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体育与人文教养结合方式探讨传统体育与人文教养结合方式探讨陆树兵 程 杰(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444)摘要摘要:礼乐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丰富的体育与人文教养相结合的思想礼乐文化把“修身”作为道德培养的起点,而修身通过举止礼仪,由外至内地改变人的性情礼还是政治、军事、典礼等的统一体,具有强烈的体育活动功能其中的射礼是从战争活动中独立出来的典型体育活动仪式,它把体育和德育融为一体,礼所包括的乐舞等传统文化形式也具有锻炼身体、转移人的性情,培育道德品质的作用关键词:关键词: 修身;礼乐文化;射礼;乐舞 The revelations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ombined with humanistic cultivation LU Shu-bing , CHENG Ji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Abstract: Ritual and Music culture is uniqu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ncludes abundant thoughts of sports and humanistic cultivation. Ritual and Music culture takes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as its jumping-off point. While self-cultivation is from behavior and protocol, it changes one’s temper totally. Ritual culture also combines with Chinese politics, military and ceremony, having the strong sport function. Shooting culture is a typical sports ceremony which comes out independently from the war. it combines sports and moral education toge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ian and Dance also has its function of training and improving one’s body, temper, and morality. Key words: self-cultivation ;ritual and music culture ; shooting rite ;musician and dance1 1 前言前言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中国古代文化也被称为礼乐文化。
礼乐在传统文化中占用极为重要的地位关于礼乐是什么?传统典籍往往给予至高的评价如关于礼的议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民实则之 [1]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从今天科学的眼光来看,礼原本是原始社会的习俗惯例系统,而在以后发展过程中,其他各民族的文化逐渐转入了宗教或者法制如在中世纪的欧洲,习俗都转向了宗教和神学,近代则转入法制礼充其量只作为“习俗”还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礼”在上层社会的交往中,也不过是限于礼貌的礼仪活动礼在其他文化中,一般都没有越出礼俗的范畴” [2]而在古代中国经过周公制礼,孔子复礼,汉代形成礼法合一的礼制体系,成为延续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传统,甚至对今天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思维特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将从体育角度探讨礼乐文化当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对今天的价值2 2 修身修身与仪化的行为规范与仪化的行为规范2中国文化讲究道德教化,提倡修身而礼乐文化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以身训礼”,如“礼者,所以正身也[3] (修身)“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 [1]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由礼乐文化自然衍生出“修身”的伦理意义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就注意到修身对礼的重要性。
孔子曾经说过对于人们的道德品质所经常忧虑的,就在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 [4](论语)要想成为有道德的人,儒家认为不仅应当“修己以敬”,而且应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修身)儒家的修身思想侧重于伦理道德,核心是作为人类同情心的“仁”也可以说,儒家学说的核心在 “仁”学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4] (孟子),但是并非一个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做的行为问题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是一个人的生活最高准则但我们在阅读《论语》时往往会感受到里面很少有对什么是仁的概念定义,也没有什么是仁的抽象说教,孔子在解说“仁”时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他更多的时候是用行为演示的方法,表现如何待人接物,馈赠礼物;在不同场合的说话语气等等来表演其道德理想表现在教育上就不是以知识传播为主,而是更强调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习惯的培养,它们统统要体现为身体的道德行为道德的起点就是“修身”,这也就是至今为人们所熟悉的“言教不如身教”的来历,是礼和古代体育有深刻渊源关系的原因所谓修身的意义就是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使之达到尽善尽美境界古人非常重视修身,把它看作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基础,所以《大学》说:“欲治国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4](大学),身体的重要性关乎到家、国乃至天下,因此,修身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课题,也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基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家者,先修其身” [4] (大学),孟子也十分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他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4](孟子)。
意思是无论短命长寿都态度如一,修养身心以待天就可以用来安身立命他从“人性趋善”的观点出发,指出“修身”的方法是“养浩然之气”,根据自己的气质自觉修养,使美好品德发扬光大以达到人格的完善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道德的心理与道德行为的结合也称作“内外兼修”,它同样体现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当中‘内外兼修’ 是武术相对西方体育项目的一大特点,相对西方的拳击等运动,几乎很难找出它哪里有“内外兼修” 的成分 ”[5]修身必须以礼仪规范为起点,而 “礼”是古代人们长期生活所积累下来的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国,礼是“文野之分”的标志首先,礼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分水岭人从动物进化而来,人与动物因此有共性,但是也有区别这种区别是什么,儒家著作《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6]《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3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6]如人和动物共有的饮食就可以从礼区别开来 《曲礼》中有“毋抟饭,毋放饭,毋诧食,毋啮骨……等等”就是指礼仪教育是从饮食、交接等举手投足的日常行为做起的它是“文野之分” ,也就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标志。
文明的举止,在于行为合体得道、分寸得当 《礼记·中庸》说:“发而皆中节”就是这个意思表达自己的感情要恰到好处,才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如丧礼,别人丧亲时疼不欲生,作为邻居、朋友也要表现得有悲戚、恻隐之情 《曲礼》说:“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邻里有丧事,就应默默地舂米,不在巷子里歌唱,以表示同哀之心总之,在儒家的思想中,“礼”是一种正统的行为规范,人文教化的起点荀子在谈到礼的起源时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是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3] (礼论)儒家认为,春秋时代的社会混乱,是由于欲穷于物、物屈于欲,人欲横流而造成的荀子把“礼”看作是一种最高的政治标准,说“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礼者,治辨之极也” [3] (议兵)他又认为礼是生活礼节的表现更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为政的前导;离开了“礼”,政治便不能播行他说:“礼义者,治之始也” [3] (王治)礼是人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规范礼起着一种道德源头的作用,为人们的活动、行动为规定界限和标准。
3 3 礼作为体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体礼作为体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体人类早期的生存是一个残酷的生存竞争的大战场各种动物凭借自己的天然体质去躲避袭击、获取食物别的动物往往有先天的有利条件,如虎豹的利爪、马羊的快腿、鹰牟的锐目、龟鳖的天然盔甲——它们均凭本能去抗衡外界,求得生存惟独人类不是这样在人类的早期阶段,无论是与动物还是各部落间的抗争都离不开身体的格斗,但人类的身体中没有天然的“武器”——尖爪利齿于是从一开始他就抛扔石头、木棍而这一举动是以学习制作和学习使用的过程为基础的,以后在发展中石头变成了弓箭,木棍变成了棍术,格斗的招式发展成种种武术套路射箭由于其远距离的杀伤力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传说黄帝发明弓箭,上古有后裔射日的故事甲骨文中“侯”字是箭射入箭靶之形,上古崇尚勇武,高明的射手得为首领,这就是王侯之“侯”的来历春秋时代,诸侯纷争,射箭是战争中的重要手段儒家却将射箭改造为礼仪道德的教化行为,引导社会走向平和之道,这就是射礼从传世文献来看,先秦时期的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礼,是天子在重大祭祀之前,为了挑选助祭者而举行的射礼;二是乡射礼,参加者有卿、大夫、士等;三是燕射,是国君与大臣在燕饮之后举行的射礼,旨在明君臣之义,四是宾射,是与故旧朋友的射礼” [7] 。
4据《礼记·射义》中记载,孔子与弟子在瞿相之地的园圃中举行射礼,“观者如堵”孔子请子路手执弓矢,请围观者加入即将开始的射礼说:“除了败军之将,对国家灭亡有责任的大夫,其余的人可以入场”,于是不少人羞愧地离去比赛结束,进行酬宾的仪式,又说:“从少年到壮年都有孝悌之行,到了老年仍好礼,不从流俗,这样的人请到宾位就坐”于是,荣耀了一些人,也走了一些人可见,孔子赋予了射礼很多的道德内容,只有有德行者才能参加射礼,那些在国难当头时贪生怕死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射礼射礼中的宾客,更是作为道德榜样,只有德行超群者才有资格担当这对于提倡正气,形成公正的社会舆论具有重要意义从古代文献保存的材料看,先秦的射礼首先是在基层进行的“乡射礼”;在都城举行的“大射礼”,类似今天层层选拔的体育比赛一样还有在大礼仪的饮宴之后进行的“燕射礼”乡射礼的核心是进行“三番射”就是进行三轮比赛程序严密,在最后的第三番赛,就是决赛中,还有鼓音伴奏,要按照鼓点节奏进行射击因为射礼是具有模拟战争性质的激烈体育活动,必然会产生与他人的竞争,发生利益冲突,没有健康的心态,就容易发生争斗,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面对体育运动中必然出现的竞争,儒家强调的不是好勇斗狠,而是提倡优雅的君子之道,这就是孔子在《论语·八佾》所提倡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4]。
意思是说,君子以修身为本,不贸然与别人争高低,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射礼了君子在比赛中要力争胜利但是在竞争时,却是揖让而升升”在这里是三番赛中,胜利的选手升入更高等级,取胜后不是志得意满,而是与对手拱手揖让致意,罚酒时也彼此拱手行礼尽管射礼是竞争激烈的比赛,这种设计,却颇有“友谊第一”的意思,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儒家文化对射礼的这种设计,在以后中华文化圈的各种传统体育比赛中仍有保留,如柔道、相扑、跆拳道、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在比赛前双方要互相作揖或者鞠躬,互相致意,比赛结束时也是如此,这是儒家“君子之争”的流风遗韵这种礼仪教育体现在射箭的教育和训练中,就是“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