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诗二首》教学设计课题内容 新诗二首 课时安排 1 课时授课班级 高一(5)班 授课类型 阅读课学情分析所授学生为幼师专业,他们有舞蹈基础,所以比较喜欢《给乌兰诺娃》这首诗;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多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领悟其表现手法与哲理内涵而《老马》一诗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讲求格律的特点与老马形象的象征意义教材分析此 课 为 选 讲 课 文 , 考 虑 到 学 生 对 两 首 小 诗 均 比 较 喜 欢 , 而 且 其 包 含 的 哲 理 与思想 较 有 意 义 , 所 以 还 是 要 认 真 教 学 , 但 讲 授 不 必 过 于 细 致 两 首 小 诗 均 不 难 理 解 ,《 给 乌 兰 诺 娃 》 通 过 描 写 舞 蹈 家 舞 姿 的 精 彩 美 妙 , 表 现“劳 动 创 造 美 ”的 主 题 ;《 老 马 》 则 通 过 传 神 的 描 写 , 表 现 “老 马 ”形 象 所 象 征 的 旧 中 国 劳 苦 大 众 所 承 受的 苦 难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形象美,理解比喻和比较的手法2.领悟诗歌的哲理美,懂得“劳动创造美”的深意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的形象美教学难点 感悟、理解诗歌的哲理美。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1 分钟)学习《给乌兰诺娃》 我们知道,舞蹈是立体的艺术,是流动的画幅它通过富有创意的动作,展示着对美的理解和感悟,传递着美的形象与神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写的吟咏舞蹈的传神之作《给乌兰诺娃》 创设情境,导入诗歌二、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3 分钟)1.这首诗的作者是艾青,大家对他熟悉吗?读过他的什么作品?明确: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成名作为《大雁河—我的保姆》2.解题并了解相关背景:(1)诗的题目为《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后作》 ,有正标题和副标题大家想想,正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生答:现代诗人,读过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生:还有《我爱这土地》 生:正标题“给乌兰诺娃”说明这首诗是写给乌兰诺娃的,她是前苏联著名芭蕾舞对作者只作简单了解即可让学生了解诗歌正副标题的作用,同2明确并补充相关背景:理解很好!这首诗是诗人艾青访问苏联之时,观看芭蕾舞艺术大师乌兰诺娃的精湛的表演之后所作诗歌的正题“给乌兰诺娃”写出了赞美的对象;副题“看芭蕾舞《小夜曲》后所作” 交代了写作的背景。
乌兰诺娃,前苏联一位杰出的女芭蕾演员,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主要演员,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是举世公认的芭蕾女神乌兰诺娃的舞蹈艺术特色是富于抒情诗意,刻画人物细腻,善于表现复杂的人物性格舞蹈就是诗,诗就像舞蹈,我们一起来领悟乌兰诺娃舞蹈的魅力以及诗歌的美艺术家;副标题“看芭蕾舞《小夜曲》后所作”交代了作者艾青是看完她的舞蹈《小夜曲》后有感而发写下的这首诗生:从这首诗的正副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对乌兰诺娃的舞蹈充满了赞美之情时体现学习的主动性投影仪补充信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舞蹈大师乌兰诺娃的赞美之情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6 分钟)1.师范读:乌兰诺娃的舞蹈如何美妙呢?让我们先通过朗读来感受一下吧下面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2.生自由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写诗离不开想象,欣赏诗歌也一样,请大家朗读时插上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象3.生个别读:朗读指导:作者是听了小夜曲之后作的这首诗,大家注意朗读时节奏一定要缓慢,语气一定要轻柔,读出“柔软”、“轻”、“明亮”“宁静”这几个词语的语义感觉,“不是”“却”读出词语的比较感觉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要读得慢一些结晶”读得突出一些哪位同学能站起来给大家朗读诗歌?教师表扬主动站起来的学生并稍作点评。
4.生齐读并找出诗歌的“诗眼”:下面请同学们齐读,并思考这首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诗眼是哪一句?明确:大家回答很好,这首诗的诗眼是最后一句:“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它抒写了观看芭蕾舞演出时无比陶醉的艺术感受,赞颂芭蕾舞的美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文明的结晶,启迪人们用劳动去创造美指名朗读生答:诗眼是最后一句“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教师朗读,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朗读基本功一定要好,读出感情,读出节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个别与整体朗读,既提高了朗读水平,又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3四、研读诗歌,深入理解(12 分钟)1.分析形象,找出比喻和比较,体会诗歌表现的形象美:(1)这首诗通过比喻和比较,表现了舞蹈的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请大家找出诗歌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进行比喻和比较?这些比喻和比较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它们表现了舞蹈的什么特点?请大家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明确:刚才同学们发言积极踊跃,回答也非常好大家能结合景物的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进行思考,这一点在欣赏诗歌时非常重要诗歌中作者主要用比喻和比较的手法,以柔云、轻风、明月、静夜等一系列景物交织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把舞姿描绘得轻柔、曼妙;把氛围烘衬得静谧、甜美,是一幅出色的情景交融的动态写意图。
2.理解情感,品读主旨句,领悟诗歌表现的哲理美1)思考讨论:第二节里将舞蹈家比为“人间的女神”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最后一句“是劳动创造的结晶”有什么深刻含义?它对乌兰诺娃和我们读者分别有什么意义?(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小组意见3)师明确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很好,通过交流,大家不仅把答案探讨出来了,而且你们之间的感情也加强了,关系也更和谐了诗歌的第二节,思考交流回答问题生:比喻有“云” 、“风” ,比较有“月亮”和“夜” “云”的特点是轻飘, “风”的特点是“轻柔” ,这两个景物表现了舞蹈的轻盈、飘逸的特点 “月亮”的特点是圣洁, “夜”的特点是宁静,它们写出了舞蹈优美、神秘的特点生:虽然作者说:“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我觉得其实这是比喻,把舞蹈家比为“天上的仙女” 、 “人间的女神” ,形象地表现了舞蹈家舞姿优美绝伦的特点生:比喻还有“太空”,把舞台比成“太空”,表现了舞蹈虚幻、空灵的美生:比较的形象还有“梦” 、 “幻想” ,它们表现了舞姿如梦如幻的特点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学生回答问题生答:“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表现了作者对舞蹈家的赞颂之情,简直就像天上的女神一样优美。
生:“人间的女神”赞美了舞蹈家高超的舞蹈水平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美及表现手法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体现“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理念此思考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美教师明确,加深理解4以仙女、女神比喻舞蹈艺术家,融入了作者对艺术家高超技术的赞美,并启迪读者:美是劳动创造的结晶正如诗人所言:“一首诗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想起一些更深远的东西 ”诗歌的最后一句“是劳动创造的结晶”的含义可以有多种解读,刚才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我觉得,对乌兰诺娃的意义是:只有刻苦顽强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的艺术表演或者说,非凡杰出的艺术表演来自刻苦顽强的艺术训练 对我们的意义是: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或者说,是劳动创造了艺术,是劳动创造了美这首诗正是以许多优美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动人的写意图,以融情的画意展示了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深深的启迪生:“劳动创造的结晶”说明美是劳动创造的,舞蹈家优美的舞姿一定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生:对于我们来说,要想创造美,要想获得好成绩,也必须付出劳动和汗水生:这首诗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就必须努力!五、导入诗歌,了解作者(3 分钟)1.由复习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导入:我们非常熟悉这几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对,他就是现当代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的诗歌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朴素的哲理,一种亲切的温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老马》 2.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出生于山东诸城县的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1933 年《烙印》出版,当时的主流评论一致认为它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茅盾称臧克家为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朱自清断言:“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闻一多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知道生活的严重《老马》写于 1932 年,是臧克家诗学生回答诗歌作者“臧克家” 投影仪补充:主要让学生了解《老马》的影响以及作者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5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六、初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美(4 分钟)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这首诗形式上(也就是它的句式、字数等)有什么特点?2.学生自读,回答问题3.教师明确:回答很好!《老马》这首诗在形式上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全诗共两节,每节四句,每句基本上是八个字;隔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建筑美”和“音乐美”学生听、读,思考自由朗读回答问题:生:这首诗句式比较整齐,每句基本上都是 8 个字,节奏感强生:这首诗也比较押韵,偶句的最后一个字“话” 、 “下” 、 “咽”、 “面”等字押韵,读起来很上口教师朗读,起示范作用理解诗歌的音韵美,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七、研读诗歌,探讨诗歌的象征意蕴(12 分钟)下面我们再来朗读诗歌,进一步探究“老马”形象的象征意义思考讨论:(1)你认为诗中的“老马”是一个什么形象?你觉得哪些词语特别富有表现力?(2)你认为“老马”像什么人,有什么象征意义?请大家小组交流讨论明确:第一个问题: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大家在欣赏诗歌时能结合文本也就是具体的句子、词语来理解“老马”的形象特点概括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老马》只短短的八句,就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饱受摧残、忍辱负重的“老马”形象全诗朴素凝炼,用词精彩传神比如“扣”字,极为形象、传神,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使人看得出这种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有力地表现了老马受压迫的深重,平中见奇;“横竖”、“咽”字,朴素、凝炼、形象地道出了老马的坚忍。
可以说,老马一诗,字字句句都经过认真地选择提炼,因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从这也可以看出臧克家的诗十分重视语言的精练和形象,往往为了学生朗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回答问题生:我觉得“老马”是一个饱受压迫、剥削和摧残的形象从“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可以看出,“扣”、“沉重”两个词语特别有表现力,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很生动生:我觉得“老马”还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形象,从“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能往肚里咽”可以看出来, “横竖”、“泪”、“咽”等词语很有表现力,表现了老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特点生:尽管老马饱受压迫和摧残,但它还是充满希望的,最后一句“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写出了它的希望,学会鉴赏诗歌,品味词语的表现力,理解诗歌丰富的象征意蕴同时通过交流探讨,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主动性与探究性教师明确,加深理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的“推敲”6一句诗甚至一个字呕心沥血正因为如此,臧克家被誉为新诗中的“苦吟派” ,这点很像唐代诗人杜甫、贾岛等写文章时多加推敲,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二个问题: 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有道理!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诗,作者的本意不在写马,而在写人,写一种社会现实。
我也认为“老马”更像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形象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艰辛,剥削阶级的贪婪与残忍,都通过“老马”这雕塑一般的形象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很显然,作者对忍辱负重的中国农民,寄予了深刻的同情更进一步思考,“老马”这一形象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