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基础知识手册第一章 概述1、水稻生产的重要性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 我国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30%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 40%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全国约有 2/3 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是高产作物,可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其对肥料和光、热、 CO2 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据研究,在地力相仿、施同等肥料的情况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常较旱地作物多,经济系数也比其他粮食作物高水稻的适应性强不论酸性土壤、轻盐碱土壤、沙土、黏土、排水不良的低洼沼泽地,还是其他作物不能适应的土壤, 只要有水,一般均可栽培水稻或以水稻为先锋作物种植水稻是利用、改造低洼易涝地、盐碱地、砂薄地并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2、水稻生产概况和分布2000年,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 1.53Ⅹ 108hm2,占谷物面积的 22.7%,稻谷单产3683kg/hm2,总产占谷物总产的 28.8%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栽培亚洲水稻种植面积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 90%以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面积和总产分别占世界总面积和总产的19.6%和 33.3%印度也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大国,单产较低,总产不及中国,居世界第 2 位。
日本、韩国、朝鲜的单产水平均居世界前列,达 6.0 t/hm2 以上我国根据各地自然生态条件、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耕作制度和品种类型等综合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 6 个稻作区和 16 个稻作亚区(如下表)各稻作区主要自然生态条件稻≥ 10℃作年太阳辐年降雨量区射总量年积温( mm)代天数(kJ/cm 2)( ℃)号A5800~9300 260~3651200~2500377~502B 4500~6500 210~260 800~2000 209~482C 2900~8000 180~260 800~1400 293~461D 4000~5000 170~210 58~1000 461~565年日照时 稻田种植数( h) 制度双季稻为1500~2600 主的一年多熟制双季稻三熟制和单季稻两熟1200~2300制并存,双单比例约4:6单季稻为1200~2600主一季稻的一年两熟、2000~3000 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E2000~3700110~200350~1100419~6112200~3100一年一熟F2000~4250110~25050~600544~6282500~3400一年一熟为主A: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地区);B :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南, 南岭以北地区) ; C: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我国西南部) ;D: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地区);E :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西北与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地区);F :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地区)3、栽培稻的起源和类型栽培稻只有两个种, 即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
我国常见的栽培稻都属于普通栽培稻栽培稻是野生稻进化而来的, 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 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 普通栽培稻的起源地为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姆、泥泊尔、缅甸北部, 老挝和中国西南部(我国云贵一带有许多野生稻种)普通栽培稻的类型:a、栽培稻分为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籼稻与粳稻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两个亚种, 籼稻主要分布在秦岭、 淮河以南的平原,粳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及以南的高寒山区b、每一亚种根据生育期长短又分为早、中稻和晚稻两大类凡全生育期(播种一成熟) 125 天以内的叫早稻, 125—150 天为中稻, 150 天以上为晚稻c、每类又分水稻和陆稻 2 个土壤生态型陆稻是人们从水稻中选择驯化出的具有耐旱性的一种土壤生态型d、每个土壤生态型又分为粘稻和糯稻二个变种粘米中含 10%-30%的直链淀粉和 70%-90%的支链淀粉,糯米中几乎全为支链淀粉籼亚种与粳亚种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形态特征上均有区别;早、中、晚稻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上有区别;水稻与陆稻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上有区别;粘稻与糯稻仅在米质上有区别第二章 生长发育1、水稻的一生水稻一生主要生育时期有:播种、分蘖、插秧、有效分蘖终止(田间总茎数与穗数相同的时期)、拔节(分蘖终止)、孕穗、抽穗、灌浆、成熟。
具体如下图:播种——幼穗分化期 (中稻拔节)为营养生长期:它包括幼苗期(萌芽——三叶)和分蘖期(四叶伸出开始萌发分蘖——幼穗分化)分蘖期在生产上常分为秧田分蘖期(四叶——拔秧)和大田分蘖期(返青后—幼穗分化)大田分蘖期又分为有效分蘖期(返青后——有效分蘖终止) 和无效分蘖期(有效分蘖终止—分化) 幼穗分化——抽穗为并进生长期:又叫长穗期抽穗—成熟为生殖生长期:又叫结实期2、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2.1 、 稻种结构谷粒的外部是,内有一粒糙米 稻种萌发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 即水分、温度、氧气三要素,其适宜吸水量为本身风干重的 25%~40%,发芽的最低稳定度为 10℃ (粳) ~12℃(籼),最适生长温度为 28~36℃,最高温度为 40℃2.2 、 发芽和幼苗生长胚根突破谷壳,生产上称为“破胸”或“露白”;当胚根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发芽;幼芽最先出现的是芽鞘,为筒状、无叶绿素,然后从中抽出一个不完全叶,它含有叶绿素,所以它出现后秧苗开始现绿色,称之为“现青”,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水稻三叶期的特点: a、胚乳中养分已耗尽,称“离乳期”; b、植株根内形成通气组织,田面可以保水层; c、抗寒能力下降。
d、稻苗三叶期对低温和病虫的抵抗力最弱,生产上青枯、死苗都发生在三叶期,育秧时要注意渡过这一危险期2.3 、幼苗生长的条件水分:出苗前保持最大持水量 40%-50%,即可发芽出苗;三叶期前保持最大持水量的 70%即可;三叶期后不得少于最大持水量的 80%,有的已开始保水层温度:日平均气温 20℃左右对培育壮苗最有利养分:氮素对秧苗生长的影响最大,应适时早施(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施用);磷、钾肥能提高发根力、促进还苗,特别在低温下效果更好,所以低温季节育秧更应施用 P、K 肥3、叶、根、蘖、茎的生长3.1、叶稻叶分为芽鞘、不完全叶及完全叶 3 种形态发芽时最先出现的是无色薄膜状的芽鞘,从芽鞘中长出的第一片绿叶,只有叶鞘,一般称为不完全叶自第二片绿叶起,叶片、叶鞘清晰可见,习惯上称为完全叶我国栽培稻的主茎总叶数(指完全叶数),大多在 11~19 叶之间,主茎的叶数与茎节数一致,与品种生育期有直接关系生育期 95~120d 的早稻,约有 10~13 片叶,生育期为120~150d的中稻,约有 14~16 片叶;生育期 150d 以上的晚稻,总叶数在 16 片以上同一品种栽培于不同条件下,若生育期延长,出叶数往往也增加;生育期总叶数在缩短,出叶数也减少。
叶片的功能主要为光合、蒸腾和吸收3.2、根水稻的根系属于须根系,由种子根和不定根组成种子根 1 条,当种子萌发时,由胚根直接生长而成,幼苗期起吸收作用不定根从分蘖节上由下而上逐步发生 根的活力与机能水稻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发展,受土壤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并随稻株的生育进展而变化水稻根系主要分布在 0-10cm 土层中(占 80%)分蘖期分布较浅,根群分布呈一扁圆形,抽穗期分布较深,呈倒卵圆形(如上图)根系的活力是表示根系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的能力 形态标准:根尖部粗大、健全,伸长速度快,侧根长,白根多;生理标准:根系伤流液多,伤流液的电导率高(即伤流液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均高)根系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养分、水分;向根际泌氧;合成氨基酸、细胞分裂等 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土壤的通透性:当土壤通透性好时,根呈白色;当土壤通透性稍差时,根呈黄色至黄褐色;当土壤通透性差时,根呈黑色;当土壤通透性太差时,根变成浅灰色的死根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生病、灰根丧命”土壤营养:在 N、P、K 三要素中,N对根系发育影响最大,缺N或N素过量,根量均减少土壤温度:稻根生长最适温度为 28—30℃,低于 10℃生长停顿。
土壤水分:稻田长期淹水,根分布浅、分枝少,落干晒田可促进根系发育总之,主要通过水层管理和肥料促进根的生长发育3.3 、 分蘖的生长、 分蘖发生的规律一般栽培条件下, 地上部 4—5 个伸长节与茎秆基部 2 个节(芽鞘节、不完全叶节)不发生分蘖,由接近地表、紧缩在一起的几个中间节位发生分蘖主茎上直接长出的分蘖称第一次分蘖,由第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称为第二次分蘖 分蘖出伸的规律: n 叶和 n-3 叶分蘖同时伸出,一般主茎长出 4 真叶时,从第一真叶中出生第一个一次分蘖 分蘖动态全田有 10%的稻苗新生分蘖露尖时,称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称为分蘖盛期;全田总茎数和最后成穗数想同的时期称为有效分蘖终止期;全田总茎数达到最多的时期称为最高分蘖期(分蘖终止期);一般拔节时分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