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百年经济奇迹3--把大西洋作为贸易的内湖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17世纪的荷兰,依靠商业和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直至今天,荷兰政府对外宣传的小册子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的自我定位:“以商立国”在荷兰,报纸的头版头条几乎都是国际新闻,荷兰总理的访问、恐怖主义等内容最多排在第二版,英国的《金融时报》、德国的《明镜》周刊、美国的《财星》杂志等甚至可以在观光客稀少的小火车站都可以找到荷兰成为一个典型的以商立国的全球性公司 将商品在各国之间流动,构建贸易循环系统欧洲、亚洲市场是荷兰的内需 荷兰知道,自己狭窄的空间、贫瘠的土地,不能支撑荷兰的发展向外看”、“走出去”、“照顾好自己的生意”成为荷兰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波罗的海地区,他们有人在白海海岸进行皮毛和土特产的交易贸易,有人在冰岛带来了猎鹰和鱼、鱼钩,线、网和炊具,有人将波罗的海诸港口的谷物运送到意大利倾售,然后再在意大利诸港口采购大理石充满已经倾空的谷物船,也通过局部优势的方法取得垄断优势随后,荷兰人将这种套路延伸到农业的其他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业绩,几乎无人能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
当路易十四建造凡尔赛宫,他居然向荷兰这个不产大理石的国家采购大理石;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英国的进口品必须使用英国的船只,也即不能使用荷兰的船只)后,英国从北美洲获得的烟草、小麦和食糖大都首先运到阿姆斯特丹储存,英国商品的售价在阿姆斯特丹比英国本土的价格都低,而英国出口法国的货物不直接到法国,也要到阿姆斯特丹转运,从莱茵河进入法国销售市场 到了1666年,荷兰人主要精力在于“盘活”波罗的海市场从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股金看,有3/4的股金都投入这项贸易;从商船航运的分布情况来看,荷兰人自己估计,在全国约2050只商船中,从事波罗的海及法国贸易的船只达1050只,往来于英吉利海峡和北海的有450只,前往地中海和阿尔罕格尔的约250只,加起来活动于整个欧洲海域的商船约1750只;而投入欧洲以外远海贸易的船只仅为300只几十年的奋斗,将局部的垄断优势都整合起来后,将欧洲市场的需求转变为了自己的内需,到了十七世纪的中期,通过波罗的海的荷兰船是英国船的13倍,交易了波罗的海国家的谷物和木材的四分之三,瑞典出口钢铁产品的一半荷兰人不无自豪地说:“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荷兰在亚洲的开拓上,“东南亚的胡椒、檀香木以及其他物产被卖到中国,换回黄金、生锌、生丝和丝织品,再将大部分的生丝及丝织品卖到日本,赚得日本的白银;然后,将从中国换得的黄金、生锌与得自日本的白银一起运到印度,去购买印度的棉织品;而印度的棉织品又是换取印度尼西亚香料的最主要的商品通过这种亚洲国家间的贸易,荷兰人获得了利润;荷兰东印度公司购买运回欧洲货物所需的资金,他们维持与扩大公司在亚洲的要塞、船队和货栈所需的资金,大部分就是由这些利润所提供的这样,荷兰人只需要用少量白银换取东南亚的胡椒、檀香木等物产就能进入这种贸易循环系统这种将商品在亚洲各国之间流动,从而赚取中间利润的贸易方式就是亚洲区间贸易 在“凹槽船”上航行的荷兰 当时,路上运输的成本大约是海运的100倍左右,以路上运输的方式开展贸易几乎不可行1595年,荷兰省北部城市荷恩的一名造船工发明设计了最早的平底船,这种船也称为“凹槽船”、“载重船”船帆精心设置,多而不杂,充分利用风力全船3直帆,前桅方帆一面,中桅上下两面,后桅上下设方帆和三角帆各一面此外,在船头牙樯下方还置有一面斜杠帆它运量大,一般的可装载200-500吨货物,最大的可载货900吨。
这样的吨位在当时已经相当可观由于船只重心低,风帆起降便利,能够适应海上多变的气候,有较强的抗御风暴的能力加上船体自重较轻,首尾弧度好,平底船的航速较快在波罗的海同一航季中,它比其他船只可以多行一个航次1621年托马斯·穆恩曾赞道:“赋予大量船只、技艺和人民以生存基础、贸易和生计的不是贫瘠的荷兰诸省,而是富饶的渔业,……这种史无前例的大型渔船,通常载有15至18个船员,超过大多数波罗的海的运粮船,设计时考虑了风暴天气,适合长期在海上停留,可携带大量食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造船业更是荷兰“巨人的博弈”从控制的波罗的海中以垄断的价格获得大批量的木材,当时一艘战舰需要200棵生长一个世纪的橡树(200颗棵树需要50英亩的树林),通过风力带动的锯木机器将之划成木料,有滑轮的动力运料机和起重机负责搬运,熟练的工人把各种配件准备停当在赞丹海军造船厂,人们熟练掌握“木钉固定、连接、雕刻、校验、刨平、钻眼、切刻、锯木、烧结等技能在数天之内就可以建成一条战舰俄国的彼得大帝曾两次到荷兰学习造船技术,并聘请一批造船师为俄国建立一支舰队即使这样,荷兰人还不满足,为了能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荷兰还制造了一种坚固、适合远航的船,这种船的船尾设炮座平台,可架大炮,这种武装商船可以有效地对付海盗。
批量的建造,扩大的规模,进一步降低了造船的生产成本1676年一名英国商人从荷兰购买货船,每吨价为4镑10先令;而在英国的同类船只,仅建造成本每吨价就达7镑2先令总的说来,17世纪荷兰商船的造价也要比英国低1/3到一半左右先进的造船业为荷兰发展世界贸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法国人这样描述了荷兰船员:“在一条250吨的船上,法国人要用12名船员,荷兰人只有8个人;法国人每月挣20里佛,荷兰人10个里佛就满足;法国人一天吃4次,天性恬静的荷兰人每天只吃2、3次另有资料显示,1620年荷兰200吨级的平底船仅需水手9-10人;而英国同吨位的船只却需要水手30人,是前者的3倍1634年一名荷兰商人指出,荷兰的航运成本要比英格兰、苏格兰和法国低1/3到一半荷兰那“规模巨大、史无前例的商业海运能力,无可比拟的低廉运费,以及大批量、低价位转运散装货物的无与伦比的能力”,推动荷兰成为“海上的马车夫” 把印度洋作为内湖,把大西洋作为自留地 从精明的“海上的马车夫”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直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个结构松散的小国——荷兰创造了全球化和高度一体化运作的公司,是公司们将“海上的马车”转变为贸易霸权,使荷兰引领世界。
在16~17世纪,从事远洋冒险和国际贸易是一种风险非常大的行业,直至今天,在阿姆斯特丹,依然保留着一座古老的灯塔,名字叫做泪塔,当时出海者的母亲和妻子们,站在塔下送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出航,又在凛冽的海风中默默等待他们的归来,遗憾的是大约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出航者,客死他乡,再也没有回来,甚至包括一些船长本人 但是,大航海所带来的高额回报,吸引着荷兰精英们加入为了集中资源、降低风险,荷兰人的做法通常是联合各种金融力量,而不单靠个人主义去盲干,他们在几乎每一项国际贸易和远洋冒险中都结成财团,从1598年到1602年,65艘船分组成14个船队出航远东,在每一个船队内部,将不同来源的货物分装在不同的船上,以降低单家货物的灭失风险,而扩大了贸易的规模,增加贸易盈利的空间 财团的长期安排就是公司从1595~1602年间,荷兰陆续成立了以东印度为贸易对象的这种公司,他们之间各自为政,竞争激烈,自相残杀,严重影响了荷兰“走出去”的效果,而荷兰国内政府的联而不合,政策出台滞后和效率低下,更是加剧了这些贸易公司的恶性竞争1602年3月20日,在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国内七个省的贸易公司联合成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
这个公司与原来的财团的区别是:任何一个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来到公司的办公室,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借出了钱,公司就承诺对其借出的款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公司的贸易所得,借款人可以随时查询和质问资金的运作,但只借不还,这个借条随后演变成股票,在股票市场上转让或者出售荷兰的这个创新,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将一个公司的命运成为整个国民的脉动,政府将一些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利,比如对外作战、签约、发行货币的权利,折合为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避免了政府内部繁文缛节的批发和特许手续,导致成千上万的国民愿意把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到这项利润丰厚,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风险的商业活动中东印度公司共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那时候,这些钱值几十亿,用这些钱他们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队,这个数量超过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队数量的总和到1669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员工,1万雇佣军,1.5万家分支机构的庞大经济体 鉴于东印度公司的成功,1621年荷兰人照葫芦画瓢,成立了荷属西印度公司,资金额甚至高于东印度公司。
西印度公司获得了美洲东海岸、非洲西海岸以及两大洲之间所有的岛屿的贸易垄断权,如果说荷属的东印度公司将印度洋作为它的内湖,则西印度公司则把大西洋作为自己的自留地西印度公司主要经营白糖、烟草、珍珠、毛皮、热带木材和象牙等产品 当然,这些公司同时把大量西非的黑奴贩运到美洲种植园,从中大发横财,仅仅1626~1650年间,公司就运送了大约7万名黑奴,每五人中只有一个能够在航海中生还当时发送各种经营指令的总部,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赫勒姆街道,称之为“西印度之家”这也是资本主义的血腥,是我们必须批判的 专栏 17世纪荷兰人的商人交易所 在阿姆斯特丹的水坝广场对岸的南边,建立在洛金运河水面上的是荷兰人的商人交易所运河内挤满满载交易品的船只,在运河的每条船都可以看见国防军总部的建筑大楼,也清楚知道到那里缴税商人交易所是一幢高大的,帯走廊的石头建筑,内有专门供商人们歇脚的露天庭院,顶层是商店,里面销售的几乎一切可以想见到的一切奢侈品和珍品整个世界似乎齐聚这里来做买卖:荷兰人、德国人、波兰人、匈牙利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莫斯科人、波斯人、土耳其人,来来往往,嘈杂声震耳欲聋,每一根柱子边都设有特殊商品的摊点,如:烟草、丝绸、珠宝、汇票、股票、房地产契约、食物、兽皮,此地总共经营四百种货物和业务。
包括艺术收藏品或者建造宫殿用的贷款在内的一切,人们均唾手可得王孙贵族甚至可以在这里订购完整的战舰,目的地名称刻在船身上,几天之后,船只发往整个已知世界而交易成功的货物,通过阿姆斯特丹的灵活的驳船系统,小驳船在城市周边航行,通达整个荷兰,日日夜夜正点到达和离开,比如阿姆斯特丹到赫拉姆两地之间,一小时运行一班船,单单这些船只转运成批量的欧洲货物后,一年还顺带运送了25万人 评论 荷兰为什么会衰弱 在17世纪的后期,原来荷兰人的那种朴实、勤劳、虔诚的特点都一去不复返了对那些大商人而言,政府已经变成几个家族的垄断产物,人们互相提供方便,买官卖官,徇私枉法,甚至卖身投靠异邦在东印度公司的内部,高层利用职位优势贪污受贿,巧夺豪取,而不具有职位优势的下层官员和员工,竟然提供信息,并用自己的资金资助英国、丹麦、法国的印度公司抢劫自己公司的船只,从中牟利一个英国人说,“我在荷兰人家中见到的荷兰人,没有一个不给我这样的印象:一座富丽堂皇的埃及殿宇里面,供奉的却是一头大公牛”腐败给荷兰经济带来癌症的病毒纸醉金迷”是慢性毒药荷兰的富二代、富三代,将原先节俭的生活方式转换为铺张的风格和法国式贵族的生活,他们不再进行长久打算,出人头地无须凭靠个人的持续努力,他们的后院内不再堆放咸鱼和木材,而是田园牧歌摆设;他们也不再穿戴朴素的黑色衣服,而是戴假发、穿着褶边的衣服;他们不太想做北海渔夫,而是刻意追求正统的、或者传统的欧洲贵族,不少人直接照搬法国的贵族传统,将其庄园为其家族徽标。
在阿姆斯特丹,人们将他们的资金从生产和商业中抽出来投向住宅建设,建设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