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学校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指南1范围 本实施指南规定了学校进行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 理体 系(以下简称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风险分 级管 控、隐患排查和后续管理等本实施指南适用于指导学校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 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 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 50254-201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T 23694 风险管理术语GB/T 24353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7921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 2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求GB/T 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风脸 事故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 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 伤 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二可能性X严重性3.2 风脸点 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 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3.3 可接受风脸 指预期的风险事故的最大损失程度在单位或个人经济能力和心理承 受能力的最大限度之内3.4 重大风脸 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 类型3.5 危脸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和(或)环境 破坏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3.6 风险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分布和风险特性的过程3.7 风脸分析 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性进行分析,理解风险性质,确定 风 险等级的过程3.8 风脸评估 包括风险(危险源)辨识、分析分析、风险分级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3.9 风脸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根据 评价结果划分等级风险分级的目的是确定风险分级管控的优先顺序3.10 风险分级管控 根据风险不同级别、所需控制资源、控制能力及控制措施复杂和难易 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控制层级的风险控制方式。
3.11 隐患 学校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 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 发生 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 缺陷4基本要求4」明确职责4.1.1 主要负责人职责领导、组织本学校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确保体系建设所需人力资 源、资金投入、物资保障,监督领导各有关岗位和人员履行职责,对体系 建 设的有效性全面负责4.1.2 管理人员职责负责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的制定,负责组织方案和制度的培训,负责 风 险分析管控清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表的编制及更新,负责 对隐 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报送4.1.3 操作人员职责应知晓所在岗位的风险信息,按照风险分析管控清单、风险分级管控 和 隐患排查治理表的要求,落实风险分级管控措施,进行隐患排查和治理4.2 制定方案制定学校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 工 作目标、实施步骤、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保障措施应从加强组织协调、保 障资金投入、强化教育培训、实施督查考核等方面进行制定,以保 证工作任 务切实落实到位4.3建立制度4.3.1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学校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规定学校安全生产风险 分 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创建职责;规定安全 生产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措施,明确风 险点、 风险分级管控措施、风险告知、隐患排查的主体、周期、内容及排 查治理的流程等内容,保证学校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 规范化。
4.3.2 奖惩考核制度制定学校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奖惩考核制度,将双重预防体系运行情况, 与学校各级岗位人员的薪酬挂钩,进行考核奖惩4.4 全员培训4. 4.1制定学校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员教育培训计划,指定专人负责 培 训工作要充分利用班前会、安全活动日、培训班、员工日常学习等方 式开 展培训4. 4. 2培训内容应包括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职责、实施方案、运行制度、 相关概念、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制定管控措施方法等4. 4.3要明确培训教育职责,加强培训督促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薪 酬 奖惩挂钩5风险分析管控 学校的风险点划分、风险点排查、危害识别以及管控措施的制定,可 参 考同行业及相近行业取得的成果,发动员工、群策群力,总结经验、提 炼做 法,必要时聘请业内专家进行指导5.1 资料收集开展危险源辨识前应准备的基础资料: ——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安全管理方面,如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责任制、应急预案、各 类 作业票证等;——区域位置图、总图、消防布置图等相关图纸; ——工作现场和周边条件(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周边环境等); ——详细的消防、装置设备说明书和流程图;——相关消防、设施的安全分析报告; ——主要设备清单及其布置;——设备试运行方案、操作规程、维修措施及应急处置; ——设备运行、检修、试验及故障记录; ——本学校及相关行业事故案例;——相关风险管理资料。
5.2 风脸点排查5.2.1 风险点的划分应遵循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 晰的 原则学校的风险点结合设施设备、作业活动以岗位或单独以设施设 备、作 业活动来划分5. 2. 2 学校组织员工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 险 点名称、类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区域位置等内容的基本信息,为 下一步 进行风险分析、制定管控措施做好准备5.3 危险源辨识 应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划分范围和对象,辨识危险源,分析和确定可 能 发生事故类别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教学、科研、实 习、 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涉及到的设备设施、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育 活动、人 员行为,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在辨识内 容中查找物 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缺陷、安全管理的缺 陷学校风险源 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序号分类辨识项目辨识评估范围1第一类危险源设备设施仪器设备、辅助设施、安全装置、特种设备、电器仪表、避雷设施、消防设施、体育运动设施、变电设施等2物料材料危险化学品、包装材料、储存容器材质等3教学科研实习环境校园周边环境、各建(构)筑物、教学场所、作业条件、安全防护等4自然条件地震、泥石流、洪灾、冰雹、雷击、风等自然灾害5基础条件生均建筑面积、班额比、护栏标准等6校园组织管理安全管理体系、管理组织、责任制、管理制度、持 证上岗、应急救援措施、岗位安全规范等7第二类危教学科研手段教学手段、授课方法、教学设备、操作流程等8险隐患教学科研实习活动教学实习、建筑实习、医学实习、生产实习、操作实习、管理实习等9人员行为不安全行为、外包人员作业行为监督(违反操作规程)危险源辨识应从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生产系统等方面查找本学校生 产经营过程中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确定危险有害因 素 存在的部位、存在方式并予以准确描述。
常见能量源、能量载体及事故 类别 见下表 lo表 1 常见的能量源、能量载体及事故类型序号事故类型能量源能量载体1物体打击产生物体落下、抛出、破裂、飞散的设备、场所、操作落卜、抛出、破裂、飞散的物体2车辆伤害车辆、使车辆移动的牵引设备、坡道运动的车辆3机械伤害机械的驱动装置机械的运动部分、人体4触电电源装置带电体、高跨步电压区域5灼烫热源设备、加强设备、炉、灶、发热高温物体、高温物质序号事故类型能量源能量载体体6高处坠落高差大的场所、人员借以升降的设备、装置人体7坍塌土石方工程的边坡、料堆、料仓、建筑物、构筑物边坡土(岩)体、物料、建筑物、构筑物、载荷8容器爆炸压力容器内容物9其他爆炸可燃性气体、蒸汽和粉尘10中毒和窒息产生、储存、聚积有毒有害物质的装置、容器、场所有毒有害物质111 I 、其他伤害放射性物质;踩踏;职业危害因素;雷电» \ .1 \ \ / V \ / 1 1 1 . 1 —* 1 . 1 , 1 ・ 1 1 ・ 射线;人群;职业危害因素场所;建筑物、构筑物、人体9 / 、 1 1 1 ■ »教育系统的危险源君辨识应覆盖字校地上和地所和区域的所有作业环境、设备设施、作业人员及作业活动,充分考虑“三 种状态”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危害出现的条件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者 故 障类型。
危险源辨识重点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2) 能量或危险物质的能量;(3) 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对照安全管理法规、技术规范、事故案例、未 遂事件等辨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环境和管理缺陷等事故原因常见的事故原因见下表 2表 2 常见事故原因序号类型事故原因1人的不安 全行为(1)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 使用不安全设备;(4) 手代替工具操作;(5) 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6)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8)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杳、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2)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3) 不安全装束;(4)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5) 作业前联系确认不到位;(6) 其他2物的不安 全状态(1)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之或有缺陷;(2)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 设备或工具布局问题;(4)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防护用 品、听力防护用品、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5) 其他。
3不良环境(1) 照明光线不良;(2) 通风不良;(3) 作业场所狭窄;(4) 作业场地杂乱;(5) 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6) 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1) 地面滑;(2) 贮存方法不安全;(3) 环境温度、湿度不当;(4) 其他4管理缺陷(1)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2) 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之或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