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概述辽金画家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50KB
约5页
文档ID:40827499
概述辽金画家_第1页
1/5

概述辽金画家概述辽金画家-----以胡環、李赞华、宫素然等为代 表摘要:与南宋画院虚旷空灵的创新之风相比,北方辽朝、金朝的绘画则显得马 背民族之称的契丹、女真,在绘画上亦常有游牧的情趣,多写本民族之生活题 材,如放牧、骑射、游猎等,粗犷奔放;花卉鸟禽带有浓郁的装饰味,构图讲 究对称,技法工细 如辽代画家耶律倍(李赞华)的《射骑图》 、胡環的《卓 歇图》 、宫素然的《明妃出塞图 》 ,描绘契丹人物真实而生动,多大漠不毛之景 趣辽代绘画辽代绘画 916 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947 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至 1125 年金灭辽止,辽王朝统治北中国 209 年在辽的统治区内,各民族人民创 造了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并带有不同民族和地区特点的文化艺术,在契丹族内也 涌现出一批富有成就的画家契丹贵族中受汉文化影响,精通诗文书画的,也 不乏其人主要代表画家胡環胡環 辽代画家,子胡虔,生卒不详契丹乌索固部落人随李克用(856-908) 入中原,定居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主要描写契丹部族的游牧生活,对于马的 骨骼体状、塞外的荒漠之景、牧羊犬的矫健勇武,都表现得无与伦比.画风可归 之为草原风俗画派。

用笔清劲,构图巧密,人物气质犷悍,形象各异尤工画 马,骨骼体状生动有神宋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中评其作者“善画番马, 骨格体状富于精神,其于穹庐部族帐幕旗旆、弧矢鞍鞯,或随水草放牧、或在 驰逐弋猎,而又胡天惨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异趣,信当时之神巧, 绝代之精技欤,故人至今称之梅尧臣尝题其《胡人下马图》云“毡庐鼎列 帐幕围,鼓角未吹惊塞鸿曲尽塞外寒漠之景《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 其作品有《卓歇图》《牧马图》《番骑图》等 65 件善于表现逐水草游牧、驰逐射猎,以及边塞荒漠平远和冰天雪地的大自然 风光,尤长于表现牧民族的帐篷、毡幕旗帜、弓箭等等善画蕃马,骨格体 状,富於精神其於穹庐部族,帐幕旗旆,弧矢鞍鞯,或随水草放牧,或在驰 逐弋猎,而又胡天惨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景趣,信当时之神巧, 绝代之精技欤故人至于今称之予观环之画,凡握笔落墨,细入毫芒,而器 度精神,富有筋骨,然纤微精致,未有如环之比者也所画的《蕃骑图》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然成就不及其父《蕃骑图》是描 绘出行的题材,画中契丹男子骑马,二妇人步行,用布遮住鼻孔以下,头戴高 帽所绘人物均作畏寒瑟缩之状,神情生动马及骆驼则画得神采奕奕,行动 自如,显示出较强的御寒能力。

明代都穆到过边地,见《番骑图》后感叹说: “黄沙野蒿,鞭马疾驰,非余之目击,则也莫能知其妙也《卓歇图》(见彩图《卓歇图》) 绢本,设色,纵 33 厘米,横 256 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卓歇”意为牧人搭起帐篷歇息长卷生动地描述了描 绘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骑士出猎后歇息的情景,画面上有骑士多人或倚马而立, 或席地而坐,马鞍上驮着鹅雁等猎物人物面相服饰具有契丹族特征,充分体 现了边地少数族的生活习性画卷最后一段描述宴饮的场面:图上可汗与其妻 氏盘坐地毯上宴饮,可汗正在捧杯喝酒,旁立四个带着弓弦和豹皮箭囊的侍从 席前有举盘跪进者,有持壶酌酒者,还有一男子作舞蹈状宋人王安石曾有诗 云:“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描绘的或许就是这种情状画面 背景荒凉寂静,画面笔法古健雄劲,线条繁密,体现了当时北方画派的特色和 契丹画师的独特画风这幅作品为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实录,具有极 大的史料价值李赞华李赞华 (899-936)〔五代·后唐〕本名耶律倍,小字图欲,契丹人,辽太祖耶 律阿保机长子辽世宗耶律阮之父《图画见闻志》谓名突欲,号人皇王通 阴阳,知音律,工辽、汉文章,擅画契丹人物,世称“东丹王”。

他画的多是家乡的人物与景致,“多写贵人、酋长”,“至于抽戈挟弹、 牵黄擎苍,服皆用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国元冠”在中原人士看 来,李赞华笔下的契丹风物,有十足的番族风味,中原人很难画出风格如此强 烈的少数民族画来当时就有人说,只有出身番族(少数民族)的人,才能画 出典型的番族风味来这话不无道理李赞华的画能够被后世长期保藏,很大 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民族风味”独特而强烈到了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对李赞 华的画作十分欣赏,曾为其所作的《射骑图》(见彩图《射骑图》)题诗说: “意气曾看小字诗,画图今又识雄姿血毛不见南山虎,想得弦声裂石时 这样评价李赞华画作的特色,应该是比较中肯的《射骑图》册页,绢本,设色,纵 27.1 厘米,横 49.5 厘米,马身雄健丰 腴,缰鞍并齐,用笔圆润细劲,设色古雅,对幅有柯九思、杨维桢题诗,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武夫腰弓持箭,立于马前,正在校正箭杆,似在做出猎 前的准备人马刻画最见功夫,活灵活现,血肉俱足笔法细腻,设色清雅, 实为佳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耶律倍的传世名作,是他在后唐时所画,故题跋为 李赞华此图画的是一幅契丹贵族射猎者的肖像,以画中之马的体型来看即今 日之蒙古马,身躯低矮,长胴短脚,却很硕健。

在艺术技巧方面,该图显示出 典型的中原画风,为以后的宋代诸画家所继承该图线条流畅劲挺,造型准确 洗练,设色淡雅明快,风格细腻典雅,承继了隋唐五代以来的人物画传统并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契丹墓室壁画粗犷的风格迥然不同,表明耶律倍颇受他 所向往的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人马刻画最见功夫,活灵活现,血肉俱足《出行图》(见彩图东丹王出行图)绢本、设色,纵 27.8 厘米,横 125.1 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此图又名《东丹王出行图》这是一幅表现 人物鞍马内容的画,画中绘有六人骑在骏马上,他们各具姿态,衣冠、服饰、 佩带皆因身份的不同而各异马则矫健、丰肥,左右顾盼,慢跑前行东丹王 在马背上手握缰绳,面带忧郁,若有所思,情绪正和他弃辽投后唐的处境吻合 人物及马的线条描绘细腻精良,赋色华丽,尽显宫廷绘画之特色,构图布势前 后照应,疏密相宜整个画面人物和马的动态形成一种行进的韵律卷末有无名氏题“世传东丹王是也”,书风近宋高宗赵构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 期居住在中原,其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刘道醇《圣 朝名画评》均有著录与评价从文献著录来看,此卷是接近李赞华画风的一件 精品据《宣和画谱》记载,北宋末年李赞华画作被收藏于皇宫秘府的尚有 15 幅, 内容多为番族、骑射之类,比如《双骑图》、《射骑图》、《雪骑图》、《番 骑图》、、《女真猎骑图》等等。

辽代传世的卷轴画不多,有些作品的可靠性还待进一步论定传为五代人 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就其题材及画风来看,实为辽画中之精品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中发现的《采药图》造型质朴,笔墨虽简略,但颇为纯 熟,人物造型犹存唐风,带有民间壁画风趣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两幅 绢画《深山会棋图》、与《竹雀双兔图》,是新发现的辽画重要作品前者画 人物,其屋宇、服饰均为汉制,树石山峦画法属北方系统,研究者认为系辽代汉 族画家描写汉族士大夫隐逸生活的创作后者以对称的布置和富有装饰性的手 法描绘动植物,风格独特,带有契丹族画师的若干特征辽代寺庙壁画尚有少量 遗存,1949 年后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一些辽墓壁画,为了解辽代绘画提供了宝 贵资料辽代绘画继承唐及五代传统,却又独具特色,多描写北方少数民族生活情 状,以人物、鞍马居多画花卉鸟兽带有浓郁的装饰味,技法有独到之处,唯 山水画处于发展阶段,尚未臻成熟,远不及北宋绘画之隆盛金代绘画金代绘画金代画家张瑀张瑀《文姬归汉图》,虽绘历史故事,却以女真民族为模特儿,人 肥马壮,胡服皮衣,风尘仆仆,朔放气象充斥画面 (公元 13 世纪)金代画家 生卒年不详,画史无传。

传世作品有 《文姬归汉图 》卷,绢本,设色,纵 29 厘米,横 129 厘米,描绘东汉末年蔡邕之女文姬从匈奴归汉行旅在漠北 大风沙中之情状全卷共画 12 人,前有胡服官员执旗骑马引道,中间是头 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着骏马的蔡文姬,马前有两人挽缰,后面还有官 员护送,并有猎犬、小驹、鹰相随画面上沙尘迷漫,人骑错落有致,互相 呼应,神情逼真,塞北风光尽现纸上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 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书画,山水师任询(字君谟),其书法和枯木竹 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与党怀英、赵沨、赵 秉文俱以书法成名家,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 甚大传世作品 《幽竹枯槎图》卷,绢本,墨笔,卷末王庭筠以大行书题识 曰:“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 料理耳 ”该画笔墨富有变化,柏树用笔潇洒爽朗,水墨淋漓,霜韵铁骨; 画竹笔力挺劲,叶如刀裁,纵恣奔放,现藏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武元直(公元 12 世纪) 〔金〕号广莫道人,字善夫,《图绘宝鉴》作字 善天,北平(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金章宗完颜璟明昌(1190— 1196)时中进士,善画山水,曾画过 《雪霁早行图 》 《巢云霁雪图 》 《风雨 归舟图》 《渔樵闲话图》 《桃园图》 《桃溪图》 《秋江罢钓图 》等,惜皆散佚传世作品有《赤壁图》(见彩图赤壁图) 卷,纸本,水墨,纵 50.8 厘米, 横 136.4 厘米,描绘苏轼泛舟游赤壁 之情景,笔力圆润雄健,画风独具 此图无款,前隔水有项元汴题签: “北宋朱锐画赤壁图赵闲闲追和坡仙 词真迹槜李天籁阁珍秘 ”但据元好问 《遗山先生集》中题赵秉文书赤 壁图之末句云 “赤壁图武元直所画,门生元某谨书 ”,它的拖尾还有赵秉 文大字行书和苏 轼《赤壁赋》原韵一阕由此证明,此图作者实为武元直宫宫素素然然 南宋时贵州镇远人一说镇阳(今河北正定县)人,生卒年不详 女道士,杰出的女画家生活在南宋高宗(公元 1127-1162 年)时代她以白 描人物画见长,创作有传世名作--人物长卷《明妃出塞图》,在画中寄托了她 忧国忧民的情怀该画于清朝咸同年间流入日本宫素然善画人物、鞍马,作者重视写生,善于观察生活传世作品《明妃出 塞图》卷,纸本,水墨,纵 30.2 厘米,横 160.2 厘米,描绘王昭君出塞故事。

该画构图与人物造型近似张瑀《文姬归汉图》 ,人物形象和服饰以契丹族人为模 特,用笔精工,人物神情刻画潇洒生动,线条遒劲酣畅,款署“镇阳宫素然画” , 款上钤朱文大印“招抚使印” ,图上钤有“笃斋审定” 、 “竹林书屋” 、 “棠村” 、 “蕉林书屋” 、 “蕉林居士” 、 “蕉林梁氏书画之印” 、 “归安陆学源笃斋收藏” 、 “学原长寿” 、 “伯鸾后人” 、 “壶公经眼” 、 “剑泉平生癖此” 、 “完颜景贤精鉴” 、 “景氏子孙宝之” 、 “学源过眼” 、 “冶溪渔隐”等鉴藏印记卷末拖尾有陆勉、 张汤、张宁题跋,它是一件经金代至清代收藏有绪之珍品,现藏日本大阪市立 美术馆《明妃出塞图》为白描人物图,昭君与相伴胡人急行在风雪中,寒冷之状, 令观者起粟画中人物、马匹神采极精炒,颇似李公麟画法该画为宋代仅出 的白描人物画作品描绘的虽是汉代故事,但图中人物均为女真族装束画 面背景荒凉,没有树木山川,主要通过人物情态和风沙来表现出塞景象该 画人物形象刻画极为真实生动,笔墨技巧纯熟,线条勾画细致流畅,是一件 难得的传世佳作 图中两人策马前行,一人肩扛黑色旗,塞外朔风正厉, 飞沙扑面,两人均缩颈弓身,其中一人抬臀遮挡风沙,连马也都低首缓行; 王昭君与一女侍骑马随后,昭君身穿胡服,左手上举置于颔下,神态从容, 两马夫在前徒步揽辔,女侍手抱琵琶转颈以避寒风。

其后一组由三名汉吏四 名胡使作护送,人马聚拢在一起,汉官员持重端肃,匈奴武士粗犷强悍,呵 冻衙寒而行,衣带、发辫随风飘举最后一人驾鹰策马殿后,并有猎狗随行这是一幅看上去很凄凉的画 ,重要的是,宫素然的立意和构图,以及对 人物内心世界的着力刻画,全面展现了自己作为女性的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较 深的文学修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