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爨乡骄子陆良风物志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5.90KB
约12页
文档ID:20751427
爨乡骄子陆良风物志_第1页
1/12

— 1—《爨乡骄子 ?陆良人才名录》序言一部由陆良乡亲发起、众多人士支持,并由本书编委会负责编写的全景式记述陆良人物的大型专集《爨乡骄子 ? 陆良人才名录》 ,迎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六十周年大庆到来之际,在滇东大地问世了爨乡,令人耳目一新的古老圣地,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自魏晋至唐天宝元年长达五百年间,爨氏治理南中大地(辖早期云南大部、广西、贵州、四川部分区域)所创造的历史文明的结晶爨文化既是中原文化与滇文化的桥梁与纽带,也是中原文化与滇文化的融合爨文化有源也有流,它既是盘江流域远古农牧业文化的积淀,更是滇东红土文化的弘扬陆良县臵县始于西汉,是爨文化的发祥地因《爨龙颜碑》为佐证而被誉为爨乡这片古老的大地始称同劳县,寓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公道平等之民意;后又曾称同乐县,昭示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渴望世界和平和谐,人民同富同乐之美好愿望 《爨乡骄子 ? 陆良人才名录》一书的撰写、编辑入选的二百多位人才人物,登录的三百多位人才名录名单,都是陆良籍的社会各界人士或是新中国建立前和后在陆良县任过职以及工作过的、为陆良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的外省、外县籍人士,他们都把陆良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陆良人民也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儿女、视他们为陆良人、爨乡骄子。

陆良是云南的第一大坝子, 山川秀丽, 人杰地灵, 历史悠久陆良这一方水土, 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 展卷阅读入选 《爨— 2—乡骄子 ? 陆良人才名录》中的一篇篇华章,一个个鲜活可亲的面容映入眼帘; 掩卷静思, 不禁有 “尚人文秉正气, 社会方有和美”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之感 这就是陆良乡亲发起编辑出版 《爨乡骄子 ? 陆良人才名录》 的良苦用心 爨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代代相续, 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 尽管时代在变迁, 社会在发展,但承载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尚存,精神犹在爨文化哺育了一代代爨乡人,一代代爨乡人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了爨文化,传承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中华精神他们不论是在家乡,还是在祖国各地,也不论是位尊还是位卑,尽管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但不变的是爨文化的传承和爨乡文明培育的爨乡人的精神伟人毛泽东说: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那爨乡人的精神和品质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于用一、两句话表述就入选《爨乡骄子 ? 陆良人才名录》的众多人物来解读,可概括为:穷则思变,贵当自强;吃苦耐劳,拼搏向上;团结互助,携手并进;知识为要,尊师重教;以德立业,奉献社会。

其一,穷则思变,贵当自强敢于战胜自我、善于掌握和改变自己命运的爨乡人自信“人活一口气” ,坚信穷则思变,创新求变,自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以“拿得起是聪明, 放得下是智慧”的气魄, 做敢为天下先的事如在护国运动的发起和组织、领导的核心层中,有陆良人;为捍卫祖国的安宁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从集团军军长晋升为大军区中将副司令员的有陆良人;荣获国际农业磋商组织( CGIAR)科学研究优秀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科学一等奖并担任国— 3—家 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有陆良人;中国《语言美学》的开创者、学科领军人是陆良人; 在中央电视台、 首次在 《新闻联播》中成功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祖国大家庭》的全过程中敢于大手笔策划,被中央电视台授予“金点子奖”和颁发组织奖、作品奖,获此殊荣的是陆良人;白手起家靠智慧开创“盘龙云海” ,打造排毒养颜胶囊知名品牌走向海内外的是陆良人;借天势凭勤奋创办大地石材、生态科技园、经济林木示范基地和神龙饲料,惠及千家万户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也是陆良人;千方百计努力促成修通了对发展陆良经济至关重要的曲陆高速公路,把被设计在邻县山沟里的南昆铁路陆良火车站变更设计建到了召夸,把已明令撤销的陆良烟草打叶复烤厂又争取省政府同意恢复建厂并发展壮大的还是陆良人。

过去的陆良是云南的“四大穷州”之一,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作为爨乡人,为了改变个人、家庭命运和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陆良籍的有识之士,不甘贫穷,纷纷走上求学、从军、经商、办实业之路留在家乡的人,信守“三年干旱饿不死手艺人”的祖训,因陋就简办起了手工业作坊许多村寨和农家,农工、农商、工贸结合,离土不离乡,农忙时从农,农闲时从事其他经营服务铁匠、木匠、铜匠、锡匠、银匠、皮匠、纺织、编织、马帮等民间加工业、制造业、运输业、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迅速兴起,代代相传并在县城所在的中枢镇及马街、三岔河、板桥、小百户、召夸等镇所在地形成了农村商贸交易集市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大批 60 年代后和部分 50 年代后出生的有志青年,他们离开家乡,在改革开放— 4—的经济大潮中寻找机遇,仅凭几百元、几千元、几万元的投资起家,走上了创办民营企业之路,成为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历数陆良的社会各界人士,他们中,有从昆明“重九”起义、护国运动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为国立功的将军;有为谋求人民大众的解放抛弃荣华富贵、走出殷实家庭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或捐献家产支持革命做出贡献的边纵、地下党的前辈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陆良更是人才辈出他们中有从士兵成长为将军级的高级将领;从知青、工人到省级领导;从农家子弟或孤儿家庭到厅局长、县处长和军警部队的各级军官;一大批陆良子弟,从乡间小路、农家茅屋或居民小院走向社会, 到县城、到市府、 到省城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走进中学、大学、医疗卫生、新闻出版、科研设计院所乃至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博导、教师、教授、专家、学者、记者、编辑、律师、名医、科学家、教育家、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经济师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尤多, 从赤脚的小工、 泥瓦匠、 打工仔、奔走的推销员到施工组长、工段长、项目经理,再到身价亿万、富甲一方的大公司、大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也不少,他们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做出了贡献他们所处的职位、岗位虽不相同,但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穷则思变,贵当自强”的精神其二,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不甘落后,这是一代又一代爨乡人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入选《爨乡骄子 ? 陆良人才名录》的人物从各个不同的层面都体现着这种精神在过去的沧桑— 5—岁月中,勤奋的爨乡人种完自己的田地后,又拎起锄头、跋山涉水到宜良、弥勒、竹园一带为人打短工,挖田种地砍甘蔗挣钱养家糊口;有手艺的农忙之后便挑着锡匠、银匠、补锅匠的担子或赶马帮闯荡黄草坝、百色、过上撩(老挝旧称) 、下暹罗(泰国旧称) , 到石屏、 临安 (今建水) 、 过金平、 元阳下安南 (今越南) ,走村串寨,补铁锅,加工锡件、银件和做买卖,挣钱回来养家糊口和供子女读书求学;为在异国他乡安全行走,他们以超常的智慧创造了能在一个区域流行的语言——锡匠话;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抗日战争开辟驼峰航线,爨乡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凭着勤劳的双手修建了当时东南亚最大的陆良军用飞机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新中国建立初的五、六十年代,灾害频繁,陆良人饿着肚子,勒紧裤腰带筑水坝、修水库、疏沟渠、灌良田, 年复一年坚持西桥炸滩, 窖上截湾, 彻底根治南盘江水患,以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毅力硬是把一个贫瘠荒凉的穷州变成了粮仓!在动荡的六、七十年代,交通瘫痪,汽车、火车停开,陆良人为保大地的丰收推着木轮小车、赶着骡马拉着自己种出的粮食到百里之外的师宗换煤炭,又拉着煤炭赶往数百里外的开远解化厂换化肥, 顶着烈日, 流着汗水把化肥拉到陆良坝子肥田种地,保丰收支援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陆良人这种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凭着吃苦耐劳,勤奋拼搏,从普通的工人、农民、店员、学生、士兵、职员、干部中成长起来一大批将校军官、省部级、厅局长、县处级领导和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教授;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百万、千万、亿万资产的企业家和参与管理社会的栋梁之才,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6—献。

其三,知识为要,尊师重教知识改变命运” ,是时下流传极广的一句话尊师重教,陆良之优良传统许多农家,父母都以家中培养出能识“文”断“字” 、有文化的后代为荣就是在极左路线影响、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其贫困的岁月,许多家庭忍饥挨饿也要想方设法供子女上学有机会读书的学生,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环境,刻苦攻读,不辜负父母的殷切希望与此同时,县里大胆启用懂教育、会管理的人才担任小学、中学的校长等领导职务;并敢于排除干扰,大胆挑选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充实加强了中学、小学的教师队伍从县里到学校,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尊重他们,让他们大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时的陆良一中、陆良二中和几个镇的中心完小的教学质量普遍大幅提高在高考中凡考上全国和省里的重点大学或考上飞行员的学子,县里和陆良一中都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给予适当经济补助,树立典型,以激励在校学生克服困难,学习成才文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陆良兴起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群众性办学热潮,从县城到各乡镇乃至村,最好的房屋建筑是学校全县各级党政部门在抓好公办学校的同时,鼓励具备办学条件的人士创办民营学校,在陆良县境内基本实现了上小学不出村或办事处,在乡镇和县城即可完成初中、高中的学业;同时,还创办了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干部培训的党校。

全县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 7—壮年文盲陆良重视教育,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新华社、 《人民日报》 、中央电视台、 《光明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以及云南省的各主流媒体都作过大量报道出身陆良农家和普通市民家庭的学生,之所以遍及全省乃至全国,并有部分走出国门、落户海外,是与陆良历来尊重知识、尊师重教、重视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的新中国建立以后,陆良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各类学有所成的人才,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警、群机关、团体、科研、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教育、央企、国企、事业、民营等各行各业都有陆良藉人士他们中,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凭自己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国内行业或国际同行中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些陆良藉人士中, 有的荣获国家级或者省部级劳模称号, 有的立功受奖,有的因作出突出贡献获国务院或者省政府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等许多陆良藉人士,不仅自己学有所成,而且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在陆良人的家庭中,有不少家庭的主要成员均为高级知识分子,有的一个家庭有几个大学生或研究生或博士生或获高级职称。

不论是自己成才,还是全家都成才,他们都不会忘记“知识为要,尊师重教”的传统 “成才不忘恩师” ,近年来,不论是在陆良或是在昆明等地举行同学聚会、陆良老乡聚会时,他们不是回母校拜访师长,就是特邀恩师参加聚会为恩师举办寿辰活动,也是陆良学子看重的一件事这些看似只是人间常情之— 8—事, 却能让老一辈的教师得到心灵的慰藉, 年轻一代甘当奠基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乐于从教,为构建人才大厦增砖添瓦 “知识为要,尊师重教”在陆良已成为一个优良传统,这是陆良的未来和希望所在其四,团结互助,携手并进团结就是力量,陆良人信守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陆良人的父辈从小就给孩子讲: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团结才有力量, 团结才出智慧, 团结才得人心,团结才有真情陆良人民十分重视团结互助提倡强者帮助弱者,智者引导拙者,富者扶持贫者,身强力壮者照顾老弱病残者数百年来,陆良人民凭着这种精神在困难面前,心连心,手拉手,肩并肩,攻克艰难险阻,抵御雨雪霜冻、干旱水涝灾害,战天斗地,在爨乡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团结胜利的凯歌,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勤劳善良的陆良人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意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度过了一次次难关。

面对受灾家庭,有很多人会主动送来米面、被盖、柴禾等钱物面对失去父母的孤儿,有人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