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球科学部(面上项目)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KB
约7页
文档ID:404361052
地球科学部(面上项目)_第1页
1/7

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主要研究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分支学科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上述分支学科是地球科学的核心与基础科学基金通过面上项目的资助促进地球科学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各学科的创新性研究和新兴领域的发展;激励原始创新,拓展科学前沿,为学科发展打下全面而厚实的基础2014年度地球科学部共受理面上项目申请4386项,申请单位631个;资助1405项,平均资助强度91.2万元/项,资助率32.0%,资助经费128070万元2014年度资助的面上项目中,高等院校承担了776项,占55.2%,科研院所承担了607项,占43.2%;45岁以下科研人员承担的项目920项,占项目负责人总数的65.5%;跨科学部交叉项目126项,科学部内学科交叉项目所占的比例更高对一些探索性强、有创新性但具有较大风险或不确定因素的项目,设立小额探索项目,给予1年资助,2014年度共资助小额探索项目8项,资助经费165万元2015年度,面上项目仍然根据以下方面进行遴选:①项目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②申请人的研究能力;③项目构思是否科学,是否有明确的科学问题;④是否具备必要的研究基础与条件。

项目遴选时,高度重视基础学科或传统学科,关注基础学科、关注学科基础以及关注基本数据的积累加强前沿性、基础性分支学科的发展,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融合,保持我国优势学科和领域的国际地位,切实加强薄弱学科或“濒危”学科,促进我国相对薄弱但属国际主流领域的发展,扶持与实验、观测、数据集成和模拟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的发展,重视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在倡导创新的同时,注重研究工作的积累对以往研究工作中已有好的研究积累,近期完成质量较高的面上项目,如申请延续研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资助;要求申请书论述与已完成项目的关系尊重基础研究探索性、不可预见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特别关注高风险性、交叉和科学前沿研究鼓励科学家勇于面对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开展高风险的探索性研究预计2015年度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资助期限为4年,资助强度范围为60万〜150万元/项地球科学部面上项目近两年资助情况一览表金额单位:万元科学处2013年度2014年度资助项数资助金额资助率++(%)资助项数资助金额资助率++(%)一处地理学(含土壤学和遥感)518+3*3896323.43467+2*4029127.87二处地质学365+4*3115933.30327+2*3160435.38地球化学139+1*1166036.18123+1*1170837.24三处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183+1*1498430.72165+1*1546033.67四处海洋科学188+1*1529230.78173+1*1599432.46五处大气科学156+1*1262930.49142+1*1301334.79合计1549+11*12468728.641397+8*12807032.03平均资助强度(万元/项)79.93(80.32**)91.15(91.56**)*为小额探索项目**为四年期面上项目平均资助强度++为资助率包括小额探索项目地球科学一处地球科学一处的资助范围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学。

本科学处资助的上述方向以探讨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各要素演化过程、空间分异规律及相互作用机制为研究目标自然地理学以探讨现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空间分异规律为主要目标,注重各要素不同时空尺度的演化过程人文地理学以探讨历史时期与现代不同类型人文要素及其载体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动力机制为主要目标,注重不同尺度人文现象的空间演化过程,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强调区域人文要素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背景,以及与人文科学的相互联系景观地理学注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地表结构、类型和格局的研究,强调综合作用的尺度效应环境变化与预测侧重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的人地关系演化研究,强调基于现代过程的短尺度、高分辨率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综合比对及现代过程研究,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基础数据土壤学是认知土壤的发生过程、空间分布规律和人类高强度利用导致的土壤各种功能变化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机理,为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注重土壤内部物质循环及其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强调土壤环境与土壤质量的变化研究地理信息科学是以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定位技术为依托,获取、处理、管理、解释、分析和表达陆地表层地理时空信息的科学。

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侧重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温室气体排放及污染物在地表环境中迁移、转化、分异研究自然灾害及风险研究作为新兴研究方向,关注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公共安全,提出不同尺度上的应对机制此外,可再生资源演化、自然资源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也是地球科学一处资助的重要方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及和平发展需要,地缘关系及行星遥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陆地表层是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土壤圈和岩石圈集中作用的部位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开展研究是科学解析陆地表层复杂系统的关键陆地表层系统研究尺度不断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扩展,通过强调数据采集、实验分析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推动陆地表层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化2014年度本科学处共接收面上项目申请1683项,资助469项(其中小额探索性项目2项),资助经费40291万元(其中小额探索性项目40万元),资助率(含小额探索项目)为27.87%,平均资助强度不含小额探索项目为86.19万元/项、含小额探索项目为85.91万元/项资助项数分布为自然地理学(D0101)、景观地理学(D0103)、环境变化与预测(D0104)127项,人文地理学(D0102)46项,土壤学(D0105)101项,遥感机理与方法(D0106)、地理信息系统(D0107)、测量与地图学(D0108)114项,污染物行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D0109)、区域环境质量与安全(D0110)59项,自然资源管理(D0111)、区域可持续发展(D0112)22项。

2015年度本科学处(地理学学科)将继续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申请人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详细阅读“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以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确保所申请内容与本学科处的资助领域相符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地球科学二处地球科学二处的资助范围为:地质学、地球化学与环境地质学地质学学科(含环境地质学)地质学(含环境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组成、结构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知识体系现代地质学不仅要阐明地球的结构、物质组成、控制物质转换的机制以及由这些物质记录的地球环境、生命演化历史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要揭示改变地球外层的营力和改造地球表层的过程,并运用地质学知识探明可供利用的能源、矿产和水资源,揭示地质过程、生命演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保护地球环境,减轻地质灾害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而对大陆内部更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和大陆、超大陆周期性聚散机制和前板块构造体系的探索,已成为板块构造理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地质流体作用研究和地幔柱理论的兴起,使得探讨地球的深部活动与表层现象的联系成为科学前沿。

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推动地质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精度、原位、实时的地球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方法的完善,增强了对地球物质组成及演化历史的约束能力;地球物理探测和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地球构造的认识更为完整和精确,信息、物联网和光电子等高新技术应用,实现了对地壳运动、地震与火山等活动的实时监测;计算模拟、高温高压实验等技术的进步,使科学家能对重要地质过程进行再现和预测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地球科学研究新趋势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强烈应用需求,使地质科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层圈相互作用和界面过程与流变行为等研究理念得到加强对地球演化历史记录的研究与认识的积累,使得地质学家在未来地球环境发展趋势的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全球变化、水循环、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变化和地质灾害等重大问题,已成为地质学家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生命活动在过去与现今地质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发现,使地质学与生命科学更为密切交叉,推动了生物地质学等新领域的快速发展随着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近地行星的物性、结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球的比较和相互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鼓励发挥自身特色,充分利用相关行业部门积累的基础资料,立足于野外和现场观察的基础理论研究。

鼓励学科交叉,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共同探讨地质科学问题鼓励开展以我为主的地质学国际合作,以全球视野推动地质学科发展鼓励青年人勇于探索,积极申请项目,尤其是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促进人才成长2014年度本学科接收面上项目申请930项,资助329项(含小额探索项目),资助率为35.4%,平均资助强度96.1万元/项资助项目经费分布情况为:古生物学、生物地质学、地层学及沉积学约占17.5%;矿物学、岩石学、火山学、矿床学及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学约占17.4%;石油地质学与煤地质学约占11.2%;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及区域地质学约占15.6%;第四纪地质学及环境地质学约占13.8%;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约占24.5%2014年度部分申请书的撰写存在如下问题:研究选题过宽、过大;对研究领域描述偏多,而科学问题凝练、论证不充分;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阐述不透彻,特色、创新性不明显;研究重点不突出,关键科学问题把握不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界定不清,研究方案思路不清晰,关键性的技术手段或实验方法针对性不强,对可行性缺乏必要的论证;研究经费与研究内容不匹配、对研究经费预算的编制重视不够。

地球化学学科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内部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以及宇宙化学与比较行星学的学科,主要采用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宏观和微观结构观测、分子和微生物示踪、同位素和化学定年的理论和方法,着重研究地球历史时期各圈层的物质演化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胁迫下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的来源、分布、迁移、转化、循环和归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现代地球化学研究的特点是:①在固体地球化学领域,从研究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和化学作用发展到研究不同圈层及其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发挥地球化学微区原位分析技术的高分辨率、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优势,研究地球层圈过程和物质结构,重视地球化学与板块构造演化和全球变化的结合②在地球环境变迁、表生作用和环境污染过程研究中,重视自然过程与人为作用的叠加效应、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的耦合机制,重视物质的源解析和过程示踪及其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表层系统的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业已成为本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③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从静态的半定量描述转向动态的定量模拟,更加注重对四维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④既注重对长时间尺度内生地质事件的重建,也关注短时间尺度表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刻画以及对地球环境未来变化的预测和模拟。

本学科的资助战略是:既要促使地球化学不同分支领域的均衡协调发展,鼓励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实验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