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物— — — 读蒂特马斯《 礼物关系:从人血到社会政策 》余成普20世纪60 - 70年代,血液行业在世界各地兴旺起来,同时,由血 液而招致的疾病,尤其是肝炎,在世界范围内肆虐1971年12月,时任美国健康、 教育和福利部部长兼美国首席执行官的理查森(E. Rich2ardson)收到了著名医学家艾伦(J. G . Allen)博士寄送的一本著作理查森阅后深受启发,几个月后,他命令成立一个工作组,以寻求一种新 型的管理美国血液供应的方式(斯塔尔, 2001: 229 - 234)令理查森 深受启发的这本著作就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蒂特马斯(R. M. Titmuss)1970年出版的《 礼物关系:从人血到社会政策 》( The Gift Relationship:From Hum an B lood to Social Policy)①在 《 礼物关系 》 一书中,蒂特马斯通过对各国供血制度的比较(如 英国采用的是自愿无偿献血制度,美国是有偿和无偿并存的供血制度, 而日本在二战前是自愿无偿的献血制度,二战后则是有偿供血模式) ,认为在社会价值、 成本效率、 生物效用、 安全和纯洁性等方面,自愿无偿 献血制度都是最佳的选择。
作者把自愿无偿献血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礼 物馈赠,即生命的赠予(gift of life) ,并强调“ 社会组织和构造它的社会 制度的方式 — — — 尤其是关乎健康和福利的制度 — — — 能够鼓励或压抑人 们的利他主义动机;这些制度能够培养社会整合或是分离;它们能够使得‘ 礼物的主题 ’(借用莫斯的术语)— — — 对陌生人的慷慨 — — — 在社会 群体以及代际之间传递 ”(Titmuss, 1970: 225)因而他主张应该赋予 人们“ 给予的自由与权利政府的社会政策在限制和扩展人们这种自 由上起到重要作用 ”(Titmuss, 1970: 237)822①蒂特马斯于1973年去世, 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并确认艾滋病, 1997年,欧克理(A. Oak2ley)和艾希顿(J. Ashton)在原书的基础上,增添了关于艾滋病与献血技术发展和母乳捐 赠的内容,并对蒂特马斯的观点做了评价,该著作以新面目重版考虑到原书的影响,本 文所做的述评仍然以1970年的原版为基础,辅之以1997年的增订版感谢景军教授对 该著作的推荐和苏春艳学友赠送原著于我蒂特马斯一生著述颇丰,在建构福利国家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①但“ 在1970年完成的最后这一本学术著作才是他流传最广泛的一部 ”(景军, 2006: 72)。
当然,无论从数据还是从分析技术上看,这本著作无疑显得有些陈旧,但正如徐贲(2007)所言,它吸引当代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蒂特马斯以人和人之间‘ 生命的礼物 ’ — — — 救人 性命的人血 — — — 在提醒世人,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商品化的世界中,毕竟还有,也应该还有不能以金钱定价的东西;毕竟还有,也应该还有对陌生人的利他行为 ” 笔者在做博士论文时有幸读到这本英文原著,考虑到该著作尚未有中文译本,以及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在 此作一述评一、 人血承载的意义人血作为一个生物性的事实,为什么会进入一位社会学研究者的 视域之中呢?研究人血及其相关政策,源于作者对公共政策中一系列价值问题的反思,或者说对经济学观点的反驳秉承“ 经济人 ” 假设的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公共政策应该提倡市场的机制,通过市场的调节来平衡各方利益,以达到效应最大化的目标作为英国费边社会主义思想与理论 的集大成者,蒂特马斯则反对自私自利和利己主义,极力主张弘扬社会互助精神、 关怀他人的社会环境与利他主义行为,强调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对提升和确保人类福祉的重要性(刘继同, 2004: 57) ,主张公共政策应该成为社会团结的纽带以及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机制。
在《礼物关系 》 一书中,作者对公共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并未过多地展开学理或哲学层面的论争,而是用事实说话,选取了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人血作为个案来论说自己的观点因为从世界范围看,人血的供给要么是自愿无偿的赠予,即作为公民社会性的参与;要么是有偿的供给,即将人血看成是商品,允许自由买卖,而两种制度(以及混合制度)下的血液供给模式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后果通过对后果的对比,自然就能判断血922书评生命的礼物①蒂特马斯的著作有《 社会政策问题 》 、 《论福利国家 》 、 《 收入分配与社会变迁 》 、 《对福利 的承诺 》 等液制度孰优孰劣,以及确定社会政策的最终价值导向究竟是以社会为主导还是以市场为机制 不仅如此,人血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及其对血液供给和使用的影响 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人血在很早以前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被 看成是人的精神、 生命之源泉,灵魂、 元气之代表比如,古代埃及的君 王就曾相信用血洗澡能增进健康、 延年益寿中世纪时,欧洲人也有饮血可恢复体力、 返老还童之说古罗马斗剑士在决斗之前饮血,希望从 中能获得勇气和力量,等等血液的生命意义在宗教中亦有体现 《 圣经 》 曾有400多次提及血液,《 利未记 》 曾指出:“ 肉体的生命在血液 里 ”,在《 旧约全书 》 中,血液被认为是非常神圣的,以致法律特别禁止 血液的消耗,这就是耶和华的目击者们(Jehovah’sW itnesses)拒绝输血的原因(斯塔尔, 2001: 5)。
血液的生命观使得血液捐赠或买卖不再是 一般的物质赠予或商品交易问题,而是一个关涉到生命伦理(bio2eth2ics)的道德问题 对于表面上作为生物性事实的血液,实际上往往充斥着尖酸刻薄 的价值判断,甚至被“ 污名化 ” 比如,美国白人就曾一度拒绝使用黑人捐赠的血液瓦伦丁(Valentine, 2005: 115)的研究也指出,为了保障 自愿献血的安全性,自愿献血虽然被称为公民参与的行为,但在世界大 多数国家中,诸如同性恋者等人群却被排斥在这个公共空间之外,这意 味着他们不仅不能参与这种慈善行为,还被剥夺了公民实践的参与权 正是基于血液所饱含的文化和道德意义,蒂特马斯才将自愿献血称为“ 生命的礼物 ”,通过它,我们能够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关系属性和价 值取向 毋庸置疑,人血作为医学系统中的珍贵资源,从世界范围来看,它 比其他医疗资源更为稀缺,因而,研究人血的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必将具 有深远的实践意义蒂特马斯在人血生物性的基础之上,敏锐地洞察了它所承载的诸多社会和文化意义,正如他开篇所说的,“ 科学的、 社 会的、 经济的、 伦理的问题都包含于人血的获得、 加工、 分配、 使用和获 益上 ”(Titmuss, 1970: 11) ,在这个意义上,人血具有莫斯(2002)所谓 “ 总体性社会事实 ” 之属性,血液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交织于一体,共同 构成了作者个案选取之缘由。
032社会学研究 2010. 1二、 人血:商品抑或礼品?临床用血的两个方面最为人们所注意,一是血液的质,以保证采血 和输血不至于引起疾病传播;二是血液的量,以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 不造成浪费,不会引起“ 血荒 ”(blood crisis)为此,蒂特马斯提出了一 个深远的、 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什么样的制度下,血液最充足且最 安全呢?对此,比较各国的临床用血历史和现状,就能轻易地知晓首先看美国和英国英国有全国统一的血液管理机构,实行自愿 无偿献血制度,而美国是混合的血液制度,无偿的、 有偿的都有,从国家 到州没有血液管理的权力机关,血液管理几乎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在 血液的供给方面,英国能够满足血液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美国则显得力 不从心从献血者的特征看,英国献血者的结构基本上与总体人口结 构接近,献血者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与之相反,美国的献血者主要由非 主流人群组成,大多数来自于失业人员,输血的价格也比英国高很多 美国的血液制度造成了一个可悲的事实和社会不平等:穷人供血为富 人服务,血液的再分配逐渐从社会底层流向社会上层(Titmuss, 1970:119) 其次是日本在二战前后的比较日本二战前实行无偿的献血制 度,而二战后则是有偿的供血制度。
据已有的数据分析,蒂特马斯认为 日本战前的血液安全远远高于战后状况,战后日本感染乙肝等血液性 传染病的病例比先前明显地增多了比较的结果已经明朗:在血液供应方面,无偿捐赠的血液管理模式 要优越于市场推动的血液商品经济一来,科技手段尚未能检测出所 有的血液病毒,只能辅之以献血者的诚信以维持血液的安全卖血者 考虑的是收入,而献血者考虑的是奉献和利他,只有后者才能客观地提 供自己的健康信息,保证献血作为一种“ 善的礼物 ”(good gift)二来,在蒂特马斯看来更为重要的是,无偿献血的“ 生命赠予 ” 精神能够将捐 赠者和受惠者彼此联系,共同分享一个社会相反,“ 当经济人的规则 被制度化且被接受后,人们放弃利他主义的动机比放弃经济人规则更 为容易 ”(Titmuss, 1970: 187) ,一个社会中既存在血液无偿捐赠又存在 市场买卖,分裂了人们的共同认知和价值观,经济利益必定打败生命赠予,成为衡量是否要献血的单一维度,这是对一个国家利他主义精神的132书评生命的礼物践踏以及对社会团结的破坏经济学观点就与蒂特马斯的这种观点背道而驰比如考朴和库伊 尔(Cooper 2)赋予浪费以精确的经济意义是可能的; 3)提供报酬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多次供血; 4)尽管有成本统计的缺失,但假如血液的商品市场持续下去的话,将以明确的成本优势供给血液。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蒂特马斯反驳道,经济学家注重成本收益之 间的计算,但人们供血的机会成本是很难定量的,比如一位妇女排队供 血的机会成本就难以测量有偿供血与无偿献血相比,浪费并不是主 要的,最主要也最具深远意义的是,有偿供血加大了社会成本,破坏了礼物关系他指出,“ 人类福利是一个道德的概念,而并不是某些经济 学家所言的‘ 经济福利 ’ ”(Tit muss, 1970: 198)虽然我们曾尝试估价 人们的生命,但一个社会的利他主义精神是无法用价钱去衡量的给 予陌生人的利他主义行为并不是自献血始,也不会以献血终,它将触及 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我们的整个价值系统蒂特马斯不无担心地指出,假如我们的血液作为身体的组织能够用美元和英镑进行交 换,那么其他无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不也就成了商品交易了吗? 假如我们社区赠予的纽带被破坏了,所带来的并不是价值的中立状态, 相反,这个空白更可能被敌对和社会冲突所填充 “ 经济学家或许会 分裂我们的价值和系统,其他人不会 ”(Titmuss, 1970: 198)因而,从总体上说,蒂特马斯对社会福利私营化和市场化的理念与 政策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甚至可以说是敌对的。
因为在他看来,市 场是回应需求而不是回应需要;市场关注的是利润和经济增长而不是 福利和需要满足;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福利分隔、 破坏了社区和社会联 系,瓦解了人们的责任感和义务感(W ilding, 1995: 150)蒂特马斯反对金钱涉入人血的采集和使用之中,他所秉持的市场 侵蚀社会的观点虽然拥护者居多,但也遭到一些社会学家的质疑或者 说修订比如,经济社会学家泽利泽(Zelizer, 1994)就指出,人们并不 是反对因献血(花费时间和精力)而获得一定的报酬或补偿,但在乎补 偿的形式,采血机构对补偿形式错误的选择可能会引起强烈的负面效 果比如直接给予金钱刺激,可能会使献血者有愧疚感,认为自己在出卖自己的身体(组织)为消除金钱的物化的腐蚀作用,泽利泽提出可232社会学研究 2010. 1以进行“ 金钱符号化使用 ”( symbolic use ofmoney) ,比如赠送印有特别标记的纪念品,以达到对公众献血的激励泽利泽的观点在当前的自 愿献血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各国的实践来看,采血机构或 本人所在组织赠送小型纪念品和茶点,或者支付交通费用被认为是对 献血者的合适的“ 补偿 ” 。
三、 血液捐赠引起的特殊礼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