公侯 贵主,下之闾阎乡党,离此患者迋迋有焉 ”又如秋山宜修《脚气辨惑论》亦云:“当今之世,王侯至庶人罹此疾者尤多 ”由于脚气在日本国民上迄将军、下至庶民间广泛流行、因此而亡的记载比比皆是,因而自江户中期开始,专论脚气的医学著作亦不断涌现(表 1) 。
这也可以说明江户时期脚气病确实十分猖獗据日本疾病史著作 12记载,其大体情况是:脚气首先流行于江户(东京) 、大阪等大都会,有时达到极为猖獗的地步,引起了普遍的关心元禄(1688~1703) 、享保(1716~35) 、宝历(1751~63)年间,脚气大行,被称之为‘江户烦’ 虽明和、安永、天明(1764~88,此间有天灾、饥荒)时未见流行,但到了国泰民安、庶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丰富的宽政、享和、文化、文政(1789~1829)年间,又见脚气再度流行自享保后,京都、大阪亦见此病,蔓延诸国到了嘉永、安政(1848~59)以后,江户、京都、大阪之外的大都会亦广见流行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治(1868~) 、大正(1912~)及昭和(1926~)初期不仅在一般民众中仍旧广泛存在,且尤以军队士兵的发病率最为惊人据载,当时一艘周游世界归来的训练舰,其 376 名水兵中有多达 169 名的脚气患者,业已死去的不下 25 人1878 年,日本海军计有 1485人患脚气,占全员人数的 33%;次年为 1979 名,发病率上升至 39%13为此,天皇力主政府要设立专门病院进行研究,并破例给予二万圆资助明治十一年(1878) ,由陆军系统的要员、东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及汉、洋两方面的医学权威为核心,组成了脚气病院。
尽管脚气病院在经济上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权威医家们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在研究与治疗方面却毫无成果与此同时,海军军医总监高木兼宽通过调查、比较,提出脚气病是由于白米(碳水化合物)中含有某种毒素,而蛋白质具有解毒(中和)功能,因而当10 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 ,日新书院,1941 年,第 页11 详见山下政三:《脚气的历史》 ,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 年,第 61 页12 藤井尚久:《明治前本邦疾病史》 ,第 373~376 页载于日本学术振兴会 1955 年刊《明治前日本医学史》第 1 卷13 L.J.Harris 著,张鸿钧、孙岩森译:《维生素的理论与实用》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年,第 34页4蛋白质缺乏时则不足以中和这种毒素的病因解释并据此积极推行“兵食改良”——增加饮食构成中的蛋白质含量与食物品种,从而使得海军中的脚气发病率大大降低然而必须看到,饮食结构改善在预防脚气方面,只是在军队、囚犯这些具有特定饮食结构的人群中才有显著作用根据山极胜三郎的报告,他在明治二十年(1887)后的若干年中仍在不断地大量解剖因脚气而亡之一般民众的尸体,进行着脚气病因的探索 14自昭和十四年表 1 江户时代的脚气专著 15书 名 著 者 刊 行 年脚气说脚气辨脚气方论脚气辨惑论脚气类方疑脚气辨惑论脚气说脚气说脚气论脚气谈水肿脚气辨脚气治验脚气发明脚气提要导水琐言一贯堂脚气方论脚气辨正脚气分类篇水中脚气证治辨脚气病论脚气新论脚气擎要脚气象防说脚气考脚气方论脚气集要论脚气提要後藤艮山林一乌松井众甫秋山宜修源养德多纪元简桔宗仙院片仓鹤陵桔南谿福井枫亭内田士显大岛玄洪饭野退藏西田耕悦和田东郭磐濑玄策丸山元璋冈本昌庵多纪元坚宇津木昆台三浦道斋三浦道斋黑田乐善上瀧良山乾亁堂主人辻元崧庵浅田惟常今村了庵?享宝中(1716~1735)宽延元年(1748)宝历 11 年(1761)宝历 13 年(1763)安永元年(1772)天明 7 年(1787)天明 7 年(1787)? (死于 1806) ?宽政 4 年(1792)宽政 7 年(1795)文化元年(1804)文化 4 年(1807)文化 4 年(1807)文化 5 年(1808)文化 8 年(1811)文化 14 年(1817)天宝 14 年(1843)???嘉永元年(1848)????文久元年(1861) 14 山极胜三郎:《脚气病论》 ,报文社,1898 年。
15 据藤井尚久《本邦疾病史》作成5脚气钩要后,脚气发病激减,现在在日本已几乎不见本世纪中叶,曾有日本西部脚气散发的报告,但并无确切的诊断 16由于日本古代的汉方医学基本上是蹈袭中国传统医学而成,所以两者间虽有些寸长尺短的差异,但从总体上讲,仍可谓是大同小异然而就“脚气”而论,尽管中日两国皆属东方米食大国、同样具有脚气多发的客观条件,但实际上两者间的差异却非常明显例如就脚气专著而论,中国自宋代以降,唯有董汲《脚气治法总要》一本,且书中所云“腿肿、皮肉紫白、裂破作疮,内自脓坏” , “十年之间,凡七八发动,每发之剧而证候差异”等,与真正的脚气病并不吻合再者,日本人在谈到“脚气”这种历史的疾病时, “稍上年纪者会想起:‘医生要用木锤敲击患者的膝盖’ ;年纪再大一些的人会说:‘脚肿得很大,很快就变得不能走路’ ;而老年人则视其为可怕的疾病, ‘一旦脚气攻心,数日即亡’ ;还会有人告诉你:‘日俄战争时,数十万的士兵患脚气,数万人因此而亡’等等” 17而在中国民众的语言中, “脚气”通常只会被理解为是指因真菌感染所造成的“脚癣” (俗称“香港脚” ) ;甚至药店出售的“脚气水”上,亦曾错误地写着“beriberi” (脚气的英文名) 。
可见,就中日两国而言,只有日本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脚气大国然而历史上的“脚气” ,是否都真正的脚气呢?二、 “脚气”与“真脚气”脚气者脚气也,何以又有“真脚气”之说?其原因在于脚气这一病名所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