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当代大学生偏差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39KB
约7页
文档ID:318281458
当代大学生偏差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_第1页
1/7

    当代大学生偏差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宣 璐(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法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Summary: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在增加,使得社会主导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评价准则对他们的约束力在不断减弱,出现偏差行为的概率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和矫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Keys:大学生;偏差行为;预防;矫正G448 :A :1673-2596(2011)04-0246-02人的行为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生活中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表现的一切活动它包括吃饭、休息、求偶等生理活动,也包括工作、玩乐、人际交往等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思绪、情绪、能力、需求等各种因素在某一目标的具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个体在一般的、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心理状态正常,其行为与社会约定俗成相符,被称为“常规行为”而当他们遇到了困扰,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常、生理病变或需求畸形,无法以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去适应和解决问题时,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便可能是“偏差行为”一、当前大学生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行为变化较大,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学生们,基本上还看不到自身的主体性和目的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学生受到国内改革浪潮的冲击和西方理论的蛊惑,形成了这么一种特征:个体独立的我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学生的主体自觉的行为特征中渗透了许多功利性、实用性和浮躁心态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大学生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在增加;由于文化的多样化,青年学生接触和感受到的政治、文化观念、个体价值观念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里,主体的个体自由度可以发挥到极致,甚至于社会主导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评价准则对他们来说都可以失去意义近几年大学校园中“90后”一代身上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更具有时代性和复杂性,具体如下表现:1.反社会行为,指直接危害社会或他人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非道德行为如打架、偷窃、勒索同学、破坏公务、扰乱社会秩序等,其表现都是外向性或攻击性的2.非社会行为,指虽然不直接危害社会,对社会或他人不构成损害,但危机个体自我,同时影响社会及他人的正常生活如离家出走、自杀、自虐、不合群等,其行为表现主要是内向性的3.学业不适应行为,指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作弊、成绩不稳定、厌恶某个科目,甚至“学校恐惧症”,其行为都与学习有关。

4.不良行为,指酗酒、抽烟、讲粗话、沉迷电子游戏机或黄色书刊影视、偷窥、不当性游戏等从大学生偏差行为的表现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第一,随意性许多发生偏差行为的大学生在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下,感情一时冲动,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去顾及任何后果,很少会事前去充分考虑和周密计划这是因为大学生心智还尚未成熟,意志力薄弱,情绪波动较大的缘故第二,连续性大学生在偶尔爆发一次偏差行为而侥幸逃脱之后,侥幸心理便强化了他们对这一行为的认可,以至于将这种偏差行为内化为一种习惯,从而导致在这类偏差行为道路上越走越远第三,模仿性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所以喜欢去模仿但是由于对模仿对象的辨别能力较差,所以经常会去模仿电视里的某个明星或电影里的某个片段等,由于模仿对象的多元性从而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第四,逆反性大学生正处于人格社会化的上升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和自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够比别人更新颖和高明,自己的人格能够在成人世界里获得平等和尊重,所以其行为特别不愿意受到别人控制,当他们的不良行为一旦受到管教时,他们会表示反抗甚至报复二、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偏差行为(Deviant Behavior),又称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行为,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我们所说的大学生的偏差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其生理逐渐成熟和心理欠缺成熟,以及社会大环境下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碰撞产生的多重影响,使得他们在没有旁人正确的引导下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这种新变化,从而做出偏离和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偏离和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种种行为大学生产生偏差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大学生个体的原因一方面,在生理方面逐渐成熟的大学生们的独立意识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并迅速强化,他们渴望与成人有着平等话语权,但他们的许多行为又和成人社会的规范相抵触;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尤其是认知层面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认知容易绝对化、片面化2.教育的原因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随笔集》中写道:“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而不良的家庭教育使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专横霸道、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不良的学校教育忽视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理想和信念的学生对社会消极现象免疫力较低。

学校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法制教育总体上不断加强,但是发展不够平衡,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较低二是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青少年个性和主体性的培养三是学校对课余生活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对学生监控不严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是向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增强了和社会的接触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受现代性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追求功利,在崇尚科技、享用科技成果的同时却忽略了学习和弘扬科学精神,在追求功利和享乐的世俗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加以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必然出现偏差4.同龄人之间的互相模仿刚进入大学,很多同学没有尽快建立新的人生目标,出现普遍的茫然无助的状态加上对大学新生活的好奇,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模仿占主要地位,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和生活方式也开始在互相模仿中传播三、教育对策对于大学生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正,社会创造一个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固然重要,但作为大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的学校应该起到关键的作用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人们对科技知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生存,为了找到好工作,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期望越来越高,对子女造成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学校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价值,同样对学生施加学习压力这样的双管齐下,可能会使整个智育水平上一个台阶,但是整体德育的滑坡却是无法不引人注意的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很容易陷于心理不平衡,如果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他人疏导得以解决,是最容易引发行为偏差的注重学业,而疏于社会规范的引导,学习、就业压力等的过大,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因此,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1.消除心理障碍首先,要消除行为偏差学生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善意行为偏差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也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于会“迫害”自己,误认为学校和教师对他们是“不管的”、“抛弃的”,以至对真正关心他们的教师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的教诲多半成为耳边风,当这种教诲被他们所曲解时,还会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老师要利用其内心矛盾,即以其积极的心理因素去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发现和抓住品德上的“闪光点”,发扬其优点来克服其缺点如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在他们的心理活动方面大都有活泼机智、胆大好胜、性情爽直、爱动脑筋的特点。

心理教育就是要在再教育过程中,针对实际,依靠教师的艺术,消除行为偏差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其长,克其短,扶其正,祛其邪,从而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2.学校德育应和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应该主动面向社会,从自身人手寻找预防减少大学生偏差行为的有效途径;并积极地去干预社会,与社会一起共同创建一个有效的环境,因此要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宣传3.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利措施,整治社会的不良诱因,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宣传部门要组织力量,多出版和播放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书籍、报刊和广播影视节目公安、工商、城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周边治安和学校内部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犯大学生人身安全以及教唆、引诱、胁迫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Reference:〔1〕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道格拉斯·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3〕(法)玛丽·杜里-柏拉等.学校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李骏.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特性与效应「J].社会,2001(6).( 姜黎梅)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