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眼屈光学(基础)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0MB
约28页
文档ID:49874609
眼屈光学(基础)_第1页
1/28

眼屈光学(基础) 第一章 视力检查¨视力:眼分辨二维形状和位置的能力¨公式:视力=1/视角¨记录法:– 小数记录法 – 分数记录法 – 五分记录法¨小数记录法与分数记录法的对应关系: – 0.1 0.12 0.15 0.2 0.25 0.3 0.4 0.5 0.6 0.8 1.0 1.2 1.5 2.0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视标: “C”形、“E”形、三横等长的E,图形,数字 ¨视力检查: – 检查距离:综合验光仪3~6米,其他为5米 – 注意事项: • 先右眼后左眼,不要眯眼 • 自上而下,注视时间3秒以内 – 一般要求: • 照明环境与视力表相同或稍暗 • 高度:1.0行视标与检查眼同一水平 – 记录视力的标准: • 视力值 可认错视标数0.1~0.5 00.6~0.9 11.0以上 2 记录方法:1.0错认2个,记录为1.0ˉ²第二章 眼的屈光和调节¨一、正常的屈光状态和调节¨二、屈光不正 – 近视眼 – 远视眼 – 散光 – 屈光参差¨三、老视一、正常的屈光状态和调节¨眼的屈光系统: – 眼的屈光系统: • 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 – 眼的屈光状态 • 由屈光力大小和眼轴长度决定 – 眼的屈光: • 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产 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缩小的倒像,称为 眼的屈光。

¨正视眼和调节: – 正视眼: • 眼球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 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恰落在视网 膜上 • 远点:眼睛在放松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 点 • 近点:眼睛做最大调节后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 – 眼的调节作用: • 对于近距离的发散光线,其焦点将落在正视眼 的视网膜之后,但眼球有自动改变屈光力的能 力,使近处发散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从 而远近不同距离的目标均可看清这种调节焦 点距离的能力称为眼的调节¨调节机理: – 看远目标:睫状肌松弛-悬韧带紧张-晶状体相对 扁平 – 看近目标: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 眼的调节依赖于晶状体的弹性及睫状肌的功能 – 眼的调节与集合 • 集合:双眼注视远处目标时,两眼视轴平行而且调节处于 松弛状态注视近处目标时则需要调节,为保持双眼单视 ,双眼需要内转,称为集合 • 调节和集合两者保持密切的协同关系,有调节必有集合, 调节力越大,集合也越大正视眼的调节与集合相互协调 ,对于非正视眼,其调节与集合不协调远视患者调节作 用超过集合作用,反之,近视患者集合作用超过调节作用• 屈光不正患者对调节和集合不协调的耐受有一定的限度, 如超过限度引起视疲劳,甚至可以发生内斜视或外斜视。

二、屈光不正¨概念: – 当眼球在调节松弛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 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聚焦在 视网膜上者称为非正视眼,又称屈光不正¨分类:近视眼 远视眼散光眼屈光参差(一)、近视眼¨定义: – 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 系统屈折后所形成的焦点在视网膜之前,在 视网膜上形成一模糊圈,故远处目标模糊不 清远点为眼前有限距离 ¨分类: – 按屈光成分分类 • 轴性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所致,而眼的屈 光力正常眼球变长主要在赤道部以后部分 • 曲率性近视:由于角膜或晶体的弯曲度过强所致 ,而眼球的前后径长度正常 • 屈光指数性近视:由于晶体屈光指数增加所致,而 眼球的前后径长度正常– 按近视程度分: • 轻度近视:-3.00 D以下 • 中度近视:-3.00D~-6.00D • 高度近视:-6.00D以上 – 假性近视: • 睫状肌过度收缩引起的调节痉挛会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 膜之前,造成与屈光性近视相同的情况滴用睫状肌麻痹 剂,以解除睫状肌痉挛,视力可以改善或恢复正常或轻度远 视 • 即使滴有麻痹剂,近视无改善或降低度数<0.25D称为真性 近视。

• 中间性近视: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近视度降低》0.5D,既有 调节因素又有器质性因素 ¨病因: – 遗传因素:一般认为高度近视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中低度近视属多基因遗传,包括种族因素和家庭 因素 – 环境因素:长时间近距离工作、照明不足、阅读距 离过近、字体不清或姿势不良等– 早产:因在高压氧中生活,易有角巩膜水肿玻璃体 容积增加,眼轴变长 – 婴幼儿发育不良:导致眼轴变异增长 – 眼病:巩膜软化、眼外伤、色素膜炎、房水混浊等 ¨临床表现: – 视力: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 – 眼位偏斜:近视眼看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所以集 合功能也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或外斜视斜视 眼多为近视度数较高的眼 – 眼球改变:眼球前后径过长,高度近视者明显 – 眼底改变:低中度近视一般无眼底改变,高度近视 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睛退行性改变如飞蚊症、眼 底豹纹状 – 视疲劳:近视少用调节,但需集合以维持双眼单视 ,集合与调节不协调,引起肌性视疲劳– 治疗: • 验光配镜: – 用适当度数的凹透镜予以矫正 – 配镜原则:选用使病人获得最好视力的最低度数镜片 过矫,引起调节过强而产生视力疲劳;对合并外斜 视者则应全部矫正以治疗外斜视。

• 角膜接触镜: – 跟框架镜比,视野大,影像变化不大,且不影响外观 特别是用于高度近视或屈光参差较大者及某些特殊 职业者,但需严格按照佩戴规则和注意用眼卫生,防 止并发症发生 • 屈光性手术 – 预防 •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 定期检查视力,如有异常及时矫治 • 注意营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二、远视眼¨定义: – 远视眼是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 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聚焦于视网膜后,在 视网膜上形成一光斑,不能形成清晰影像 远视眼的远点在视网膜之后,为虚像点 ¨分类: – 按屈光分类 • 轴性远视:眼轴在发育过程中停滞,故眼轴过 短(前后经)达不到正常长度 • 曲率性远视:由于任何屈光面的弯曲度过小所 致,而眼球前后经长度正常 • 屈光指数性远视:角膜、晶状体屈光指数偏低 , 而眼轴前后径正常– 按远视程度分: • 轻度远视:《+3.00D • 中度远视: +3.00D~+6.00D • 高度远视; 》+6.00D – 根据调节情况: • 显性远视:不滴用麻痹剂所测出的度数 • 全部远视:滴用麻痹剂后测出的度数 • 隐性远视:指全部远视与显性远视的差值 ¨临床表现: – 视力:视力减退程度 与调节 年龄和健康状况有关 • 轻度远视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调节力强,远近视力均正常 又称潜伏性远视(0.50D~0.75D)。

• 中、高度远视,有的远视力正常近视力差,有的远近视力 均差,又称显性远视 • 随年龄增加,眼的调节力减弱,远近视力均下降,以近视 力减退更明显,有“早花”现象 • 年轻患者由于长时间过度调节易产生痉挛,眼屈光力暂时 加强,使远视呈现正视或近视状态,后者称为假性近视– 视力疲劳 • 常见症状表现为视物模糊,眼球眼眶和眉弓部胀痛,甚 至恶心呕吐尤其近距离工作明显,稍作休息可减轻或消失 – 内斜视 • 过多调节必伴过多集合,因而产生调节性内斜视 – 眼底变化:一般无变化,中度以上者,出现视盘变化,充血, 肿胀,又称假性视神经炎¨治疗: – 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 轻度远视如无症状则不需矫正,如有视力疲劳和内斜视, 虽度数低也应戴镜 • 中度远视或中年以上患者应戴镜矫正以增进视力,消除视 疲劳及防止内斜视的产生 • 配镜原则:最高度数,最好视力 – 隐形眼镜 – 屈光性手术(三)散光¨定义: – 是由于眼睛各经线的屈折力不同,平行光线进入眼 内不能在视网膜形成焦点,而在不同距离形成前后 两条焦线,两焦线距离代表散光程度,如两焦线互 成直角,可用柱镜矫正,使两焦线在视网膜上合成 一焦点,此即柱镜矫正规则散光之机理。

¨分类: – 依强弱子午线是否垂直相交(可用镜片矫正)分类 : • 规则散光:角膜各经线曲率半径不同,其中一条主经线曲 率半径最小,屈光力最强;而与之相垂直的经线曲率半径 最大,屈光力最弱,光线通过时不形成焦点而是形成前后 两条相互垂直的焦线,前焦线与屈光力弱的方向一致,后 焦线与屈光力强的方向一致 • 不规则散光:眼球各经线屈光力不同或同一经线各部位的 屈光力不相同,且没有规律可循常见于圆锥角膜,外伤 引起的角膜翳,角膜病变或晶体病变引起角膜或晶体屈光 面不光滑所致– 按发生原因分: • 角膜散光:角膜前表面各子午线曲率不同 • 晶体散光(残余散光) • 全散光(角膜散光+晶体散光) – 按散光屈光度大小分类: • 极微: <0.75DC • 轻微:0.75DC~1.50DC • 中度:1.75DC~2.50DC • 高度:>2.50DC – 按散光轴向分类; • 顺规(律)散光 • 逆规(律)散光 • 斜向散光按所成焦线与视网膜相对位置关系分类:¨单纯远视散光:一条焦线在视网膜上,另一条 焦线在视网膜后¨单纯近视散光:一条焦线在视网膜上,另一条 焦线在视网膜前¨复性远视散光: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后。

¨复性近视散光: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前¨混合性散光: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前,另一条焦 线在视网膜后¨临床表现: – 轻度散光无感觉,偶有视近感觉眼睛疲劳 – 稍重者无论看远、看近均模糊不清,常眯眼 – 视力减退,常有重影 – 视疲劳的症状不一定与散光程度成正比 – 弱视多见于高度散光,特别是远视散光容 易发生弱视,继之有发生斜视倾向¨治疗: – 轻度规则散光如无眼疲劳或视物模糊,可不 必矫正,反之,如有上述不适,虽度数不高 也应矫正 – 高度散光者应以柱镜矫正,如不能适应全部 矫正,可先予较低度数,以后再逐渐增加 也可以用等效球镜度法,即减少柱镜度,并 以减去的柱镜度数的半数做为球镜度加在原 球镜度值上,使新镜片保持与原镜片同样的 等效球镜度,又保持原镜片中柱镜轴位,减 少了高度散光所产生的像扭曲现象 – 不规则散光不能用柱镜矫正,可试用接触镜 矫正。

(四)屈光参差 ¨定义:两眼屈光度不等,当相差2.5D以上者称为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