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藝術之美,起 源,藝術表現,,,,,,,分 布,,服 飾,,,居 住,社會型態,,文化祭典,台灣島上的居民分為漢人及原住民一般以十七世紀為界線,十七世紀後自中國大陸陸續遷入者,稱為漢人;十七世紀前即已久居在島上的人及其後裔,稱之為原住民 台灣原住民移居台灣的年代及過程,尚未有一致的看法一般而言,原住民可能分為數批,在不同年代,或由華南或由南洋諸島渡海來到台灣;最早遷入者是泰雅族及布農族,距今約六千五百年到四千五百年間移入,最晚遷入是雅美族及平埔族群,距今約一千餘年起 源,台灣原住民由居住地區的不同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居住西部平原,與漢人接觸已久,大多漢化高山族--與漢人接觸較晚,漢化較淺,大部分仍保有其 文化特質及語言高山族依分佈地區與人文差異,又分為十族,北部山地的泰雅族、賽夏族,中部山地的布農族、鄒族,南部山地的排灣族、魯凱族,台東平原的卑南族,東海岸的阿美族和蘭嶼島的達悟族,日月潭的邵族(分佈圖),分 布,分布圖,,台灣原住民社會以嗣系法則分為下列三種---父系社會--以男子為中心,行嫁娶婚事,男子承家,父子相傳,泰雅族、賽夏族、鄒族、布農族、魯凱族屬之。
母系社會--大家相信其家系出自一位女性始祖,子女從母居,行招贅從妻居,妻死從女居或回其母家,阿美族、卑南族屬之併系社會--男女都有同樣的機會作繼承人,排灣族屬之社會型態,居住地區---平原區--阿美、卑南、達悟等族 高山區--泰雅、排灣、魯凱、布農、賽夏、邵、鄒等族 建屋材料:草、木、竹、樹皮、石頭、石板和泥土等屋形:泰雅、賽夏、鄒和布農大都為長方形,排灣、魯凱住屋以石頭堆牆,石片作瓦,阿美與卑南為草木建成之長屋,達悟則為半穴居之草房居 住,,,,鄒族集會所,,,,排灣族石板屋,達悟族半穴草房,台灣原住民一般都有織布機,自己種麻織布,所織花紋形狀,各族雖有差異,但穿著則同樣有常服和盛裝之別 常服--日常穿著之衣服,款式及裝飾配件較為簡單 盛裝--在喜慶節儀之日才穿著,除衣服華麗之外,並佩戴各種飾物,如頭飾、耳飾、頸飾、腕飾、肩飾等,質料多為獸牙、貝殼、琉璃珠和銀銅之類,五顏六色,甚為美觀,男子佩刀,其狀尤為勇武服 飾,,,,織布機,,魯凱族盛服,,阿美族女裙,文化祭典,(一),阿美族於每年七到九月份,輪流在東海岸各村落辦理豐年祭活動,感謝上天賜福、歡慶豐收,連日歌舞同歡。
賽夏族於每奇數年的11月在新竹縣五峰鄉以及苗栗縣的南庄鄉辦理矮靈祭活動阿美族豐年祭,布農族於每年四月舉辦打耳祭,以箭射鹿耳,以祈求狩獵豐收布農族打耳祭,文化祭典,(二),排灣族的豐年祭於每年的七月中旬,於各部落準備年糕、豬肉、以及小米酒齊聚頭目家,由巫師祭神感謝豐收後,在頭目帶領下,展開大聚餐以及歌舞、體能、表演等各項慶祝活動卑南族的年祭於每年的十二月由少年猴祭開始,猴祭主要是藉著刺猴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但如今猴祭的原始意義已消失,演變成讓現代的青少年認識族群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媒介卑南族年祭,(三),文化祭典,鄒族一年一度的戰祭,目前分由達邦及特富野兩部落輪流擔任祭典儀式戰祭祭儀可分四大段落: 1.預備活動 (smouyu'ho) 2.正典 (mayasvi) 3.歌舞祭 (pasu-mayasvi) 4.結束祭等達悟族於每年四至五月間,在蘭嶼辦理飛魚祭,住在四面環海的達悟人,捕飛魚是年度大事,以舉辦飛魚祭來祈求漁獲豐收飛魚祭,達悟族大船下水祭,文化祭典,(四),泰雅族於小米收割後(大約在七月)舉行祖靈祭,並於每年五、六月在竹苗地區舉行收穫祭,以歡慶小米豐收魯凱族在七月作物收成後舉辦豐年祭,由頭目以小米和檳榔向祖靈祭拜而展開,成年禮後的盪鞦韆活動,是專為年輕男女製造的交誼機會,豐年祭的慶祝載歌載舞直到深夜。
魯凱族烤小米儀式,泰雅族收穫祭,,,藝術表現,,,,,,,,,,飾 物,織 繡,陶 器,雕 刻,編 器,,台灣山地盛產竹籐,因此各族都有以竹籐為材料,編成各種日用的盛器,大的如背筐、籮筐,小的如飯盒、首飾盒等,甚為精緻,各族編器以泰雅族最為出色 編法主要分為兩類---編織編法--宜用於竹材,常見有斜紋編法和方格編法螺旋編法--宜用於籐材,籐比竹少,因此器物較少另有用月桃或藺草等為材料,編成盛器或草蓆編 器,竹編盤,籐 帽,藝術表現,石雕最為古老,以排灣,魯凱的石雕祖先像最為精美木雕以排灣族和魯凱族最為出色且種類多,大如貴族家的橫樑、壁柱,小如枕頭、煙斗、連杯、梳子、巫師箱、刀鞘等,都飾以雕刻,常見的雕刻紋樣是人頭、百步蛇等達悟族也精於木雕,常在漁舟、屋柱、壁板、刀鞘及祭杖上刻以各種幾何紋樣,塗上紅白黑三種顏色,給人鮮明的愉悅感 竹雕和骨角雕,多用於小件的器物,如竹耳飾、火藥罐、骨製髮簪等雕 刻,石雕頭像,木雕圓桶,木雕枕,藝術表現,陶 器,台灣原住民中仍能製陶或保留製陶技術的只有達悟和阿美族 排灣族--製陶技術已完全失傳,現有陶罐為祖先所流傳下來並認為具有靈性,塑有蛇紋或飾以圈形幾何紋,作為婚嫁聘禮或祭祀供器。
陶罐大都屬貴族所有,象徵地位和財富阿美族--由婦女製陶,主要製陶法為拍托法,沒有陶窯而以露天燒成有大型的運水罐、飯鍋、蒸鍋、酒瓶、酒杯、碗盤等達悟族--由男子製陶,製罐形器用圈泥條法,碗形器用模製法,器杯陰乾後露天燒製,主要陶器為陶罐和陶碗, 及供玩賞用的陶偶,構成達悟族文化的特色達悟族陶碗,排灣族陶罐,藝術表現,織繡(一),織繡技術以排灣族和泰雅族最為出色織繡可以分為夾織、貼飾、珠工、刺繡四項 夾織--是在織布時以苧麻為底,且將毛線解開再捻成色線,在織布時加入織成的紋樣,泰雅、排灣皆有精美的夾織作品 貼飾--將布對折,剪成各種對稱或幅射狀的紋樣,再貼縫於衣服上貼飾以排灣族為主,善以紅色布為紋樣貼在黑色底上,主要紋樣和他們的木雕一樣,有人頭、人像及蛇形諸紋貼 飾,貼 飾,,夾 織,藝術表現,珠工--盛行於排灣、魯凱和泰雅族泰雅人將貝殼切成圓筒形細片,磨成貝珠,用線串成珠串縫在衣服上成為珠衣或珠群排灣、魯凱族則用橙、黃、綠等小玻璃珠為材料,縫於衣服上作為裝飾 刺繡--各族採用的紋樣不一,魯凱族的繡法有十字繡、直線繡、緞面繡、鎖鍊繡等多種,紋樣則有菱形、三角、花葉、階梯形等紋織繡(二),,,綴珠布片,,,十字繡,,,緞面繡,藝術表現,,藝術表現,飾 物,台灣原住民的飾物自頭到腳可有頭飾、耳飾、頸飾、臂飾及腳飾等,作為盛裝時的搭配物。
飾物意義--具有社會意義,表示性別和地位;有些具有宗教意義,表示避邪納福 飾物材料--取自當地產物,如獸牙、獸骨、獸角、貝片等;有些是與漢人以物易物換來的如:瑪瑙、流蘇等;排灣族的祖傳琉璃珠及其他族的銀器,都是與外人(非漢人)交易而來達悟木頸飾,貝鐲和銅鐲,排灣琉璃珠,賽夏臂飾,卑南腳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