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措施》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合用于xx行政事业单位(如下简称各单位) 第三条 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合理配备并节省、有效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四条 各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 第五条 xx财政所负责对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指引和监督,对纳入政府采购范畴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购买各单位要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的产权界定、配备、清查、变动处置,以及资产使用、维护过程中的监督任务 第六条 各单位应拟定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平常管理工作,涉及资产的配备、登记、记录、维护、保管等,并对所管资产的安全完整负有责任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相对稳定,工作调动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 第二章 固定资产的范畴、分类与计价 第七条 符合下列原则的列为固定资产 (一)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一般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本来的物质形态的资产。
(二)单位价值虽局限性规定原则,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如学校的课桌椅、图书等,均要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三)各单位认定的需要按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其他物资或耐用品 第八条 固定资产的分类,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 土地、房屋和建筑物 1.土地:指单位具有使用权的土地(含陆地和水面) 2.建筑物和附属物:指单位控制、所有和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其中房屋涉及办公用房、教育用房、仓库、宿舍、食堂用房、锅炉房等;建筑物涉及道路、围墙、操场、长廊、亭子、假山、桥、雕塑、绿化景观等;附属设施涉及房屋、建筑物内的电梯、通讯线路、输电线路、水气管道等 第二类 一般设备 1.设备:涉及计算机、复印机、碎纸机、打印机、速印机、扫描仪、空调机、录像设备、电电扇、洗衣机、电视机等 2.设备:涉及总机、机、机等 3.设备:涉及保险柜、樘柜、沙发、茶几、床、办公桌、椅等 4.工具:涉及汽车、摩托车、非机动车辆及船只等 第三类 专用设备:指多种具有专门性能和专门用途的设备,涉及教育用实验仪器、量具衡器、机械设备、医疗器械、网络设备、监控设备、投影设备、广播音响和视频设备、文体事业单位的文体设备等。
第四类 图书:指图书馆(室)、阅览室的图书、数据等 第五类 文物和陈列品:涉及展览室、陈列室等收存的文物、字画和陈列品等 第六类 其他固定资产:指未能涉及在上述各项内有固定资产 第九条 固定资产的计价 (一)新建成(涉及自建)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按竣工决算审计金额计价;土地按征用时支付的费用计价;若基建项目经验收合格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决算审计的,按项目的批准金额入帐待审计后,按审计拟定的金额进行调节 (二)购入、有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分别按购进价、调拨价计价入帐 (三)自制的固定资产按实际开支的工料费计价入帐 (四)盘盈、接受捐赠、免费调入的固定资产有价格的按原价入帐,不能查明原价的,可以按同类产品的市场价入帐,没有同类产品的可估价入帐 (五)房屋和建筑物因扩建、改建、装修等增长的价值,按竣工审计决算的实际成本计价;局部拆除房屋、建筑物的部分,按拆除部分占原值比例计算减少固定资产价值 (六)固定资产因进行技术改造或改善其质量的,按其实际支出费用增长其价值;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成套设备损坏但仍可以使用的按其损坏限度减少其价值 (七)报废、变卖、调出、遗失、损坏的固定资产,需核算并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按帐面原值注销。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值入帐 第三章 固定资产的管理 第十一条 固定资产帐册设立 (一)固定资产总帐的设立,由镇财务结算中心和未纳入结算中心管理的单位财务部门设立单位固定资产总帐,按照六大类设立明细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各大类的金额 (二)固定资产明细帐的设立,由单位负责资产管理的部门或人员根据固定资产分类,按固定资产的品名设立明细帐,进行数量、金额核算,以反映固定资产的增长和减少状况明细帐应设立资产的购进日期、规格型号、单位、单价、数量、寄存地点、来源等栏目 (三)固定资产使用登记表的设立,单位对在用的固定资产,以使用部门或在放点为单位,填制固定资产使用登记表,该表一式二份,一份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存查,一份由使用部门保存,若发生变动,重新填制固定资产使用登记表 (四)固定资产总帐、明细帐应使用电算化软件设立核算,对于无电算化软件的单位,明细帐应统一购买固定资产明细帐页进行设立核算 第十二条 固定资产增长管理 固定资产增长,分为购建(涉及新建、自建、扩改、改建等)、购入、自制、调入、盘盈、捐赠和其他形式等 (一)购建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要按照基本建设有关规定建立基建帐户进行独立核算,待基建项目竣工验收和审计决算后,转入单位固定资产帐核算。
(二)购入的固定资产,要按照xx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购入后填制《xx固定资产增减申报单》验收入帐单位要编制年度固定资产采购筹划,列入当年单位预算 (三)自制、调入、盘盈或其他方式增长的固定资产,由单位填制《xx固定资产增减申报单》验收入帐 十三条 固定资产的处置管理 固定资产的处置,是指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产权转让及注销产权的一种行为涉及免费调出、发售、盘亏、报废、报损等 (一)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 1.各单位占有、使用的单位原值在2万元以上(涉及2万元),属大型 、精密、贵重资产的处置,应当具体阐明有关因素,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批准 2.各单位占有、使用的单位原值在2万元如下,但成批处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资产处置,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批准 3.固定资产免费调入外单位的,批量价值在1万元以上的,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批准 4.向个人发售和转让固定资产(涉及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单位原值在3000元以上及批量价值在1万元以上的,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批准 5.不在1、2、3、4项范畴内的资产处置,只需填制《xx固定资产增减申报单》,经单位领导审批后方可核销。
(二)固定资产处置申报程序 1.各单位解决上述规定原则的固定资产,一方面应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申报,填报《xx固定资产处置申报核准表》,经审批后方可解决 2.各单位解决固定资产时,应根据不同状况提交有关文献、证件及资料: (1)资产价值的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帐凭单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等); (2)资产报废的技术鉴定(未达到正常使用年限); (3)报损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损失价值清册,以及鉴定数据和对非正常损失责任者的解决文献 (三)固定资产处置的帐务解决 1. 各单位免费调出、发售、报废、报损的资产,申报单位可凭《xx固定资产处置申报核准表》或《xx固定资产增减申报单》的核算联,调节有关资产帐目 2. 固定资产的处置收入,涉及发售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卖收入,均属国家所有,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四条 固定资产清查核对管理 (一)固定资产的清查登记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公共资源、国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核算、登记造册;对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等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解决,建立基本状况数据库 (二)各单位每年度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在清查中要把实物盘点同核查帐务结合起来,以物对帐、以帐查物、见物盘点、不重不漏,查清固定资产来源、去向和管理状况,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帐表相符。
(三)清查登记规定 1.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根据国家核发的房屋产权证进行清查登记未办理房屋产权证的单位按照国家划拨使用的有关档案先行清理登记待清查登记工作结束后,按国家房产管理的有关政策办理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购定的房屋建筑物,应按实际购买价格进行清查登记自行建造的房屋建筑物,工程未审计前按工程造价清查登记,工程审计后按审计确认价进行调节 2.对固定资产要查清帐面价值清理出待报废和提前报废固定资产的数额及固定资产损失、核销数额等 3.对清查出的各项固定资产盘盈重新估价入帐,对清查出的盘亏固定资产,要认真查明因素,分清责任,提出解决意见 4.通过清查后的各项固定资产,要区别固定资产用途和使用状况进行重新登记调节,建立健全实物帐 5.各单位针对在清查登记中发现的问题,要调节和完善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避免前清后乱,明确责任,形成单位内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十五条 固定资产的平常管理制度 各单位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涉及固定资产请购制度、验收制度、保管制度、补偿制度、报损报废制度、维修制度、资产租赁制度、清查核对制度等。
第四章 责任 第十六条 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均有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义务和责任,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十七条 若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浮现未按规定履行职责,擅自处置固定资产,以多种名录和手段侵占固定资产或运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导致固定资产损失或流失的,要按有关规定予以处分和惩罚,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法津责任 第十八条 镇财政所要加强对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检查和监督,并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制度,实行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绩效挂钩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各单位可根据本制度,结合单位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管理制度以加强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 第二十条 本制度由xx财政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制度自7月1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