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期末考试物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 1.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一、二力平衡 1、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二、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5、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加润滑油 三、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四、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平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3.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光的传播 光学中的“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红外线、紫外线、物体的颜色” 一、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6、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7、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8、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4.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1、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存在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2、温度的测量 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1)x09酒精灯的外焰温度,应用外焰加热 (2)x09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免洒出酒精引起火灾 (3)x09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以免引燃灯内酒精。
(4)x09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扑盖 3、温度计及使用 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银、酒精、煤油) 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 (1)x09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x09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与容器壁接触) (3)x09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需与被测物体接触 (4)x09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对于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到的温度与它的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是,实际温度为: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汽化的方式: (1)x09蒸发 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吸热致冷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 (2)x09沸腾 特点: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规律:不断吸热,温度持续不变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现象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是气体遇冷放出热量或压强增大由气体直接变为液体的现象 3、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闻不到的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沸腾前,底部开始有气泡,气泡上升变小,当沸腾时,底部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水蒸气散到空气中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的现象 (1)晶体熔化 特点:溶化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溶化前后温度不断上升 条件: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规律: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过程状态:固态——固液混合态——液态 (2)x09非晶体熔化 不断吸热,不断熔化,不断升温,没有熔点 过程状态:固态——软——稀——液态 2、凝固:物质由液体转变为固态的现象 (1)晶体凝固 条件: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规律: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2)x09非晶体凝固:不断放热,不断凝固,不断降温,没有凝固点 3、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从固体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如盐溶于水变成盐水 4、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5、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玻璃、石蜡、松香是非晶体,冰、海波、萘是晶体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升华吸热,有致冷的作用,例如干冰 2、凝华: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凝华放热 3、自然现象:露、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现象雪和霜都是水蒸气凝华现象 5.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长度 一、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二、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三、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四、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五、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声现象 声学章节中的“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速、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音调、响度、音色)、噪声及其控制”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