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山地区黑斑侧褶蛙食性分析 王承才 闫奕源 吴亥 唐正洋 杨默 商婷婷 姬鹏云 刘洋 苏妮 滕楠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专业08级第二组)指导老师:夏玉国摘要 对在帽儿山捕捉的30只黑斑侧褶蛙采用胃检法进行了食性分析,鉴别出它们所捕食的食物种类,统计出食物数量,计算出黑斑侧褶蛙所捕食各类昆虫的数量百分比、重量百分比、出现频次,以及雌雄黑斑侧褶蛙个体间的取食性差异频数等,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黑斑侧褶蛙取食了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蛛形目等类昆虫,其胃重与体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雌雄个体的取食食性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黑斑侧褶蛙 胃检法 食性分析 2010年6月15至 16日,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专业08级第二组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生态林区对黑斑侧褶蛙进行捕捉解剖,并对其做了食性分析帽儿山位于N45°20′~45°25′,E127°30′~127°34′,最高海拔805米,年降水量充足,植物种类繁多,为黑斑侧褶蛙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繁殖条件黑斑侧褶蛙属蛙科蛙属,俗名“青蛙”“田鸡”,学名为 Rana niqromaculatta Hallowell。
黑斑侧褶蛙的主要特征明显,体较大,头长大于头宽,吻略尖,突出于下额,吻棱不明显,瞳孔黑色,椭圆形,虹膜金黄色,鼓膜大,近圆形,趾间几乎为全蹼,背部皮肤粗糙,有一对背侧褶,腹面皮肤光滑,鱼白色雄性有一对颈侧外声囊,第一指基部有婚姻垫生活时背部颜色变异很大,背面为黄绿或深绿或带灰棕色,有数量不等且不规则的黑色斑块,是我国常见的蛙类之一,主要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渠和小河附近白天多隐匿在农作物之间、草丛或水生植物之间,夜间活跃,捕食昆虫材料与方法白天对黑斑侧褶蛙采用徒手捕捉法和用手抄网捕捉法进行捕捉,晚间则根据黑斑侧褶蛙的蛙声用照明灯照射蛙体进行捕捉 对捕捉到的黑斑侧褶蛙采用胃检法进行食性分析将黑斑侧褶蛙处死后称量体重,解剖,取出黑斑侧褶蛙的胃后对胃称重,然后将胃剖开,用水溶解内容物,鉴别出胃内各类昆虫所属科、目,记录数据和昆虫的种类,并统计出各类昆虫数量 试验结果图 一 黑斑侧褶蛙的胃重与于体重的关系由黑斑侧褶蛙的胃重和体重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组成的散点大致均匀分布在一条直线两侧,但有少数点出现较大的偏差样本黑斑侧褶蛙的性别 食物种类及数量单个胃内食物重量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蛛形纲弹尾目双翅目直翅目脉翅目其他1雌3142雌33雌2111113104雄1235雌3146雌2627雄22158雄1129雄51610雌1111411雄31412雌34713雄22122914雌1115雄51616雌017雌5518雄2111519雌3320雌3421雌731022雄31423雄11224雌1125雄11226雄10111227雄1128雌11229雄13430雄31116各种食物总量6810923623226131食物种类百分比51.91%7.63%6.87%1.53%2.29%4.58%1.53%2.29%1.53%19.85%出现频次228723423215食物频次百分比73.33%26.67%23.33%6.67%10%13.33%6.67%10%6.67%50% 表格一 黑斑侧褶蛙的食物种类及数量 黑斑侧褶蛙取食的昆虫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弹尾目,双翅目,直翅目,脉翅目,蛛形纲等类多种昆虫,其中取食频率最高的事鞘翅目类昆虫(51.91%)和鳞翅目类昆虫(7.63%);其次是膜翅目类昆虫(6.87%)、弹尾目类昆虫(4.58%)、蛛形纲类昆虫(2.29%)和直翅目类昆虫(2.29%);最少的是半翅目类昆虫(1.53%)和双翅目类昆虫(1.53%)。
食物频次比与种类百分比近乎一致,由高到低依次是鞘翅目(73.33%)类昆虫、鳞翅目(26.67%)类昆虫、膜翅目类昆虫(23.33%)、半翅目类昆虫(13.33%)、蛛形纲类昆虫(10%)、弹尾目类昆虫(10%)、双翅目类昆虫(6.67%)、直翅目类昆虫(6.67%)、脉翅目类昆虫(6.67%) 图二 雌雄黑斑侧褶蛙的取食食性差异表(注:系列一代表雄性,系列二代表雌性)图二显示,雌雄黑斑侧褶蛙的取食种类和数量差别不大分析讨论 一、用简单相关知识对黑斑侧褶蛙的胃重和体重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相关系数r=0.78,对相关系数进行F检验,最后得F值(相关均方比非相关均方等于43.50)大于F0.01(1,28)=7.64,即黑斑侧褶蛙的体重与胃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图一中有少数点偏差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所捕黑斑侧褶蛙的时间不同(一部分在下午捕获,一部分在晚间捕获)、黑斑侧褶蛙进食与否、黑斑侧褶蛙消化能力大小差别以及黑斑侧褶蛙所捕获昆虫个体之间大小差异等诸多因素所致 二、黑斑侧褶蛙取食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鞘翅目类昆虫、鳞翅目类昆虫、膜翅目类昆虫、弹尾目类昆虫、蛛形纲类昆虫、直翅目类昆虫、双翅目类昆虫、脉翅目类昆虫、半翅目类昆虫,由黑斑侧褶蛙取食频次大小可以分析出鞘翅目类昆虫和鳞翅目是其基本食物;膜翅目类昆虫、弹尾目类昆虫、蛛形纲类昆虫、直翅目类昆虫、双翅目类昆虫是其次要食物。
黑斑侧褶蛙的食物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生存环境中各类昆虫的种群大小:鞘翅目昆虫最多,其次是鳞翅目类昆虫,半翅目类昆虫、双翅目类昆虫、脉翅目类昆虫数量最少 三、在解剖黑斑侧褶蛙的胃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黑斑侧褶蛙的胃是空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由于取食时间太长,食物已消化,或者是由于天气不好而没有捕捉到食物,再或者是由于处于繁殖过程的个体不取食的缘故在鉴定食物种类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少量的植物性食物,这可能是黑斑侧褶蛙在取食时无意吞食所致,因其数量较少,故在计算食物数量时未将其计算在内此外,在个别个体的胃内还发现有一种细小的线虫,经分析其可能是寄生虫,种类尚待作进一步鉴定,在分析数据时虽将其计算在全部食物内,但未将其列为取食的对象 四、统计总结显示黑斑侧褶蛙胃中的鞘翅目昆虫最多,其次是鳞翅目类昆虫且二者相差较大,这是由于鞘翅目类昆虫有较硬的外壳,在黑斑侧褶蛙胃中消化得比较慢,而鳞翅目昆虫消化得比较快以致被消化成食糜而无法鉴定,被我们认为不能鉴定的昆虫而被排除在鳞翅目类昆虫之外 五、在分析黑斑侧褶蛙胃内食物组成时发现:在白天捕的黑斑侧褶蛙胃中发现鳞翅目类昆虫中的蝶类较多,而蛾类较少;而在晚间捕的黑斑侧褶蛙胃中蛾类多,蝶类少。
这是由于蝶类多在白天活动,蛾类躲在夜间活动导致的 六、统计结果显示,雌雄黑斑侧褶蛙所捕食的昆虫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差别不大,我们推断雌雄黑斑侧褶蛙个体取食食性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赵文阁. 2005. 东北地区脊椎动物实习指导. 哈尔滨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安建梅,芦荣胜. 2008. 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科学出版社 3、郑乐怡,归鸿. 1998. 昆虫分类(上、下).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