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明义幸福观的哲学意蕴摘要:没有人不追寻幸福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不同的人给予幸福不同的注解,因而有了不同的幸福观郭明义是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他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的统一,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追求真理与获得价值的良性统一关键词:郭明义;幸福观;哲学之维一、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质应然没有人不追求幸福人总是追求幸福的,如果这一判断是有不证自明的公理性,那必定意味着,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宿命,人的天性[1]可以判断,追求幸福是芸芸众生的理想和目标古今中外,学者专家对幸福的研究有很多成果“在西方的伦理学史上,第一个对‘幸福’范畴作了理论探讨,开创了‘幸福伦理学’先河的,就是古希腊雅典的梭伦”[2](p.24)梭伦认为:“许多最有钱的人并不幸福,而许多只有中等财产的人却是幸福的 [3](p.42)对幸福的探讨莫衷一是,以至于康德先生颤巍巍地说:“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定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4](p.366)我国学者对幸福作了大量探讨,其中孙英指出:幸福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5](p.3),这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幸福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指主体通过创造性劳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和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幸福的基本条件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它的最高表现是人们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6](p.370-371)同时,马克思强调了幸福的社会性特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p.56)从人所属的类的本性强调人的活动的社会性,个体的幸福应该是既利己又利他的,应该能够在自我的幸福中,让其他个体也能得到幸福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为什么追求幸福以及怎样获得幸福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如幸福一样,古今中外,有多少种幸福就有多少种幸福观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部分,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等问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
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同样的刺激,对于不同的人,或是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否产生幸福感,或是产生幸福感差异化的量与质,必然要经过内在心理结构的转换,做出这种转换的条件就是幸福观的存在[8]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论是西方幸福论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人类科学正确的幸福观当前我国转型期出现了一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以至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幸福观有的人盲目追逐金钱,认为只有有钱才能幸福,金钱越多幸福感就越高;有的人盲目追求权力,认为官越大,幸福感越高;有的人盲目追求享受,在过度消费中提升着所谓的幸福感;有的人在虚幻的宗教世界中找寻着来世的幸福……不一而足,时代需要核心价值体系,伦理需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指导三、郭明义的幸福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1.郭明义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郭明义的幸福观是利他的在鞍钢工作的28年里,他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默默无私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郭明义的无偿献血行为使多少家庭重归复原!郭明义的无偿捐钱使多少人感受到温暖!诚如马克思所言,“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9] (p.7)。
郭明义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郭明义在助人中不但是对自己人格的提升,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完满,更加愉悦,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人,对别的个体的精神洗礼,是在为同时代人的完美而工作,这样的幸福观,何等高贵!2.郭明义的幸福观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在社会的发展中要遵循事物的规律,需要去寻求事物本身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真理,才能实现个体的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的统一,即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郭明义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在思想上坚定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在思想上积极入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无论他从事什么角色,都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有人说他“越干越基层、越干越辛苦”,但他无论做什么,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10]郭明义在爱岗敬业中追寻真理的脚步为了理想信念努力奋斗,在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中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无论做什么,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15年来,天天如此有人作了统计:在段高落差200多米的作业平台之间,他每天步行至少在10公里以上,15年里走了6万公里;每天提前两个小时到岗,双休日、节假日从不休息,15年来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
[10]郭明义是一个学习上自强不息的人自1982年参加工作后,他就坚持上夜校,白天在采场挥汗如雨,晚上回家挑灯苦读,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他相继取得大专、本科文凭,并以高分通过了全国统一录用干部考试;1992年在英语强化班学习时,克服重重困难苦练英语,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具备与外方人员熟练交流的程度[10]诚如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9](p.7) 郭明义在助人为乐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没有宽大的房子,没有较高的工资,没有华丽的服饰,郭明义的幸福却简单又快乐,乐于助人成为其幸福的要素所在郭明义的心里始终装着生活不如他的人,他的理想是使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更好,生活得幸福!他在奉献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南,在一本一本的献血证中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在一个一个的贫困学子中感受到了幸福的本质郭明义说:“有人问我,你这么做苦不苦?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苦。
一个人,被党组织所信任,被群众所信赖,被社会所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最大的快乐!”[10]他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人,然而在他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助人,乐于奉献,日复一日、坚持不懈,他的幸福观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感染着更多的人!郭明义在助人中实现了自身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正如他自己所说:“只要是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我就要天天做每做一件好事,都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我越做越高兴,越干越有劲!”[10]在每一件好事中,郭明义都能够感受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这是他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快乐感受,是一种成功后的价值体验,这样的快乐感受越多,他的幸福感就越高,他的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就越能得到满足,他在助人—幸福—愉悦感受—自我实现—社会价值—真理的链条中为社会诠释幸福,为社会创造幸福!参考文献[1]罗敏.幸福三论[j].哲学研究,2001,(2).[2]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3]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m].北京:中华书局,2011.[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闻宝满.郭明义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先锋[j].中国职工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