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ok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49.50KB
约50页
文档ID:49071401
4.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ok_第1页
1/50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 病诠金·张从正Ø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156-1228),睢(suī)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人,金代著名医家.Ø“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 ”的创始人 Ø 张子和一生著述颇多,最著名的就是与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成的《儒门事亲》 v张氏认为外邪是致病之因,邪去正自安, 因而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l l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倡导攻邪三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倡导攻邪三 法治疗诸病法治疗诸病l l书中以六邪归纳诸病之因,以三法治之,名书中以六邪归纳诸病之因,以三法治之,名 之为之为“ “六门三法六门三法” ”,此即为该书创立的,此即为该书创立的“ “攻邪论攻邪论 ” ”的主要思想的主要思想v《儒门事亲》凡15卷,主要介绍了张氏运用 汗下吐的理论和经验,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 和创见,并附有200多则案例来说明三法的疗 效v该书将病证分为风、寒、暑、湿、火、燥六 大门类,以执简驭繁,并加入内伤、外伤、 内积、外积四类,而赅其馀,统称为“十形 ”内容比较丰富,识见有其独到之处,在 临证上仍有参考价值 n n历史背景历史背景秦汉以后,方士多以长生、房中秦汉以后,方士多以长生、房中 之术惑人,因而炼丹服石、温补之风之术惑人,因而炼丹服石、温补之风 大为盛行。

金元战火连年,热病恣行大为盛行金元战火连年,热病恣行 ,但俗医嗜补,凡有疾病者,不问虚,但俗医嗜补,凡有疾病者,不问虚 实,滥投补剂,庸工以此为悦,病者实,滥投补剂,庸工以此为悦,病者 昧而不觉,以致邪气稽留,为害不浅昧而不觉,以致邪气稽留,为害不浅 v本文概述了祛邪所以扶正的学术观点,认为所有祛邪之法皆可归入汗吐下三法,集中反映了张氏的医学思想v这对于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但于攻补关系,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片面性 v【朗读】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 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 虚,病之常也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後治其虚 ,亦有不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 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谬工之治病,实 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惟庸工 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 误人而不现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 ,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 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夫 粗工之与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 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原文】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 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 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

v过:外乎v表实:谓表邪盛实v经实:谓经脉邪盛v常:指一般规律原文】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亦有不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 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谬工之治 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 也v或:有时幸中:侥幸治愈有时而不中”承“或治其虚”,“有时而幸中”承“或治 其实”,是为分承v实实虚虚:使实证更实,使虚证更虚使动用法后“实”和后“虚”为前“实”和前“虚”的宾 语,用作名词即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攻法原文】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 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 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 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 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v纯:完全v渠:他指代庸工v终老:年老;到老《论衡·无形》:“终老 至死渠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峡江方言中,渠依然 为第三人称代词渠人(他人;其他人)渠伊(方言他,他们)渠辈(他们)渠侬(方言他,她)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文】夫粗工之与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 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 鲧(gǔn):夏禹王的父亲。

号崇伯传说舜命鲧治水,鲧用水来土湮的筑堤防水之法,历经九年而终无效,后来舜将其杀死于羽山• 湮(yān):堵塞本义:埋没,不被人所知道• 此以喻庸医滥用补法,越补越坏事本段译文】 v人身不过分为表和里,气血不过分为虚和实 表实的人里一定虚,里实的人表一定虚,经 脉实的人络脉一定虚,络脉实的人经脉一定虚 ,疾病的常见现象啊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 先攻其实邪,后补其正虚,也有不再补其正虚 的时候粗浅的医生治疗疾病,或者补其正虚 ,或者攻其实邪,有时侥幸取得疗效,有时无 效荒谬的医生治疗疾病,使实邪更实,正虚 更虚,他们贻误病人的迹象常常很明显,所以 可以知道(他们的错误)而谴责(他们)v只有平庸的医生治疗疾病,一概补其正虚, 不敢攻其实邪,所有的人都说(他们)稳妥 ,贻误病人而见不到他们的过错他们也不 知道自我反省过错,即便老死也不知道悔过 ,并且说:“我用的是补药,有什么过错啊? ”病人也说:“他用补药补我,他有什么过错 啊?”即便病死也不知道庸医的过错粗浅的 医生和荒谬的医生,并非不贻误病人,唯独 平庸的医生贻误病人最重,就像鲧用阻塞的 方法治理洪水,不懂得五行生克的道理v【朗读】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 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者 之死生乎?呜呼!世无真实,谁能别之?今余著此吐汗 下三法之诠,所以该治病之法也,庶几来者有所凭藉耳 。

v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 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揽而留之,可乎?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及其 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 气,元气实,邪自去世间如此妄人,何其多也!v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 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 而邪已交驰横騖而不可制矣惟脉脱、下虚、无邪、无 积之人,始可议补;其馀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 洪水之徒也原文】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 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 利也,岂复计病者之死生乎?呜呼!世无真实 ,谁能别之?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 该治病之法也,庶几来者有所凭藉耳 v诠:解释,说明此用作名词,指文章v该:通“赅”,包括v庶几:希望译文】v补法是病人所乐于接受的,攻法是病人害怕 使用的,医生与其违背病人的心愿而不被任 用,不如顺应病人的心理而获得利益,难道 还考虑病人的生死吗?悲哀啊!世上没有正 确的标准,谁能区别医生治疗的正确与否? 现在我编写这篇论述汗吐下三法的文章,用 来概括治疗疾病的方法,希望后来的医生( 治疗疾病的时候)有所依据罢了。

原文】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 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 ,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 ?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及其闻攻则不 悦,闻补则乐之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 气,元气实,邪自去世间如此妄人,何其 多也!v诸:于介词,到v揽:持《广雅·释诂》:“揽,持也原文】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 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 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騖而不可制矣 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其馀有 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v颇:稍v真气:(肾的元气+自然界清气+饮食水谷之气)是维 持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后世亦泛称其为元 气v交驰横骛(wù):谓邪气盛实扩散驰:本义指车马疾 行,文中指狂奔骛:本义指纵横奔驰,文中指乱跑v脉脱:谓脉息微弱欲绝v始:方才 v【朗读】今余论吐、汗、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 去而元气自复也况予所论之三法,识练日久,至 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天之六气 ,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 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 、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 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

此为发病之三也处之 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 ,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 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 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 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 接下页v《内经》散伦诸病,非一状也;流言治法,非一阶也 《至真要大论》等数篇言运气所生诸病,各断以酸 苦甘辛咸淡以总括之其言补,时见一二;然其补, 非今之所谓补也,文具于《补论》条下,如辛补肝, 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若此之补,乃所 以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至其统论诸药,则曰: 辛甘淡三味为阳,酸苦咸三味为阴辛甘发散,淡渗 泄,酸苦咸涌泄发散者归于汗,涌者归于吐,泄者 归于下渗为解表,归于汗;泄为利小溲,归于下 殊不言补乃知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也 接下页v然则,圣人不言补乎?曰:盖汗下吐,以若 草木治病者也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 也夫谷肉果菜之属,犹君之德教也;汗下 吐之属,犹君之刑罚也故曰:德教,兴平 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若人无病,粱 肉而已;及其有病,当先诛伐有过病之去 也,粱肉补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 岂可以药石为补哉?必欲去大病大瘵,非吐 汗下末由也已。

【原文】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 之六气,雾、露、雨、雹、水、泥;人之六味,酸 、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 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 发病之三也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v水:“冰”的异体字v“处之”二句:《周易·系辞上》:“或出或处v处之者三,处,居止即上文所言天邪、地邪、人邪发 病,分别多在于上、下、中三部v出之者亦三,即下文所言在表之病,汗而出之,在上之 病,涌而出之,在下之病,泄而出之原文】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於经 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 ,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v走注:风痹的别称,又叫行痹北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有《风走注疼痛诸方 》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著痹也 v不仁:谓肢体丧失感觉或感觉迟钝v拘挛:证名表现为四肢牵引拘急,活动不能自如v汗:用汗法下文的“涌”、“泄”用法同此 【原文】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 ;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 之《内经》散伦诸病,非一状也;流言治法 ,非一阶也v风痰:痰证的一种。

素有痰疾,因感受风邪或因风 热怫郁而发v宿食:指饮食停积於胃肠的病症v固冷:即痼冷指真阳不足、阴寒之邪久伏体内所 致的病症v散:分别下文“流”义同v阶:道原文】《至真要大论》等数篇言运气所生诸病,各断以酸苦甘辛咸淡以总括之v《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此多有言及,如:“诸气在 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 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 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 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 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v断,分别原文】其言补,时见一二;然其补,非今之 所谓补也,文具於《补论》条下,如辛补肝, 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若此之补 ,乃所以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v具:陈述v补论:《儒门事亲》卷三有《补论》篇.v辛补肝:按中医五行理论,辛味入肺,肺属金,肝 属木,金能克木因作者认为“有馀者损之”也属 补,故云下文“咸补心”、“甘补肾”等仿此 v《儒门事亲》卷三《补论》篇,其论补曰:“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是则补之义也。

阳有馀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馀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热则芒硝、大黄,损阳而补阴也;寒则乾姜、附子,损阴而补阳也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经》曰:‘因其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