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 【定义】 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休克甚至心搏骤停的 心律失常称之为恶性心律失常或严重心律失常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1. 病因:(1) 器质性心脏病变: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2) 药物中毒:洋地黄、奎尼丁、胺碘酮等3) 电解质素乱: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等4) 长0T综合征等2. 发病机制:包括冲动形成的异常和(或)冲动传导的异常三) 【类型】1.室速:(1) 室早连续出现 3 个以上2) QRS 宽大畸形3)频率:100-250 次/分2.室扑:(1) P 波及 QRS 波完全消失2) 连续出现波幅较大、较规则的正弦波(3) 频率大约为 200-250 次/分4) 短时间不能消除,易发生室颤1)P-QRS-T 波群消失2)出现波幅、形态、间距极不均匀的波形3)频率 250-500 次/分4)如不能及时消除,短时间内心电活动消失1. 即刻护理措施:1)立即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安静卧位休息2) 保持气道通畅,存在低氧血症时,给予氧气吸入,保证血氧饱和度294%3) 立即描记 12 导联心电图,协助心律失常的诊断。
4) 对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按医嘱给予心电监护,注意电极位置应避开电复律的电极板放 置区域和心电图胸导联位置5) 除颤器置于患者床旁,呈完好备用状态2.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处理:⑴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立即描记与评估12导联心电图,确定QBS波群时限, 判断 QRS 波是窄还是宽1) 规则的窄 QRS 波心动过速多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先尝试刺激迷走 神经的方法,如无效,遵医嘱给予普罗帕酮、维拉帕米、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或行食管心房 调搏复律和导管射倾消融术等其他治疗2) 不规则的窄 QRS 波心动过速:很可能为房颤主要是处理心律失常及预防发生血栓栓塞, 包括药物转复,电转复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3) 规则的宽 QRS 波心动过速:多为室速,可遵嘱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同步电复律,药物首选胺碘酮4) 不规则的宽 QRS 波心动过速:立即做好心肺复苏的准备2)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立即准备同步电复律,初始能量为50-100J的 双相波同步电复律,如果首次电击无效,可采用逐级提高模式增加电击能量对清醒的患者, 按医嘱给予镇静剂,但不要延误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进行电复律。
房颤给子紧急复律治 疗可选用静脉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3) 心室颤动: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尽早实施非同步直流电除颤,首次单相波除颤能量为 360J, 双相波除顺能量选择150-200J,除颤之后立即继续5个周期(约2分钟)的CPR, CPR后再次 分析心律,必要时再次除颤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和抗心律失常药3.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对于心动过缓患者,在气道开放良好和呼吸顺畅的前提下,如果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表现,应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必要时重复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3mg如果患 者对阿托品没有反应,应做好专科会诊和起搏治疗的准备,等待起搏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出 现低血压,可遵医嘱静脉输注肾上腺素、多巴胺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4. 病情观察:注意了解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发作时的症状、持续的时间及患者发作时的心 理状态当患者主诉头晕、乏力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当患者出 现胸痛、胸闷甚至心绞痛发作时,说明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如果出现了呼吸困难,说明患者 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如果患者出现头痛、恶心、肢体活动及语言障碍、下肢疼痛,应高度警 惕患者发生了血栓栓塞事件5. 用药护理: 遵医嘱及时、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注意获 取基线生命体征数据,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6. 持续心电、血压监护:给予心电、血压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和血压的变化如出现 以下变化,应及时与医生联系,随时做好急救处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