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的导游词蒙山的导游词1 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处,始凿于北齐高洋帝天保二年(551),距今已有1400多年,其开凿时间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可谓历史久远;蒙山大佛凿刻时,“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费时25载,佛像高63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可谓规模宏伟,堪称天下第一佛 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便开始在此建立寺院南北朝隋唐时期,净土宗始祖昙鸾、高僧慧瓒、以及净土宗开宗三祖师之一的道绰等一代高僧,都曾在此弘扬佛法在那很长一段时期,晋阳地区高僧云集,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而蒙山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则是其中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在海外,特别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佛教界,都将蒙山大佛称为“交城蒙山大佛”,因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的玄中寺就是佛教净土宗心目中公认的祖庭其实,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就在蒙山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因为年代久远,才有了海外佛教界所称的“交城蒙山大佛”之误说而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认为其历史悠久居中国佛像之首 大佛所在的寺院,原是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名“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寺后大岩为大佛和建造上、下二寺。
大佛经过五个皇帝,历时25年终于凿成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传说,隋末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参拜蒙山大佛的当晚梦见“化佛满空,毫光数丈”,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反隋的决心李渊当皇帝后的唐武德三年(620),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巡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及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官长“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 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用了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特制袈裟两件,派专使驰快马飞送并州,给大佛披上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天下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知远留守晋阳,再次重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一时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国庙,在百姓眼中至灵至宝,倍受尊崇其社会和历史地位可见一斑这令中国蒙山大佛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显得尤为光鲜灵异! 中国蒙山大佛自问世以来,倍受皇家关宠,僧众喜爱,为弘扬和传播佛教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朝代更替、岁月变迁,曾经显赫一时的蒙山大佛也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饱受战火损毁和大自然风霜雨雪的剥蚀后,终于在元朝之末阁倾像塌,大佛的头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经崩落从此,大佛之腹、手、腿、足以及基座和大阁遗基就被掩埋于山石、残砖和泥沙之中,不为后人所知显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从此埋没六百余年史籍中曾记载蒙山大佛便已“荡然无存” 上世纪80年代,在太原南郊文化馆工作的王剑霓参加地名普查时刻意寻找失踪多年的大佛王剑霓的祖父王建屏曾任抗战时期山西佛教会会长,是山西佛协会创始人王剑霓从小就从祖父那里听过很多蒙山大佛的故事为寻找蒙山大佛,王剑霓踏遍了整个晋源的西山地区,甚至差点失足掉落悬崖,终于在蒙山发现了五代后晋北平王刘知远《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的残碑而他最终认定当地寺底村的“大肚崖”就是蒙山大佛1983年,王剑霓在《地名知识》杂志上发表文章《“晋阳西山大佛”遗迹找到了》,引起了中国考古界和佛教界的轰动 自从1980年蒙山大佛被发现以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蒙山大佛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对大佛进行修复保护和开发蒙山大佛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样一尊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摩崖石刻大佛,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其他大佛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是世界摩崖石刻艺术中的精品湮没在尘土中的大佛端坐于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间宽大的胸肩、修长的双臂从两侧石崖中呼之欲出,残破的半截佛身仍然传达着令人震撼的庄严使命 蒙山的导游词2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 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
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的导游词3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25米,高175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之中 蒙山大佛,也称晋阳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蒙山大佛本是开化寺后的佛像开化寺建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额“开化寺”寺后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处依山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当时太原被称为晋阳,是北齐王朝的陪都北齐太祖高欢在此创业,击败尔朱荣,后来实际掌控东魏朝政,为北齐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后北齐各代帝王常往来于首都邺城和别都晋阳之间,相当重视对晋阳的建设按照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的记载,《北齐书》等史料中北齐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说的就是蒙山开化寺大佛。
因此,蒙山大佛有时也被称为“晋阳西山大佛” 蒙山大佛开凿的年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永乐大典》中《太原志·太原县》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北齐天保二年另一种观点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在开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据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所述“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研究者据《北史》中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的记载,认定蒙山大佛完工于后主高纬时;又根据宋人记载中蒙山曾有北齐天统五年三月撰《蒙山碑》、《北史》天统五年三四月间北齐后主身在晋阳且有重要佛事举行,推定蒙山大佛的完工时间就是北齐天统五年(公元569年) 蒙山大佛为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顶处佛龛为摩崖敞口式,宽2960米,进深17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佛像头部已经遗失,山与颈部平齐,研究者推测当时此处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开凿时将它刻成佛头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
蒙山大佛为单体佛像,龛内外没有胁侍像的遗迹 大佛头部遗失颈部直径5米,高2米余,有三条阴刻项线颈部至腹部高22米,两肘间距22两肩平而宽,胸胛肥厚,身形壮硕由于大佛的岩体为疏松的砂岩,风化、崩塌相当严重,佛像衣纹服饰已无法辨认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据推测为重修大佛时留下的遗迹佛像小臂长12米、宽280米,保存较为完好佛像施禅定印右手长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残两手之下为条石补砌的双腿,高3米,结跏趺坐式腿下为条石台基双腿和台基均为重修大佛时砌研究者认为,佛像原来的坐姿虽未必是重修时的结跏趺坐,但是由两手的禅定印判断很可能就是结跏趺坐式宿白根据清理前的遗迹推断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弥勒佛然而,清理之后的佛像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并不是倚坐的佛像后来的'研究者认为,蒙山大佛可能是释迦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提到“成招提之胜因,侔释迦之真相”;另一个理由是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20窟的释迦佛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与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双腿下部至颈高约30米研究者按照双肩宽度18米估计佛像头部高度大约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总高度大约46米。
这与史籍的记载有所不同唐代的《冥报记辑书》记载蒙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