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复习材料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0.12KB
约12页
文档ID:244134033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复习材料_第1页
1/12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 复习 材料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1) 广义:心理的衍变(种系心理发展) 及个体心理发展(2) 狭义: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岀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过程中 心理心理发生发展 的特点和规律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 年龄阶段的划分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1 )新生儿期(岀生一一 1 个月);(2) 乳儿期(1 个月一一 1 岁)(3) 婴儿期(1 岁一一 3 岁)(4) 幼儿期(3 岁 6、 7 岁)(5) 童年期(6 岁一一 11、 12 岁)(6) 少年期(11、 12 岁—— 14、 15 岁)(7) 青年早期(14、 15 岁——仃、 18 岁)(8 )青年晚期(成年初期)(9)中年期(成年中期)(10)老年期(成年晚期)2.年龄特征的研究(p10)(仃、 18 岁——35 岁)(35 岁- —60 岁)(60 岁——死亡)三、发展心理学简史1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 19 世纪后半期(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岀版。

2. 儿童心理学演变:a. 19 世纪后期之前,准备时期b. 1882~—战,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c. 两次大站期间,西方儿童心理学分化发展时期d. 二战后,西方儿童心理学演变增新期3. 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1)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2)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发展学家(英格: 最早对成年期心里发 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3) 、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岀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 而不是满足于孤立的研究儿童心理,于佃 27 年岀版《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4.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杨国教授从四个层面讨论了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方向:(1) 重新 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2) 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的现象( 3) 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4) 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方法中国化的途径,摄取一一选择一一中国化1 对待外国的发展心里学资料,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用以发展自身2 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绝不能全盘照办,要适当的加以选择3 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要有本民族的特点,与中国的特殊性相融合。

五种智力理论1. 成功智力理论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坏境 和选择环境的能 力2. 真智力理论智力包括三种维度,一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二经验智 力,指个人激烈 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三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 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 略3. 生物生态学理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4. 情绪智力理论用以说明人如何直觉和理解情绪5. 多元智力理论7 种智力成分,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能力,音乐 智力,身体运动 智力,空间智力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弗洛伊德:A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B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本我( Id )——快乐原则自我( ego) 现实原则超我( superego) 至善原则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 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C: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一、 口唇期( 0 — 1 岁):动欲区是嘴。

二、 肛门期( 1— 3 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三、 前生殖器期(性器期) (恋异性父母阶段)( 3— 6 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四、 潜伏期( 6— 11 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 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团五、青春期(生殖期) (12—20 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 发展中人的本能、现 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 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 证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1. 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 — 2 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感到咯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 感。

既怀疑感2. 儿童早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2—4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 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 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 童就会感到疑虑 而体验到羞怯如果自主性 >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3. 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 — 7 岁)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 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 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 内疚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 超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自 卑感4.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 7— 12 岁)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 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准备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 会产生自卑感,就会 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 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 成长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质5. 青年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 — 18 岁)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得了所能担任 的各种角色在这一 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 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就获得了 同一性( identity),就长大成人了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这一阶段是 心理社会的 合法延缓期”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 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 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自我同一性( ego identity ):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 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

Erikson, 1959,p.118) 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 ide ntity con fusio n) 或形成消极同一性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6.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 18 — 25 岁):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 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不 与他人建立密切关 系,从而产生孤独感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7.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 25 — 50 岁)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 一代,或直接与儿童 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 繁殖 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

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8.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 50 岁一死亡)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面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生丰富而充实,富有创造 性,就会觉得自己的 人生是圆满的(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惧怕死亡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目标,因而产生绝望感 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岀生到 2 岁任务 :满足生理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即怀疑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从 2 岁到 4 岁任务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从 4 岁到 7 岁游戏期任务 :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从 7 岁到 12 岁任务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从 12 岁到 18 岁任务: 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