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 间:2013 年 月 日地 点:俱乐部授课教员:郑俊涛参加人数: 人补课人数: 人题 目: 善把批评当动力内 容: 一、端正思想,用正确的心态对待批评二、正确对待,把批评当成前进的动力三、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接受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目 的: 1、端正个别官兵的思想 认识,树立良好心态,正确看待领导的批评和教育2、增强官兵心理承受力,提高应对挫折和批评的能力方 法:集中授课要 求: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2、勤于思考,积极发言授课内容:战友们,有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当你工作出现问题时,批评使你汲取教训忠于职守;当你闯“红灯” 违 犯纪律时,批评将你拽回来以免继续滑向错误的泥潭;当你躺在功劳簿上洋洋自得时,批评是一剂使你清醒的良药;当你遭受挫折萎靡不振时,批评是使你重整旗鼓继续前进的断喝;当你不知不觉误入岐途时,批评是使你辩明方向迷途知返的警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战 友们,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顺境和坎坷都是在所难免的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除了有鲜花和掌声外,还有另外一种点缀,那就是批评小时候可能是父母的一声2呵斥,上学时可能是老师的两行批语,在部队可能是指导员语重心长的交心和班长恨铁不成钢的一句责骂。
面对各种各样的批评,同志们是否能象上面那段话说的那样保持正常的心态,从批评中受益成长呢?今天我就想和战友们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正确对待批评这个问题一、 端正思想,用正确的心态对待批评生活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听到表扬马上兴高采烈,工作劲头大增;一受到批评,就会情绪低落,工作热情大减其实,批评与表扬一样,一个人如果受到批评能够及时改正,那就是进步当然,批评不象表扬,让人有如临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再善意的批评也不能让人心情舒畅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就象果 树 需要经常的“ 打杈摘心 ”,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来一样,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同样不能缺少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和帮助当受到批评时,我们应该克服抵触情绪,用正确的心态去勇敢的面对它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就明确提出过批评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的批评者都是出于公心,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和我们个人成长和进步,都是为了团结,而不是恶意的图报复,泄私愤如果能体会到这一点,当批评来时,就能消除本能的抵触情绪,理智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对照检查自己的错误当然,有时候别人的批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甚至可能是误解。
作为被批评者,解释情况,消除误解是可以清除的,但不能毫无根据地怀疑批评者的动机,更不能动不动就顶牛,那样只能加深误解,扩大矛盾,影响团结既使对那些与事实有出入的批评,首先也应该沉得住气,要学会用健康的心态去认真听取批评,多从善意的方面去考虑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对批评采取有则改之,3无则加勉的正确态度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志对“大意失街亭,挥泪斩马谡”这 一章应该 是记忆犹新吧马谡是蜀国大将,因为熟读兵书,才华横溢,深受诸葛亮的器重,正因为如此,养成了他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性格他死板教条,把部队驻扎在山上,副将王平指出他的错误,希望他拦住交通要道,他不但不听批评,反而讥笑王平鼠目寸光,忌妒自己的才能结果被司马懿困在孤山上,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没能逃脱军法的处罚马谡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地接受别人的建议,才能保证不出失误批评也是一种忠恳的建议,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它,就可能在工作中遭受更大的挫折,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二、 正确对待,把批评当成前进的动力人需要不断地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战士在成长为合格军人的过程中,需要端正思想认识,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需要克服一些不良的习性,培养优良的品格和作风,这既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包括领导和战友们的批评。
正确地对待批评,把批评当成前进的动力,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克服以下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克服满不在乎的思想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 ,批评也是一种劝说但是有的同志却把批评当成“ 耳旁风” ,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不是本着“ 有则改之,无 则加勉” 的态度,而是 “有也不改”,自以为“ 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你又奈我何呢?有的同志对自己的缺点采取不承认的态度,明明是块疮疤,却竭力遮掩,有护短思想,一遇到批评就面红耳赤,忙于解释;甚至从“希望”角度提出的批评也承受不了结果只能是“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因小 错酿成大祸我们在中学里学过《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蔡桓公得了病被扁鹊指出来,他不但讳病忌医,对扁鹊还冷嘲热讽,说他“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结果小恙变成4大疾,无药可救,丢掉了性命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事例,兄弟单位战士小宋,平时训练时喜欢拿枪口对人做射击动作,领导的批评、战友的劝说,他都当耳旁风,结果在一次实弹射击时,当他又习惯性地拿枪对他的战友开玩笑时,枪突然走火,战友被打成重伤,自己最终也受到军纪的严厉处罚蔡桓公和小宋的事例告诉我们,有时候即使是小错误,别人指出来,也要诚恳地接受,不要以为别人是和自己过不去,为一件小事和自己斤斤计较,否则小错酿成大疾,后悔就来不及了。
二是克服背包袱的思想年轻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这本身就是优点,但是有的同志受批评以后,认为干部和战友对自己有看法,整天顾虑重重,感到前途渺茫,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开始走下坡路这样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又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事实上,领导批评哪个人并不是对谁有什么成见,批评往往是对事不对人当领导的不会因为一个人犯了点错误就把他一棍子打死,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受到批评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这一方面,有许多人可以作为我们榜样巴顿是二战时的名将,他用兵大胆,作战勇敢,在非洲的阿拉曼战役中,曾大败沙漠之狐隆美尔,但是他脾气非常暴躁,阿拉曼战役时,他到战地医院看望受伤的士兵,当着医生和伤员的面打了一个怕上前线士兵的耳光,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联合国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来信对他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责成他当着所有医务人员和伤员的面对那位士兵道歉,并且把他调离了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岗位二战时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霸王行动,也没有这位好战将军的份,这种打击对巴顿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然而巴顿将军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一方面他认真反思自己的过错,另一方面他积极请战,在诺曼底登陆双方陷入疆局后,他被委以重任,率领第一集团军,以每天前进近 45英里的速度,横扫欧陆,打过莱茵河,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并且再5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从巴顿将军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终日对过去的错误追悔莫及,意志消沉,就不能把握以后的机遇,创造更大的成绩三是要克服“攀短”的思想有的同志受到批评后,不是去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却总是说:“某某同志还不如我呢 ”“某某做的比我还差呢,为什么总批评我?”总是攀别人的短,遮自己的丑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有两个士兵在战争中败下阵来,一个退了五十步,一个退了一百步退五十步却讥笑退一百步的,说他作战不够勇敢,打了败仗不中用其实两个人同时退却,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持“攀短” 态 度显 然无益于改正 错误话又说回来,即使别人的错误比你犯的错误更严重,也不能证明你的错误是好的、有益的古人说“莫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有缺点和不足,别人指出来就要改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来都行,只要他说的对,我们就改正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年轻时代起就一直保持着“勇于接受批评,敢于承认错误” 的良好作风在延安时期,有几天毛泽东同志因心情不好,同周围工作人员讲话时,总是带有情绪,搞的大家都高兴不起来一天晚上,房东老大爷给主席指出了问题,毛主席听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二天早上便向大家道了歉。
三、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接受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闻过则喜,从谏 如流” 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说起“闻过则喜,从谏如流”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回到后宫,突然拔剑砍掉一桌脚,口中恨恨地说道:“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胆敢在众人面前指责我”原来是大臣魏征大胆进谏,指出了他的问题,皇妃知道原因后对太宗说:“陛下,自古名臣才有谏臣,他向你进谏,6是为你好,是为江山社稷好啊,你怎么能把这样的人杀掉呢?”唐太宗听后,如梦方醒,遂转怒为喜,后来,他重用魏征,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凌烟阁上五十四幅画像,魏征被排在首位唐太宗感慨地说:“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正是因为有较强的接受批评的心理承爱能力,有了闻过则喜的心胸,在他的治理下,国家才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能做到闻过则喜的人实在不多当批评来时,他们往往“额上冒冷汗,脸上火辣辣,屁股坐不住 ”有的同志平时“赞 歌” 听的太多,批 评严重“短缺”,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对表扬的依赖性和对批评的恐惧心理从主观上分析,一些同志受不得批评,主要是心胸狭窄,思想片面,或是头脑中残存着唯我独尊的封建思想,自以为是,根本不承认自己的毛病,或是虚荣心太强,担心批评损害个人形象,磨灭自己的功绩。
有一位姓周的连长,有一段时间非常恼火,因为他听战士们背地里把他叫做“周扒皮 ”,原来为了增强战 士的体能,他每天让战士提前一个小时起床跑五公里,超出了战士的承受能力,受到战士的埋怨周连长就没能正确对待批评,他不是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认为战士存心跟自己过不去,他把全连战士集合起来训斥了一番,发泻了自己的怨气,结果战士们更加反感,第二天就有两个战士称病不起床如果周连长能够放宽心胸,多从战士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不能接受批评的同志,说到底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一个满脑子个人主义的人,必然畏惧并且拒绝批评,绝不能以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对待批评 “心底无私天地 宽” 有了 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思想境界,有了对同志诚挚无猜的坦荡胸怀,就会视善意批评为良方,把逆耳7忠言当补剂增强对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离不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越是投身于批评的实践就越能感到批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越是能增强对批评的承受能力,甚至越是觉得批评如同阳光,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缺少,从而营造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的良好氛围,形成扶正祛邪的原则空气陈毅元帅说的好:“一喜有错误,痛改是光明,一喜得帮助,周围是友情,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同志们,与那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看到你在错误悬崖边上徘徊而不去拉你一把的人相比,善意的批评者是难能可贵的放开你的心胸去接受别人的批评,当同志出现失误时,也不要啬吝你的批评,向战友伸出援助之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