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希特勒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09KB
约9页
文档ID:19795854
希特勒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_第1页
1/9

希特勒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第三帝国的振兴一、经济措施: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1932/1933 年度至 1938/1939 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 65.6 亿马克骤增到 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加了 600 亿马克以上1932-1939 年 9 月,德国国 债由 115 亿马克上升到 371 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 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 年 9 月,流通中的 银行券由 26 亿马克骤增为 110 亿马克这些 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1932 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 6.7 亿马克, 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 1.5%1933 年-1939 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 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 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 1932/1933 年度至 1938/1939 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 930 万马克猛升到 1.45 亿马克,即提高了近 15 倍。

在同一时期,公司的 纯利润额则由 650 万马克上升到 1.22 亿马克,即提高了近 18 倍3.剥夺犹太人资本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 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 计约 60-80 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 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4.强制卡特尔化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 实施得更彻底 1933 年 7 月,希特勒政府 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 ”,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 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 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 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 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 个增加到 2500 个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1937 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 10 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 50 万马克。

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资本不足 10 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 10-50 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 500 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 总额中的比重由 1931 年的 74.5%上升到 1939 年的78.8%中等资产阶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 1937 年起,由于局 势工业的劳动 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 ”手工企业 和小商号为由, 连续颁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 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 20万家,小商店约 10 万家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 产 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 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药品、电力等部门为 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 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 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 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 30 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 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 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 农业、时常、对 外贸易、物价等等同 时,根据 1934 年的“ 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 ,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 亲信直接掌握部 门调节 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 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 6 个最高集团;下属 44 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 350 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 640 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 个 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 东西通 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 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 年 7 月,在帝国 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 德国经济总 委员会” ,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 年秋, “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 计划全权机关 ”,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 年,生铁产量由 390 万吨上升到1860 万吨,钢产量由 560 万吨上升到 2320 万吨 1933 年-1939 年,德国 军火生产增长 11.5 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 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 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 经营农产 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 30 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 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 20 年代差不多,约在 400 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 年, “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 29 亿马克提高到 36 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 13.2%上升到 17%1939 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 248 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在扩大国有化的同 时,希特勒政府 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 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8.扩大对外贸易1932-1938 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 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 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 12 亿美元增加到 40 亿美元1933 年 5 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

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9.兴办公共工程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 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 50 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 亿马 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 7 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 7 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 梁等 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 5 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 6-7 亿马克二、货币新经济政策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3.停止所谓“外 汇自由” ,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三、社会福利政策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以上措施对于起动处于危机最低点的德国经济,减少庞大的失业人数,起了很大作用。

客观评价希特勒,不能抹杀他对德国经济 的贡献,就 经济发展而言,从 1932 年到 1937 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 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罗 斯 福 新 政 的 主 要 措 施1、整 顿 银 行 与 金 融 系 ,迅 速 恢 复 银 行 的 信 用 ,美 元 贬 值 以 刺 激 出 口 ,2、复 兴 工 业 (中 心 措 施 ):蓝 鹰 行 动 的 目 的 防 止 盲 目 竞 争 引 起 的 生 产 过剩 ;3、调 整 农 业 政 策 :让 农 民 缩 减 大 片 耕 地 ,屠 宰 大 批 牲 畜 ,由 政 府 付 款 补贴 ,提 高 并 稳 定 农 产 品 价 格 ;4、推 行 “以 工 代 赈 ”(最 重 要 的 一 条 措 施 );5、大 力 兴 建 公 共 工 程 ,缓 和 社 会 危 机 和 阶 级 矛 盾 ,增 加 就 业 刺 激 消 费 和生 产 ;6、根 据 《国 家 工 业 复 兴 法 》,各 工 业 企 业 制 定 本 行 业 的 公 平 经 营 规 章 ,确定 各 企 业 的 生 产 规 模 、价 格 水 平 、市 场 分 配 工 资 标 准 和 工 作 时 日 数 等 ,以 防止 出 现 盲 目 竞 争 引 起 的 生 产 过 剩 ,从 而 加 强 了 政 府 对 资 本 主 义 工 业 生 产 的控 制 与 调 节 ,缓 和 了 阶 级 矛 盾 。

7、政 府 还 建 立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是 退 休 工 人 可 以 得 到 养 老 金 ,失 业 者 可 以得 到 保 险 金 ,子 女 年 幼 的 母 亲 、残 疾 人 可 以 得 到 补 助 博 主 结 语希 特 勒 的 经 济 政 策 和 罗 斯 福 新 政 的 实 质 都 是 通 过 政 府 行 政 力 量 ,对 整个 国 家 的 各 行 业 产 能 进 行 统 一 规 划 ,消 除 产 能 过 剩 ,再 将 集 中 起 来 的 全 社 会财 富 ,提 高 低 收 入 人 员 的 生 活 水 平 ,建 立 完 善 的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缩 小 贫 富 差距 ,以 达 到 缓 和 社 会 矛 盾 ,促 使 经 济 复 苏 的 目 的 本 人 对 非 服 务 业 的 减 税 持相 对 谨 慎 的 态 度 ,因 为 这 会 刺 激 投 资 积 极 性 ,不 利 于 收 缩 产 能 ,而 给 服 务 业和 部 分 劳 动 密 集 型 的 轻 工 业 减 税 则 有 助 于 经 济 结 构 转 型 和 吸 收 其 他 行 业 的失 业 人 员 积 极 的 财 政 政 策 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