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用作语气助词的“焉”?“焉” 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作连词、代词、结构助词和语气词等 而且语气助词的用法是由代词的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那么, 如何区分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作为语气助词的“焉”呢?接下来简要分析“焉”作为指示代词和语气词两种用法的不同之处:作为代词时,“焉”用在动词谓语后面作宾语,或者在句中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代替或指代的内容翻译出来;作为语气词时,“焉”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用一个语气词来对译,有的可以不翻译,用作纯粹语气词时通常带有提示别人注意的语气一)“焉”作为指示代词1.“焉”字用在及物动词后面为代词,相当于“之”,在句中作宾语例如:·余尝就老胥而问焉方苞《狱中杂记》 )这个句子中的“焉”在动词“问”的后面,指代“问”的事物2.“焉”字用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句中作补语其实就是作为兼词时,相当于介宾结构 “于是”或“于此,指代动作的范围、处所或引进比较对象因为位于句末,同时也具有句末语气词的作用但指示作用更为明显1)指代处所,相当于“在,, 的地方”,例如:·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左传·隐公元年》 )这个句子中的“焉”直译就是“在那里”,指代前文提到的“制”这个地方。
2)指代范围,相当于“在,, 之中, “,, 方面”,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这个句子中的“焉”直译就是“在这中间”,指代前文提到的行走的“三人”之中3)用在形容词后引进比较对象,例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元年》 )这个句子中的“焉”译为“比这”,后半句意思就是“善行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这”指代前文中提过的”过而能改”二)“焉”作为语气词1.用于叙述句末,表示停顿,起强调作用,不必译出,例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愚公移山》 )翻译: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在这里)此处的“焉”并不是代词,因为它是否译出来都不影响意义2.用在特殊句式(如疑问句)末,句中有疑问词表示疑问语气,“焉”表示肯定,一般译为“呢” ,例如:·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大王如果怜悯它没罪就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选择的呢?此处的焉不是“择”的宾语,只是语气词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应该为“择何焉”, “何”是“择”的宾语3.在句中无意义,是纯粹的语气词,例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翻译:一年里冒犯死亡威胁的事只有两次。
焉”用在数词“二”的后面,数词不能带补语或者宾语,所以此处的“焉”无实义※ 另外还有一些“焉”的词性容易混淆的情况: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或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指示代词时,或者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的词或词组时,句尾的“焉”字为纯粹语气词因为既然主语是表示处所的,那么,在同一句子中就用不着再用一个指代处所的指示代词来指示称代它了例如:·南方有鸟焉 ( 《荀子·劝学》 )主语南方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此处删去“焉”也不会影响句意,属于单纯的语气助词如果翻译成“在这里”就重复了·此之谓三有礼焉 ( 《孟子·离娄下》 )“此”指代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焉”无实在意义·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梁惠王上》 )“于我心”是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焉”不能理解为兼词“于此”2.表示限止、感叹、祈使、推测、疑问语气的句子,句尾的“焉”字为纯粹语气词因为此时“焉”不能表示“于此”“于之”了例如:·限止:大福不再,只取辱焉 《左传·昭公三十年》 )·感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祈使:君无尤焉! ( 《孟子·梁惠王下)前面提到“焉”可以兼指代词和语气词,就是因为“焉”常在句尾使用,逐渐取得了语 气词的性质,尤其是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时,代词性进一步减弱,语气词性更为突出。
这种用法其实也包含了语气词的用法,但是兼词的“焉”和真正意义上的语气词仍有区别正如上面举的例子那样,我们要从句子的意义去区分”焉“作为指示代词还是作为语气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