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五代时期武术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02MB
约48页
文档ID:52001346
五代时期武术_第1页
1/48

隋、唐、五代时期武术 (公元581—960年)历史背景• 隋、唐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机构 • 这一时期,国家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经 济繁荣 • 唐朝是中国封建文化空前发展时期之一 •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丰富传统文化的内 容 • 崇侠尚义的社会习俗第一节 府兵制度 • 西魏、北周已建立了府兵制,隋朝进 一步完善了这个制度 •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 ,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 唐代兵制中,兵员问题显得颇为复杂除 府兵之外,有兵募,有丁防,有蕃兵,有 健儿,还有团结兵在唐朝中央军事主管 部门统计全国军队时,不考虑什么府兵、 兵募之类,而是区别为健儿、团结和宿卫 兵,而健儿、团结则是边军 • 《唐六典》卷五《兵部尚书》的健儿条注 云“旧健儿在军,皆有年限,更往来”,开元 二十五年改“置兵防健儿”,使其“长住边军” 长孺先生《唐书兵制笺正》卷二就正确 指出,所谓天兵军,“本为有事召集,无事 遣归之征募” • 团结兵“选户殷丁赡,身材强壮者充之,免 其征赋,仍许在家常习弓矢,每年差使依 时就试 也就是说:选民丁充兵,其任务 是在家练习弓马或教练武艺以便需要时能 够随时“赴援”或“防遏”,农忙归农,农闲训 练,缓则为农,急则为兵。

• 由以上资料分析可知,隋、唐实行兵制度 ,“寓之于农”,“兵农合一”府兵由一般民 户中简选,不再像以前只限于世袭军户等 ,实际上将兵源、武器装备、习武活动扩 展到了整个国家的基层另外,士兵的训 练和考核制度,又必然加强整个社会对习 武活动和武艺的重视隋唐的府兵制度, 对武术的进步、发展无疑是起了推动作用 的 第二节 武举制的创立 • 先秦的“士”最早为武士,武士是最低的一级贵族, 身份为世袭战国开始,“士”开始转变为文士,社 会其他阶层人士,亦能因为自己的才能被统治者赏 识而入仕两汉有所谓“察举”、“聘召”及“举贤良方 正”等拣选人材的方法魏、晋、南北朝则以“九晶 官人法”取士隋、唐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武勇之 材皆应时需召拔而无定规 • 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朝事实上,在 春秋初期管仲在齐国,就开始在全国选拔 、招募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众者”( 国语齐语),齐恒公春秋两季还举行全 国比武较力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豪杰骏雄, 以勇授禄 • 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朝便开始了隋炀帝大业 三年(公元608年)四月曾下诏曰:“孝悌有闻,人 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 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励俗,有益风化。

强毅正直 ,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 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 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 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以此求治庶几非 远文武有职事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始置左右屯营 于玄武门,领以诸卫将军,号‘飞骑’其法 :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 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 复择马射为百骑显然,在武则天正式 开武举之前,已有了某些课试拣拔武勇人 才的做法 • 武举制度正式建立是在武则天时《通典·选举三 ·历代制下》云:“(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 饮酒礼,送于兵部《通典》注云:“(唐玄宗)开 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诏武贡人与明经进士同行 乡饮酒礼”;“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正月制:文武 之道,既惟并用;宗敬之仪,不可独阙其乡贡 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每拜大将及行师冠 捷,亦宜告庙”武举之制,从此确立下来 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长垛长垛”项目的课试方法为:“画帛为五规 ,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规”即“ 院”,如今之环靶。

长垛”规则规定:应试者用石弓 和六钱之箭引射,三十发不出第三院为第,入中院 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 • 二是马射马射”又名“骑射”其课试方法为:“穿 士为埒,其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 马射之马射法还规定:应射者于马上持七斗力 的弓,驰马弓射,全部射中为上,或中或不全中为 次上,全都不中为次• 三是马枪马枪”是测试马上用枪技能的方 法具体为:断木为人,戴方版于顶上, 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 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马枪”课试法还 规定,“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 斤刺中三版或四版为上,二版为次上, 一版及不中为次 • 四是筒射《新唐书•选举制》云:武举课 试内容有“筒射”筒射之箭,长才尺余, 剖筒之半,长与常弓所用箭等,留二、三 寸不剖为笞以傅弦,内箭筒中,注箭弦 上,筒旁为一窍,穿小绳系于腕,彀弓即 发,豁筒向手,皆激矢射敌,中者洞贯, 所谓筒射也”• 五是步射《新唐书·选举制》云:“步射” 为射草人,中者为上,虽中而不法者为次 上,虽法而不中者为次 • 六是穿剳《通典》中有“穿剳”的测试方法 ,即以弓射铠甲,穿透甲片测试弓力• 七是翘关《文献通考·选举七》云:“翘关 者,长一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

后 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翘关”是一种 举重力课试方法,要求手持门关之一端举 之 • 八是负重《文献通考·选举七》云:“负重 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负 重”是一种测试负重力和耐力的课试方法• 九是材貌材貌”是身体素质外型挑选以 身高六尺以上,“躯干雄伟”者为次上,以下 为次 • 十是言语要求在课试提问中“应对详明, 并有神采,堪统领者为上,无者为次” • 隋、唐创武举制度,在中国武术史上是一 件大事武举内容的确立,实际上是对武 术精炼化、规范化研究发展的结果另外 ,武举的创立,实际上又是对武术本身的 推广仕宦之诱,无疑能激发更多的人的 习武热情武举制的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 ,这种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武勇之才的方 法,为此后历朝历代所沿袭 • 古代中国文人重文轻武,对武举的记载极 少 • 《新唐书·选举制》认为“唐武举起武后之时 ,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详书” 第三节 尚武任侠之风• 隋末和唐代,有普遍的尚武任侠之风 • 《唐语林》:“天宝已前,多刺客《唐国史补·李 勉》:“或说天下未有甲兵时,常多刺客 • 《旧唐书》载柴绍“幼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 ;丘和少“重气任侠”,其子行恭“善骑射,勇敢绝伦 ”。

《隋书》亦云:段纶“少以侠气闻”《新唐书》说 神通“少轻侠”• 在尚武任侠的风习中,唐王室成员身体力行帝 王的崇侠尚义《旧唐书》记载:“时隋祚已终, 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 侠,莫不愿效死力 • 帝王对于侠、义的态度,对任侠的社会风尚起到 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 明茅元仪《武备志》云:“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 其法不传,断简残篇中亦有歌诀,不详其说 • 隋唐时期民间尚武之风亦甚浓厚隋末少 林寺僧,助唐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便是突 出例证 • 由于长期存在北方突厥民族入侵的威胁, 整个唐代均鼓励民间习武武则天时,她“ 恐人忘战”,便“制为土木弓,于里闾闲,教 人习骑”• 据说李白曾随名师学剑,剑术高超魏颢 《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 《传经宝文集》则称其“性倜傥任侠,弱冠 时尝手刃数人”可证李白诗中所云并非虚 构 • 侠客行侠的工具是刀、剑,行侠的手段是 武艺任侠的风尚,人们对侠客的崇敬, 自然会大大推进武术的繁荣发展 第四节 角抵复苏兴盛•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摔跤活动继两晋、南北朝 的衰落之后,重新复苏而盛极一时 • 隋文帝时,曾一度禁角抵《隋书·柳或传》云, 柳或曾上书称:“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 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 上奏请禁绝之。

• 隋炀帝时,角抵重新盛行 • 《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六年(公元61 1年)春正月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 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 观之角抵的复行而无法禁止,当既与统 治者、也与百姓的喜好有关 • 唐代的君王,大多对角抵之类有着浓厚的 兴趣 • 唐宪宗曾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乙 亥,御麟德殿大宴群臣及公主、郡王等,“ 观击鞠、角抵之戏、大合乐,极欢而罢” • 唐武宗“颇好田猎及武戏”唐僖宗、唐懿宗 、唐昭宗,都对角抵戏感兴趣 • 隋、唐、五代的角抵,多为在节日举行的一项喜 庆观赏活动 • 《酉阳杂俎》云:“荆州百姓郝惟谅,性忿率,勇 于私斗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寒食日,其徒 游于郊外,蹴鞠、角力《角力记》亦载:“文 宗开成中寒食节,御勤政楼,观角抵《旧五代 史·钱留传》云:当时“每值八月十八日,浙江潮 水大至,谓之看潮” • 由《角力记》所载可知,“蜀都之风”的摔跤比赛 ,是在“上元节”举行 • 《吴兴杂录》云唐时“七月中元节”,也举行角力 相扑活动《隋书,柳或传》则称都邑百姓“作角 抵之戏”,在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 • 角抵、手搏之类,在隋、唐、五代已经混 称并用,所以新、旧唐书中有关“角抵’’的记 载,在《资治通鉴》中便多作“手搏”了。

• 唐代有专门的摔跤组织 • 有所谓“相扑朋”之类的组织 • 除了练兵、娱乐、表演之外,当时人们还 认识到了角抵活动的健身功能唐时“七月 中元节,俗好角力相扑,云秋瘴气也”古 人以为秋有“瘴气”,参加角力相扑,可以强 身健体,抵御这种“瘴气”侵害 第五节 射远兵器 一、弓射• 唐太宗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引诸卫骑 兵习射于显德殿庭,谓将军以下曰:‘自古突厥与中国 ,更有盛衰若轩辕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 驱驰方召,亦能制胜太原至汉晋之君,隶于隋代, 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 生民涂炭于寇平我今不使汝等穿地筑苑,造诸淫费 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战斗,亦望 汝前无横敌’于是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教射,帝亲自 临视,射中者随赏弓刀、布帛……自是后,士卒皆 为精锐” • 事实上,隋、唐、五代善射者还不仅是军 中将士据载,像杜甫那样的诗人,也能 在郊游时“骑胡马,挟长弓,箭不虚发,射 落天空鹜鸽” • 唐、五代的宫女,也将射猎用于娱乐游戏 杜甫《哀江头》诗云:“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韶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 箭正堕双飞翼 • 唐代总结射箭理论的著述不少。

《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有:王琚《射经》一卷;张 守忠《射记》一卷;任权《弓箭论》一卷 后两种已亡佚 • 《射经》内容翔实,并附有口诀,至今仍 可供练射者参考 二、弩射• 弩的使用,从唐代开始达到高峰唐军正式装备的 弩有许多种类 • 据《唐六典·武库令》载:“弩之制有之曰:臂旅 弩,角弓弩,木单弩,大木单弩,竹竿弩,大竹竿 弩,伏远弩其中的“伏远弩”,《旧唐书·兵志》 称其可“纵矢三百步” • 唐代军中要进行弩射的考试,其规定是“又 择材勇者为番头,颇习弩射又有羽林军 飞骑,亦习弩凡伏远弩自能施张,纵矢 三百步,四发而二中;臂张弩二百三十步 ,四发而二中;角弓弩二百步,四发而三 中;单弓弩百六十步,四发而二中,皆为 及第诸军皆近营为棚,士有便习者,教 试之,及第者有赏”• 弓射与弩射都要用箭唐代的箭已区分为不同的 用途,种类很多如利于穿透皮甲的透甲锥箭, 利于射马的狼舌箭,人马兼射的柳叶箭,专射身 穿网子甲者的镞细如针的穿耳箭等等 • 隋、唐代也有毒箭使用, “常以七八月造毒药傅矢 ”,射人射兽,“中者立死” • 唐代亦有火箭使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 太宗亲征辽东,他“率铁骑与李勤会围辽东城,因 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

这种火箭, 仍然只是易燃品附着于箭身,点燃后发射 三、弹丸射• 隋代大将长孙晟以善于弹丸而闻名据载,隋文帝 与他在一起饮宴,“时有鸢群飞,上顾晟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