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的实验他们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通过实验来不断的修正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803年年汤姆原子模型汤姆原子模型1911年年玻尔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年 1904年年卢瑟福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模型1927-1935年年近代科学原子论(1803年)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 , 1766~1844)“化学的新时代是从化学的新时代是从原子论开始的原子论开始的”——恩格斯恩格斯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J.J.Thomson ,1856~1940)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原子有核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英国科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玻尔借助诞生不久的量子理论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玻尔原子模型(又称分层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具有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1885~1962)电子云模型(现代物质结构学说)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 如:氢原子的电子云电子云现代物质结构学说用真空遂道显微镜观察原子用真空遂道显微镜观察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