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区别

正**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8KB
约22页
文档ID:51922449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区别_第1页
1/22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 对比 • 一,概念 • ㈠, 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 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 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 • 例如:A,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 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 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 • B, 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 ,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 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 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 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 • C, 杜甫的《绝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 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 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 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 •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 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 ㈡、烘托 • 烘托: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原指 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 显突出,一般采用外晕、围染的烘托办法,即“ 烘云托月” • 诗歌中的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 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有关的 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 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 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 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 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 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 突出的表现手法 • 例如:A, 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 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 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 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 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 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 ,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 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 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 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 • B, 《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 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 味空间 • • C, 李白有《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 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 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 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 暗下来它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蜀僧睿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 不凡 D,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 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 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 • 有“梅妻鹤子”之称的西湖隐士林逋有“梅花”一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 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 金尊真颈联以“霜禽”、“偷眼”、“粉蝶”、“断 魂”烘托梅花景之美,香之幽 • 尽管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 ,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 ,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 ㈢、衬托 • 衬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 物相近、相反的两上方向来表现事物,使之更突 出更形象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

它能使作者要表 达的思想、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使所要描写的 气氛更加强烈衬托分为正衬、反衬 • 1、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 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 叶衬红花” •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 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 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 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 喜之情 • •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 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 更胜一筹的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 之哀,“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极高的天台衬天 姥山之高,“寒蝉姜切”、“杨柳岸,晓风残月” • 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 • 2、反衬: 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哀衬 乐,以丑衬美亚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写哀,以 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 • • 李煜《望江南》一词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 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以昔日游上 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美丽景象反 衬出羁留汴梁的亡国之君内心的无限悲怆:乐只在梦中 • •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 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玉炉香,红烛泪, 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以“玉炉香,红烛 泪,偏照画堂”的美好景物及衬闺阁孤寂秋苦;“寒波淡 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无好问 《颖亭留别》以鸟之悠悠反衬思归春内心之急急 • • 有的诗,能兼用正衬—反衬李白有《清 平调》(其二)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 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首句以花受香露正衬贵妃承幸,二句以楚王 梦遇神女的虚幻反衬玄宗得贵妃真实,三四句 以靠新妆专宠的赵飞燕反衬贵妃的天然国色 一扬一抑,一正一反,极尽衬托之能事 • ㈣、对比 •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 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 • 比如:A,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 ,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 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 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 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 、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 ,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 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 • B,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 夜,短松冈此词将今日千里之外的“孤坟”与 梦中十年前相守的妻子于“小轩窗,正梳妆”两幅 画面对比,突出今日孤独凄凉,往日温馨,从而 表达了对亡妻的深长思念之情 •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 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 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 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 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 二、用法的区分 •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 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 他身世 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 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 见所闻,一 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 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 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 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 行直接 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 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 塑造 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 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如柳 永的《雨霖铃》,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 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 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 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 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 气氛,烘托出 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 突出其中一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 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 ,把深山密 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 的结论。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 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 过陶者和富 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 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 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结: •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 ,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 此言此; 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 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 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 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 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 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 分主次 ; 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 方是工具, 一方是目的, 两者主次分明对 比常用 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 • 三、范畴区分 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 比属于修辞手法 • 练习题 • 一、 • 夜雪 • 白居易 •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①简析本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说作者是 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一场夜雪的景色的 ②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诗的意蕴 • • 【参考答案】 • 第①题的要点是两个,一是要答“表现手法”,二是要答 写景角度最主要的手法应是侧面烘托以“衾枕冷”, 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明”烘托出大雷已铺天盖地,到 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 夜奇寒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这样回答,才能做到“ 虚实并举”,即既要有术语、套话,又要落实到具体诗 句回答本诗“写景的角度”,就要清楚知晓“角度”这一 术语的内涵这是从触觉、视角、听觉几个角度来描写 夜雪的• 第②题要求赏析“意蕴”,“时闻折竹声”一句包含哪些意 蕴呢,若能结合全诗,展开想像,设身处地,发散思维 ,不难看出,“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至少有三层 含义其一,“折竹”,极言雪之大之重,因雪压断了竹 竿:其二,衬出夜之静此为以声衬静;其三,诗人彻 夜未眠,不然,何以“时闻”?为何不眠?不仅因“衾枕 冷”,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独居(谪居江洲)异地的孤苦 难耐的心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