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老火车站概况整理济南老火车站济南老火车站是指“津浦铁路济南站”, 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 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 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当年它和德国人二十世纪初设计的胶济铁路火车站(现为济南铁路局公用建筑)相距仅数百米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近距离并存,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极为罕见 1992年 3月起,虽受到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 山东省济南市和铁路部门仍落实了老车站拆除方案建筑简介全景 ( 时间约为 20 世纪 80-90 年代 )它曾是世界上唯一的 [1] 哥特式建筑 群落车站它曾是亚洲最大的 火车站它曾登上 清华、同济的建筑类 教科书它曾被战后 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 列为远东第一站,是我 国一处享誉世界的著名 地标[2] 济南老火车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建造的, 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 法国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发源地那伸向蓝天的高大钟楼便体现了欧洲 中世纪的宗教理念,但设计者又把与他们信仰中的上帝相衔接的尖顶改换成了 罗马式的圆顶,并把圆顶下的墙面装饰上四个圆形大时钟, 用以替代只可用听觉感知的教堂钟声, 既增添了视觉观赏性, 又为旅客提供了方便。
欧洲历史上流行最广、民国初年津浦路济南火车站远眺最具民俗性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在济南老火车站这座小小建筑中也有多处体现 :钟楼立面的螺旋长窗、售票厅门楣上方的拱形大窗、 屋顶瓦面下檐开出的 三角形 和半圆形上下交错的小 天窗等,既为建筑物增添了 曲线美,又增加了室内的光亮度墙角参差的方形花岗岩石块、 门外高高的基座台阶、窗前种植的墨绿松柏、 棕褐围栏都使这座不大也不算太小的洋式老车站既有玲珑剔透感,又有厚重坚实的恒久性在建筑界,凡提起铁路站点设计, 没有人不晓得济南站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 历史上曾有两个[3] 济南站 :一个是 1904 年建成的 胶济铁路 济南站,另一个是 1911 年建成的 津浦铁路 济南站它们共同见证了 济南这座享誉中外的“ 泉城 ” 在中国近代史 中的沧桑岁月2 背景历史1898 年,德国强迫 清政府 签订了《 胶澳租借条约》 1904 年,德国人将胶济铁路自东向西铺到济南,不久,由英、德两国出借款项建造的津浦铁路也修到济南 当时因两条铁路的统辖权不同,津浦铁路济南站独立设置在今 济南站 的位置相距数百米,有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这在中国其他城市中极为罕见。
美丽的火车站钟楼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后,日本趁德国无暇顾及远东,便占领了胶济铁路 1919 年,巴黎和会擅自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1923 年中国政府收回了胶济铁路主权这里遂成为两大铁路干线统一使用的大型车站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这两座火车站同时使用,坐哪条线的火车就在哪座车站购票候车 1937 年底,侵华日军占领济南, 为了配合自己的分区管理,将原来的两座车站进行改造和扩建,于 1938 年将胶济铁路济南站并入津浦铁路济南站,所以,原来的铁路济南站, 自此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济南老火车站了这座造型别致的火车站刚一建成, 便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家和百姓们的广泛赞誉, 成为远东地区最为著名的火车站 二战后,德国人编制的旅行手册上就建议, “到 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就是济南火车站 它还成为当时北京清华大学、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教科书上的范例 电影《大浪淘沙》也拍摄于此1958 年,为增加容量,铁路部门对老火车站进行了部分改造,在西面建起了两层候车室和三座站台天桥 1972 年为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济南,车站新建了从站台直通站前广场的出口,当时称迎宾门老火车站的残迹2013 年 8 月 15 日- 中午时刻,出济南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
脚手架上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汗流浃背, 2013 年 8 月 4 日济南站的室外温度超过 35℃[1] 站在火车站南广场向四周望去, 几乎找不到济南老火车站的踪迹,火车站南面的大楼阻碍了视线与其他城市一样,火车站广场两边,一群老人手拿着牌子招呼着来往行人, “临时休息, 宾馆内有空调沿着站前街往南走到第一个路口左拐, 是一栋老房子:尖顶、红瓦、巨大的柱子、几个壁炉烟囱、墙体上爬满墨绿的爬山虎 墙体上, 黑色的铭牌有中英文两种解说:济南铁路局实业发展公司,两侧的欧式古典建筑始建于 1904 年 9 月,属胶济、津浦线济南站区附属建筑物 距今已经有 100 多年,被列入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多少路人留意铭牌上的文字, 行色匆匆这个欧式大院里有一个花坛, 花坛中央摆放着一块巨大的石头 门卫阻拦了记者的拍照, “这里是办公大楼,不能拍照经过记者的询问, 大院旁卖饮料的小卖部老板娘指着远处的铁路大厦说,“那才是济南老火车站,现在那里实际上是济南站出站的地方 [1] 济南老火车站的真容, 只能从画册或者老照片上看到铁路与济南济南铁路局史志里, 并没有关于赫尔曼·弗舍尔的记载这本截止到 1985 年的史志是这样介绍济南火车站的: 位于济南市经一路北侧, 是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的交会点, 车站东西走向, 坐北朝南。
1985 年拥有站舍 8528 平方米,拥有候车大楼,钟表楼、售票处、行李房等早报记者查到的档案资料显示, 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原本并不交会,胶济铁路先建于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是津浦线上一个站场 民国时期,日本人接管济南火车站, 将两条铁路的火车站合并为一接触过赫尔曼·弗舍尔家族后人的济南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约委员雍坚告诉早报记者, “赫尔曼·弗舍尔来到济南的时间是 1908 年,时年 24 岁,一个刚从德国希尔德堡豪森大学毕业的建筑师,在德国还没有名气是年,满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署了借款合同开始修建津浦铁路, 借款500 万英镑从济南铁路史志里, 能够看到德国人参与修建铁路的热情可查的档案资料显示, 1851 年、1864年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运输粮食的需要,曾提出过建设天津至江苏镇江的一条铁路线,但英德两国插手铁路贷款权 德国人阻止铁路修建,因为这条铁路会影响到“胶济铁路”,所以不允许铁路线经过山东省境, 直到清政府同意津浦铁路的建设由德国提供部分贷款和修建济南老火车站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 并曾被战后联邦德国出版的 《远东旅行》 列为远东第一站济南老火车站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建筑本身,它影响了济南城市的发展。
”济南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 “建筑的灵魂最核心的因素是历史载体 济南老火车站见证了清政府的灭亡到民国的转变、 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军管铁路,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这段历史,它是一段可以触摸的‘立体的历史’清朝末年,济南自主开埠, 西洋商人和中国人开始并处李铭在他的办公室展开了一幅地图从经一路、 经二路一直到经十路, 都是济南开埠后规划所留下的 火车站就在经一路上, 当年下了火车到开埠区最多有 20 分钟的行程,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 在经一路、经二路还有后来修建的电报局、 银行当时的穷人依靠铁路养活,慢慢在铁路以北形成独特的贫民区——官扎营,以及一些方便招工的工厂拆除过程1989 年,在对济南老火车站是保留老站进行改造,还是彻底推倒另起炉灶的问题上, 高层人士和专家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992 年 3 月方案最终敲定 当年 7 月 1 日 8 时 5 分,老站钟楼上精准的机械钟永远停止了转动, 伴随着济南人走过 80 个春秋的老车站退出了历史舞台钟楼上那口大钟,已被有关部门作为文物收藏一说,是谢玉堂主持拆除的) 主持拆除的谢玉堂这样说道:“看到它(济南老火车站)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历史,那高耸的绿顶子(穹顶) 就像希特勒军队的钢盔。
[2] 建筑拆除时遭到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 德国方面要求回收大钟,但未果二说,是 翟永浡 主持拆除的) [4-5]同时遭拆除的包括一直被当作殖民记号的日本宪兵本部大楼, 德国电报大楼, 瑞蚨祥老店甚至万竹园前园等曾经阅尽济南开埠百年的济南老火车站, 如今已经铅华落尽在争议中被拆除“济南火车站当年每天的客流量达 5 万人,并且以每年 3000 人的速度增长济南火车站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人口流动加快,与民航、公路相比,铁路的运输压力开始增大,当时,包括郑州、西安等在内的铁路枢纽,都开始扩建整个火车站广场都是人,如果到了春运高峰期,广场根本走不动一名自称在济济南老火车站 ( 拍摄时间不详 )南火车站摆摊近 30 年的小贩称在这种背景下, 1991 年底,原铁道部批准了济南新客站的立项济南老火车站于 1992 年 7 月被拆除同年,在原址上开始建造当前的济南火车站在 1990 年代,追求现代化建设、排斥资本主义是一种严重的思潮, 当时执政者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 ”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年济南火车站扩建专家组成员告诉早报记者, 当时,济南一名身居要职的官员称, 老火车站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会回想起中国人民那段受欺压的岁月。
公开的报道称, 济南铁路局原副局长、 原济南站改造配套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姚广宏, 1992 年参与了改造工程他当时遵照上级指示拆除老火车站时,也听到过一些不同意见摄影师荆强当年拍下了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时的瞬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过来者,所以感触太深历史扭曲了人的灵魂, 总有一天会后悔,济南老火车站也一样 ”荆强说, 他当年看着工人举起锤子砸向老火车站墙壁时, 含着泪按下了快门老火车站修建得非常坚固, 又因为距离火车道太近,不能使用大型机械,只能人工拆除,所以用了 1 个月左右的时间才拆完 ”姚广宏如此描述当时拆除的场景, “当时老火车站的建筑本身保护得很好, 钟楼修建得非常精细而且坚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钟楼内部很多地方不是用的钢筋,而是钢轨,加上石材质量也很好,所以拆起来特别费劲这个说法得到了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证实李铭在第二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