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病,主讲 何晓晖,一字经:,衡“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脾胃为中土,土为万物生化之母 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病多迁延日久,病情多复杂,常是寒热虚实错杂二根本:,脾为后天之本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为脏腑之本 后天滋先天 脾为之卫脾者主为卫《灵枢·师传》人以胃气为本 胃者,平人之常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脉以胃气为本 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万病回春》三病因:,一、内伤脾胃病 饮食所伤——饥饱失常、饮酒过度、寒热不节 情志不遂——过悲过怒,精神紧张,久郁不解 二、外感脾胃病 外感六淫——寒邪、湿邪、暑邪 感染邪毒——HP感染(湿热之邪) 三、胎传脾胃病 脾胃病体质:“胃薄”、“胃不坚” 遗传因素:溃疡病、肿瘤等四辨要,一、辨病明确疾病诊断 明了疾病预后 优选治疗方案 二、辨证辨明病因 辨准病位 辨清病性 把握病势辨病位、虚实、气血、寒热、痰湿、食积等 三、辨体(胃质)辨阴阳虚实 辨心理气质 辨老少妇孕8种胃质类型:胃正常质、胃气虚质、胃阳虚质、胃阴虚质、胃气郁质、胃蕴热质、胃湿热质、胃瘀血质 四、辨天天人相应 因时制宜,四治要:,一、以平为期 调畅气机、调整升降、协调五脏、调理气血、寒热、平衡阴阳。
二、以通为和 通是胃的功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 上下畅通,则气机条畅,血行流利三、以降为顺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胃宜降则和(叶天士)——气宜降,浊宜降,食宜降 四、以润为喜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胃阴的濡润以保证其受纳和腐熟功能 临床要注意保护胃阴,不可妄用化燥伤阴之品 胃恶燥亦恶湿,湿邪常困胃阻脾五关系,一、与肝系的关系:肝木克土:生理——肝气条畅是脾胃升降如常的保障病理——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胆胃相邻——胆胃不和(胆气上逆犯胃) 二、与心系的关系:胃络通心——心胃同治心因性胃病(神经官能症、应急性溃疡)胃与小肠相连——胃肠病多并发 三、与肺系的关系:土金母子——肺主气机升降,以助胃气通降胃与大肠上下相应——胃气不降则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则胃失和降 四、与肾系的关系:肾为脾胃阴阳之本——久病必及于肾,治久病必求于肾 肾为胃关——肾主二便,食(饮)入于胃,糟粕从二便排泄 五、与脾系的关系: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纳运相助,升降相宜,湿燥相济六病素,一、寒 外寒——恣食生冷,阻遏中阳;外感寒邪,寒气客胃 内寒——脾胃阳虚,寒从中生;肾阳不足,中阳失温 假寒——气滞热郁,阳气阴遏,胃失温养。
二、热 实火——胃火内炽;心胃火旺;肝火犯胃 虚火——胃阴不足,虚火内生 阴火——中阳虚衰,虚阳浮越 三、气 气滞——胃肠气滞;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胃痛、胃胀 气逆——胃气上逆;胆气上逆——嗳气,呃逆,呕吐,口苦 气陷——中气下陷——胃缓、胃下 气虚——脾气虚弱;胃气不足六病素,四、血 血瘀——胃络瘀阻(胃肿瘤、胃息肉、肠上皮化生) 出血——点状出血,大出血 五、湿 寒湿——外感寒湿,脾虚生湿 湿热——脾胃湿热,胃肠湿热 痰湿——饮留胃肠(痰饮证) 六、食 食积——脾虚食滞,食滞胃肠十大症,一、口味异常 口甜——湿困脾胃,脾胃湿热——运脾燥湿(平胃散、连朴饮) 口酸——肝热乘脾——清泄肝热(左金丸) 口咸——多为肾虚至肾液上乘,虚火用滋肾丸(黄柏、知 母、肉桂),虚寒用附桂八味丸 口苦——胆气上逆,肝火上炎,胃火内炽——以苦制苦(热清苦味自除) 口辣(麻)——多为肺热,治以泻白散 口淡——外感风寒,胃有湿浊,脾胃虚弱 口腻——湿浊阻胃——祛湿化浊(平胃散) 口臭——胃火炽盛(泻心汤),消化不良(保和丸),十大症,二、吐酸 吐酸为泛吐酸水,吞酸为胃中有酸感或泛酸不吐 胃热——吐酸伴有热象——左金丸 胃寒——吐酸伴有寒象——香砂六君子丸加海螵蛸、瓦楞子、牡蛎、白螺丝、白及、五倍子等。
十大症,三、嗳气 肝胃不和——疏肝和胃降逆——柴胡疏肝汤 中焦气滞——理气和胃降逆——半夏厚朴汤 旋复代赭汤 胃肠食积——消食导滞——保和丸,十大症,四、呕吐 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肝气犯胃——舒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泻心汤、左金丸 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大症,五、胃痛 寒邪客胃——散寒止痛——良附汤、香苏散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承气汤 肝气犯胃——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汤 肝胃郁热——泄热和胃——左金丸、柴胡疏肝汤 瘀血阻滞——活血化瘀——失笑散、丹参饮 胃阴亏虚——养阴益胃——一贯煎、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黄芪健中丸、香砂六君子汤常用止痛药——玄胡索、木香、九香虫、田七,十大症,,六、烧心胃腑蕴热——清热和胃——左金丸、泻心汤胃阴不足——养阴和胃——沙参麦冬汤阴火内扰——温中降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十大症,七、嘈杂 胃热——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 胃虚——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 血虚——补脾养血——归脾汤,十大症,,八、脘胀痞满与胃胀的比较:痞满——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
胃胀——内觉胀闷,而外亦有形 常见脘胀的治疗: 脾虚气滞——运脾除胀——枳术丸、六君子汤气机阻滞——理气除胀——四逆散湿困脾胃——祛湿除胀——平胃散、胃苓散食滞脘胀——消食化滞——保和丸中气下陷——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十大症,九、便秘热结便秘——苦寒泻下——承气汤、麻子仁煎气滞便秘——顺气行滞——六磨汤、枳术丸阴虚便秘——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便秘——养血润燥——润肠丸,十大症,十、泄泻寒湿侵袭——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湿热内阻——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四神丸,十大证,一、胃寒证 辨证要点——发病急骤,以胃脘冷痛剧烈和实寒证共存为特征 治则——温中散寒 主方——良附汤(寒湿者用藿香正气丸) 二、胃热证 辨证要点——以胃脘灼痛及实火内炽见症为主要特点 治则——清胃泻火 主方——清胃散合玉女煎,十大证,三、食滞胃腑证 辨证要点——有伤食史,脘腹胀满疼痛和呕嗳酸腐食臭为辨证依据 治则——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木香导滞丸,十大证,四、湿困脾胃证 辨证要点——以寒湿或湿热内蕴和脾胃纳运功能障碍的表现共见为辨 证依据 治则——化湿和中 主方——平胃散、胃苓散(寒湿困脾)连朴饮(湿热困中) 五、饮留胃肠证 辨证要点——以胃肠有水声、脘腹胀满、呕吐清涎为辨证要点。
治则——温中化饮 主方——苓桂术甘汤,十大症,六、肝胃不和证 辨证要点——既有肝气郁结,又有胃气不和,以胁肋及胃脘胀满窜痛、呃逆 嗳气为辨证要点 治则——疏肝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汤,十大证,七、胃气上逆证 辨证要点——以胃气逆上而出现呕吐、嗳气、呃逆等症为辨证要点 治则——降逆和胃 主方——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橘皮竹茹汤(阴虚胃热)半夏厚朴汤(肝气犯胃)小半夏汤(胃寒呕吐),十大证,八、胃气虚证 辨证要点——以胃失和降与气虚症状共存为审证要点 治则——益气和胃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中气下陷 ),十大证,九、胃阴虚证 辨证要点——以胃失和降、津液亏损与虚热内扰症状并见审证要点 治则——养阴益胃 主方——益胃汤(胃阴亏虚)一贯煎(阴虚胃痛)沙参麦冬汤(阴虚呕吐)参苓白术散(气阴两虚),十大证,十、胃阳虚证 辨证要点——以胃失和降症状与阳虚内寒症状并见为诊断依据, 治则——温胃补中 主方——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脾胃虚寒证),十要方,一、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人参、干姜、黄连、黄芩、大枣、甘草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虚实夹杂之胃痞、胃痛、胃灼热、嘈杂等生姜泻心汤——上方加生姜,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之痞证。
甘草泻心汤——上方重用炙甘草,以调中补虚,治胃气虚弱、寒热互结之痞证黄连汤——上方重用黄连,去黄芩,加桂枝治上热下寒,上热则呕吐,下寒则腹痛之证和胃调中汤——姜半夏、干姜、黄、黄芩、党参、吴茱萸、白芍、白术、茯苓、枳壳、丹参、蒲公英、海螵蛸、莱菔子,十要方,二、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木香、砂仁、半夏、陈皮、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主治——脾胃虚弱之胃痛、胃胀、食少、呕吐等四君子汤——为治气虚基本方,加黄芪、山药治脾胃气虚诸证六君子汤——四君子加半夏、陈皮,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十要方,三、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肉、砂仁、桔梗、 大枣、甘草 功用——补气益阴,健脾助运 主治——脾胃气阴两虚之胃痞、胃痛、嘈杂、食少、消瘦及脾虚之泄泻、 水肿等十要方,四、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紫苏、白芷、半夏、茯苓、陈皮、白术、大腹皮、厚朴、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寒湿、暑湿之邪所致的胃痛、呕吐、纳呆、腹泻及胃肠型感冒发热等,十要方,五、柴胡疏肝汤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胃痛、胃胀、嗳气、呕吐、呃逆、泄泻等及 胆气上逆之证四逆散——为疏肝理气的基本方逍遥散——四逆散去枳实,加当归、白术、茯苓、薄荷。
治肝郁脾虚证丹栀逍遥散——逍遥散加丹皮、山栀治疗肝郁气滞化热之证,十要方,六、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脾胃虚寒证所表现的胃痛、嘈杂、吐酸、吐清涎等,十要方,七、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柴胡、升麻、陈皮、炙甘草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气下陷证八、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气痰互结(梅核气),十要方,九、平胃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胃苓散——本方加五苓散祛湿和胃的的作用更强连朴饮——黄连、厚朴、半夏、山栀、芦根、石菖蒲、豆豉——用 于脾胃湿热证,十要方,十、六合汤 左金丸——黄连、吴茱——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良附汤——高良姜、香附——散寒止痛 乌贝散——海螵蛸、浙贝母——止酸止痛 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金铃子散——金铃子、玄胡索——行气活血止痛 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化瘀止痛,,其它常用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小承气汤、小陷胸汤、乌梅丸、归脾汤、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温胆汤、旋覆代赭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益胃汤、泻黄汤、血府逐瘀汤、枳术汤、双枳术汤、枳术导滞丸、香连丸、保和丸、葛根芩连汤、黄土汤、麻子仁丸、痛泻要方、四磨汤、芍药汤、,,讲授中有许多错误之处 敬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