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古诗英译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39KB
约5页
文档ID:319771216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古诗英译_第1页
1/5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古诗英译    摘 要: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及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地应用于古诗英译的实践中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切入,以语言顺应论为视角,从语言结构、韵律、修辞、文化等层面对古诗英译进行探析Key:顺应论 诗歌 翻译:H315.9 :A :1672-1578(2018)09-0027-011 引言我国的诗歌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作为华夏文明中最璀璨的部分,我国的古典诗歌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深深地吸引着中西方的读者诗歌的语言精炼浓缩,却饱含着极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翻译古典诗歌时,如何在传递诗歌意象以及形式之美的同时将古诗中的中国文化恰当地在目标语中再现,保留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本色,是译者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中英诗歌有很多相同的特征,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导致中英诗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在进行双语转换时,源语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语言、文化、心理等差异的影响正是这种中西差异使得翻译我国古典诗歌的工作更为复杂和艰巨2 语言顺应论古诗英译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翻译界的高度重视译者们围绕古诗英译的各个层面展开大量研究,包括古诗英译的实践研究、理论探索、译作对比、译家翻译风格研究等。

随着越来越多西方译学思想的引入,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一些新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引起译界人士的关注,为译者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形态Verschuere在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1987)中首次提出语言顺应论,后来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一书中进一步补充完善了该理论语言顺应论的核心是语言的选择和顺应考虑到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复杂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Verschuere把语言的使用看成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这些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文化层面的,也可以是结构层面的选择和顺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交际目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翻译也属于一种交际行为,语言顺应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翻译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选择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目标语的文化、形式、感情和韵味3 语言顺应论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3.1 文化语境顺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与它所处的特定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文化语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如历史、政治、风俗、宗教等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如何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再现原语言文化的内涵是古诗英译的关键所在。

例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为:“Were the winged general of Dragon city here, the tartar steeds would not dare to cross the frontier.”这是一首边塞诗,慨叹边站不断,国无良将此句为诗的三、四句,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愿:要是有像汉朝大将李广那样的将军,定能平息胡乱,安定边防译者顺应该诗的文化内涵,将“阴山”译为“frontier”,使译文读者由此词联想到战火不断的边境地区若不考虑文化语境顺应,仅按字面来译,译文读者很难将“Yinshan”理解成远征的战场3.2 韵律顺应韵律和节奏是古典诗歌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上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所包含的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加以区分,如五步抑扬格因此,在翻译古诗时要尽量用英诗格律来传达古诗的韵律,使英译文尽可能地保持原来的风貌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译为:“The set|ting sun— behind —the moun—tains glows, — The mud—dy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

文中“|”符号划分的是音步,“.”标记的是重读音节为使西方读者在欣赏中国古诗意境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原诗顺应为英诗中常采用的格律—五步抑扬格3.3 语言结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目标语的词汇、句式、语篇等层面做出选择的同时顺应其意义的生成在句子层面,汉语属于意合语言,句子之间靠内在的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英语是形合语言,句与句间往往靠各种关联词紧密结合在翻译古诗时,译者要考虑到目标语的特点,顺应其结构例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译为:“When I questioned your pupil, under a pine-tree, My teacher, he answered, went for herbs.”原诗中省略了”问童子“的主语“我”,译者为了顺应英语语言的结构,补全了句子的主语和功能词3.4 修辞手法顺应在古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很普遍的,也是许多诗歌的精华所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译者在翻译古诗时也要将原诗中的修辞手法顺应到译文中,使译诗在再现原诗意境的同时不失原诗的鲜明生动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为:“By whose hands thy slim leaves are made? The February breeze is like a scissors blade.”译文中使用了英语修辞手法—明喻中常用的比喻词“like”,以表明春风和剪刀之间的相似关系此处,译者既顺应出了原诗的修辞手法,把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又使译文读者感受到了春风的神奇4 结语古诗英译的目的是让西方读者欣赏中华民族的这一文化瑰宝,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和意境译者只有做到既传达出原文的语言特色又传递出异国的文化风情,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各民族间的文化共享,促进各国诗歌爱好者的交流语言顺应论不仅为古诗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翻译策略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更可靠的理论支撑Reference:[1]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3] 宋敏.从唐诗英译谈文化语境顺应[J].阴山学刊,2006(2).[4] 胡冬青.顺应理论对古汉语诗歌翻译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0(8).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