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振华双语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物理试卷2012.11.13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 得出结论 D.实验验证2.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鲜艳的红色的花是因为 A、花能发出红色的光 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C、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3. 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4. 下列事例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A.夜视仪 B.全自动感应水龙头 C.验钞机 D.遥控器 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6.有一种新型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其他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 B.响度 C.声速 D.音色7.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到白雾.其原因是 A.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B.冰箱内食物中的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C.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冰晶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8.下列方法不能使蒸发加快的是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B.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C.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D.酒精灯用过后,及时盖上灯帽9.关于温度计的使用,如图正确的是 A.①和④ B.②和⑤ C.③和⑥ D.都正确10.下列物体哪一个属于光源: A.地上的白雪 B.月亮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通电的探照灯11.下列估测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刚从冰箱冷藏室里拿出的水果的温度约是3℃ B.洗澡水的温度约80℃ C.通常情况下正常人感觉较舒适的气温大约为25℃ 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12.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4分)13. 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 产生的;鼓面的 ▲ 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14.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 (大/小);真空中的光速为 ▲ m/s.15.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若这种昆虫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 Hz,人类 ▲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16.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 ▲ ,若将一支温度计放在光屏上不同的区域,会发现在红光的外侧温度计示数上升最快,这说明红外线具有 ▲ 效应.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你将看到排列有序的三种色光是 ▲ .17.如图a所示,小华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研究声音的特性.实验时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分别如图b、c、d、e所示,则(1)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b图和 ▲ 图,但 ▲ 图响度大;(2)从物理角度看, ▲ 图的声音属于噪声.18.在苏州地区曾出现过壮观的“日全食”,这个现象是由于光的 ▲ 形成的.右图表示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位置示意图,若图中的A表示太阳,则B表示 ▲ 球.19.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 ▲ 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罐里的.在揭开沸水锅的锅盖时,有水珠从锅盖上滴下,这是用 ▲ 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的.20.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呈 ▲ ,裙子呈 ▲ .21.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调,那么发声体是 ▲ (填“瓶子和水”或“瓶内空气柱”),若沿着瓶口向瓶中吹气,则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音调 ▲ (填“升高”或“降低”).第21题第22题22. 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 ▲ 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 ℃.23.火山爆发是人们常议论的话题,你知道吗,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 ▲ (填“升高”或“降低”).24.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国家之一,今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希望同学们平时要珍惜每一滴水.请你举出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 ▲ .三、解答题(共52分)25.如图作出AB物体经过小孔MN所成的像A'B'.甲乙第25题第26题26.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 ▲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3)如将上述装置右侧再放一个音叉,组成乙图的装置,并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实验,则敲击右侧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 ▲ (弹开/不动),这说明了 ▲ .27.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小军同学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min012345678水的温度/℃909294969898989898(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 ▲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2)同时,小华和小明也做了该实验,根据各自数据,他们在坐标纸上分别画出了如图所示图线。
若加热条件完全相同,整个过程中两人的操作都规范准确根据图线分析:你认为造成两同学图线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28.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1709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用℉代表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每格表示1℉.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1℉= ▲ ℃(用分数表示),若用体温计测出某同学的体温为36.9℃,则体温计的读数也可以记作 ▲ ℉.29.小雨在吃烤肉串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通过烤炉上方看对面的人,感觉对面的人好像在晃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雨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火炉上方的空气被加热后,其疏密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传播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看起来感觉对面的人在晃动.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是否正确,回到家后,小雨利用一支激光笔、一个装有酒精的浅盘及火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1)如图所示,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用喷壶向激光笔的前方喷水,看到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向墙面,墙面上有一个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说明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是 ▲ 传播的.(2)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接下来小雨的做法应该是 ▲ .点燃浅盘中的酒精,让激光笔发出的红光在燃烧的酒精上方照射(3)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 ▲ .30.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乙甲(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 ▲ 分钟.(2)从图象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凝固点为 ▲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 了.(选填“高”或“低”)(4) 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墙面上的光点在晃动31.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序号衣服材质衣服布料层数长波紫外线透过率1天蚕丝112%225%3化纤128%4214%5全棉T恤(白色)17%6全棉T恤(黑色)14%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 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的.(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衣服的 ▲ 相同,衣服布料层数越 ▲ ,衣服的防晒效果越好.(3)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 ▲ 32.小明与小芳同学为了研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为保证实验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它因素,如保持烧瓶相同、环境相同、水的初温和质量相同.(2)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