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12两栖动物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8.98MB
约67页
文档ID:5217380
3-12两栖动物_第1页
1/67

陆生外温脊椎动物,动物依赖于吸收周围环境的热能进行体温调节,缺乏完善的代谢产热调节机制,体温接近于环境温度,称为外温动物(ectotherm)或变温动物(poikilotherm)包括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原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活区域,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和海岛甚少(新西兰-北极)南极无结论:温度、湿度、地理障碍等起严格制约作用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1.湿度2.温度3.O2含量4.比重5.环境变化,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2.呼吸方式:3.防止水分散失:4.繁殖:,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①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②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③发展五趾型附肢,能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④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的特点:,①皮肤角质化程度低 (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②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③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④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⑤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体形皮肤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神经系统,区别: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体形,蚓螈型: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显,以屈曲身体的方式蜿蜒前进,营隐蔽的穴居生活,如蚓螈和鱼螈墨西哥蚓螈,鲵螈型:四肢短小,尾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期营水生生活,匍匐爬行如蝾螈和鲵类蛙蟾型:体形短宽,四肢强健,无尾,是适于陆栖爬行和跳跃生活的特化分支,如各种蛙类和蟾蜍分部: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头扁平略尖,口裂宽,外鼻孔一对,眼大而突出,具眼睑颅骨后缘至泄殖孔为躯干,背面光滑附肢2对蛙蟾类眼后常有一鼓膜;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内声囊(如棘胸蛙)或外声囊(如黑斑蛙)鼓膜,皮肤,现生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退化(蚓螈类有鳞迹)蜕皮现象(motting):角质层细胞从皮肤表面的脱落粘液腺: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是由粘液腺转变而来,能分泌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粘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

如箭毒蛙)色素如雨蛙和树蛙,骨骼系统,脊柱进一步分化,出现颈椎和荐椎,肩带不与头部相连,腰带通过荐椎与脊柱相连接,出现五趾型附肢头骨,由脑颅和咽颅组成脑颅包括脑匣和围绕感觉器官的软骨囊,咽颅包括上下颌、舌、咽等骨骼脊椎,由9块椎骨和1块尾杆骨组成A.颈椎一枚,称寰椎;B.躯干椎7-200枚C.荐椎1枚D.尾椎骨愈合成一根棒状的尾杆骨胸骨,位于躯干腹面中央,以上(乌)喙骨分界,分为肩胸骨、上胸骨;中胸骨、剑胸骨附肢骨骼,分为前后肢,包括带骨和肢骨肩带为连接、支持前肢骨(或胸鳍)的骨骼腰带为连接、支持后肢骨(或腹鳍)的骨骼,肌肉系统,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肌肉组成了体壁、运动器官和多种内脏器官,依靠骨骼肌的收缩产生协调的运动由于两栖动物出现了屈背、扩胸、爬行及跳跃等活动,因而肌肉发生很多变化如:1、肌节愈合或移位,分化成形状和功能各异的肌肉; 2、轴上肌上移到椎骨横突外侧;3、附肢肌变得强大而复杂;4、鳃弓和鳃肌转化成支持喉头、舌的软骨,以及节制咽喉部和舌活动的肌肉消化系统,消化管分为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1)口腔:有唾液腺(无消化作用),上颌缘有颌齿.(2)食道:粗短的管子3)胃: 贲门部和幽门部,强伸缩性(4)小肠:前为十二指肠,后为回肠(5)大肠:通入泄殖腔,以泄殖孔开口体外。

6)消化腺:肝脏三叶,有胆囊. 胰脏位于十二指肠和胃之间.狭长不规则的叶状器官.,舌,,柔软多肉,以前端固着于口底前方,后端游离即舌尖捕食时舌自口腔翻出,粘住昆虫再送回口中舌面有黏液腺和乳头状小突起这些构造与捕食相适应呼吸系统,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和皮肤 蝌蚪:外鳃——内鳃——鳃消失2.肺呼吸(水生种类除外)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3.气管:短,两肺在近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咽式呼吸,A. 鼻瓣张开,喉门闭,口底降,空气进口B.口底升,空气循原路出,不进肺C.多次后,鼻瓣关,口底上举,喉门开,空气入肺D.口底下降,腹部肌肉收缩,肺囊收缩,气体排出循环系统,显著特点:1.为不完全的双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2.体动脉弓仍为混合血组成:心脏,动脉系,静脉系,淋巴系统等,心脏,蝌蚪时一心房、一心室;成体时二心房、一心室,外被围心囊心房前有静脉窦,心室腹面有动脉干无尾类还有动脉圆锥(内有螺旋瓣),动脉与静脉,心脏收缩时,静脉窦首先收缩,将缺氧血注入右心房,接着左右心房收缩,左心房富氧血和右心房缺氧血一起压入心室不过心室中的血液分布稍有差别,右心房来的血处于心室偏右一侧,左心房来的血处于心室偏左一侧,心室中央部分为混合血。

心室收缩初期,右侧血液首先进入距离较近的肺皮动脉弓;心室收缩的中期,混合血液注入体动脉弓;心室收缩末期,左侧富氧血压入颈动脉弓排泄系统,属中肾,位于体腔稍后方的脊柱两侧,为对暗红色长椭圆形器官肾(中肾)——输尿管——泄殖腔——膀胱肾小球日滤水量为体重的1/3,肾小管重吸收少,膀胱重吸收水分生殖系统,(1)雄:精巢(1对)——输精小管——肾——输尿管——储精囊——泄殖腔——体外(2)雌:卵巢(1对)——输卵管——泄殖腔3)脂肪体:雌雄生殖腺附近的黄色指状突起,神经系统,分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部大脑具左右两半球,腹面有纹状体顶部和侧部出现了零星神经细胞,称原脑皮感官,眼:A.具活动的下眼睑和瞬膜. B.角膜突出,水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 C.水晶体牵引肌能拉水晶体向前移动.另有脉络膜和水晶体之间的一些肌肉能协助水晶体牵引肌的调节,耳:比鱼类具有很大的进步. A.有中耳(与鲨鱼的喷水孔同源)  B.内耳与鱼类相似,但已有瓶状囊,鼻: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 蛙具有犁鼻器. 侧线器官:水生种类和蝌蚪具有.,两栖纲分类,,无足目,代表:鱼螈;生活于热带,眼退化,以触须代之,形似蚯蚓,有护卵习性.,版纳鱼螈,,,有尾目:我国3科11属24种.,1.隐鳃鲵科(大鲵科):犁骨齿成一长列与上颌平行,体表有纵肤褶. 代表动物:娃娃鱼,,隐鳃鲵科:大鲵,小鲵科:极北小鲵,蝾螈科:东方蝾螈,2.小鲵科,特征:犁骨齿成二短列或“U” 字形.代表动物:极北小鲵,3.蝾螈科,特征:犁骨齿“∧”形. 代表动物:无斑肥源,无尾目:我国有7科23属172种.,1.盘舌蟾科:特征:舌盘状,舌端不分叉,不能伸出.弧胸型.代表动物:东方铃蟾(具警戒色),2.蟾蜍科,特征:弧胸型,上颌物2齿,体表具疣.具耳后腺,皮肤角质化程度高.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蟾蜍其区别是: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3.锄足蟾科,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短尖细.代表动物:莽山角蟾(头上有角),4.雨蛙科,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端呈盘状.雄性有单个内声囊,鸣声响亮.常在雨后鸣叫.故名.代表动物:华南雨蛙,5.蛙科,特征:固胸型,上颌有齿,趾端直或"T"形.代表动物:虎纹蛙(田鸡),泽蛙,沼蛙等,6.树蛙科,特征:固胸型,趾端呈盘状,末端趾骨"Y"形.代表动物:斑腿树蛙.,两栖类的生态,一、繁殖 雄性:生殖季节出现婚垫,有抱对行为。

棘胸蛙、棘腹蛙的胸腹部有黑刺,体外受精,体外发育(但无足类和有尾类体内受精),二、变态,无尾类的幼体被称为“蝌蚪”,水中生活变态过程中,鳃呼吸变成肺呼吸;单循环变成不完全双循环,脊柱骨代替了脊索;四肢代替了尾和游泳膜休眠,1.概念:当寒冷、炎热、干旱、食物不足时,生物体便进入一种不食、不动的麻痹状态,叫休眠2.休眠的普遍现象:冬眠:低温引起夏眠:干旱或高温引起日眠:食物短缺引起,3.休眠的生理特点: A.代谢降低,酶活性下降. B.冬眠时主要消耗脂肪. C.休眠时体温接近环境温度.4.变温动物(外温动物):蛙蛇等 恒温动物(内温动物):鸟兽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