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下 )社会科学论坛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传统农业社会与海洋社会□曹树明[内容摘要 ] 中国和西方具有不同的哲学传统 从孔子推崇 “亲亲相隐 ”和苏格拉底支持 “告父杀人 ”可以看出 ,中国重视道德理性 ,西方重视知识理性 在不同传统的支配下 ,中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即农业社会与海洋社会 本文从结构模式 、形成原因和精神特质三个维度对这两种社会形态进行了初步比较 [关 键 词 ] 哲学传统 ;结构模式 ;关系型农业社会 ;契约型海洋社会 [作者简介 ] 曹树明 ,哲学博士 ,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指出 , 公元前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 这个时代 ,古希腊 、印度 、中国和以色列都出现了许多至圣先哲 , 从而孕育了不同的文明系统 其中 ,中国与希腊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 一般认为 , 中国属于农业文明 ,希腊属于海洋文明 相应于此 ,中西传统社会模式分别为农业社会和海洋社会 众所周知 , 任何文明的中心都是代表民族精神的哲学思想 , 而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该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 。
因此 , 对比中西哲学传统将有助于我们分析两种传统社会模式的差异 一 、两种哲学传统 :亲亲相隐与告父杀人儒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 ,对中国古人的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 它来源于社会生活 , 上升到理论形态后 ,又反过来对中国传统社会模式具有型塑作用 孔子是儒家哲学传统的奠基人 他的言论集 《论语 》里记载 :“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 ’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①其中 ,“直躬者 ”是 “直身而行的人 ”,“攘 ”指 “有因而盗 ”② 这段话谈到了两种 “直 ”叶公认为 ,不念亲情而告发自己父亲偷羊是 “直 ”孔子则认为 ,父子之间应该相互隐瞒所做之恶 , 因为隐瞒的做法基于人类天然的情感心理 , 所以它才是一种 “直 ”在孔子看来 ,“于人 ,证之则为直 ;于父 ,则隐之为直 ”③ 在公共领域的“法 ”与私人领域的 “情 ”发生冲突时 ,孔子首先选择后者 与孔子一脉相承 ,孟子表现出相同的价值倾向 《孟子 》载 :“桃应问曰 :‘舜为天子 ,皋陶为士 ,瞽瞍杀人 ,则如之何 ? ’孟子曰 :‘执之而已矣 。
’‘然则舜不禁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传统农业社会与海洋社会哲学 ·人文4社 会科学论坛2009·1(下 )与 ? ’ 曰 :‘夫舜恶得而禁之 ? 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 ’曰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 窃负而逃 ,遵海滨而处 ,终身訢然 ,乐而忘天下 ’”④桃应是孟子的弟子 他为孟子设计了一个两难困境 :舜为天子 ,任命皋陶为狱官 ,舜的父亲瞽叟杀了人 ,皋陶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触及公私两面 孟子的处理方式是 ,舜不能阻止皋陶逮捕父亲 ,但他要想办法把父亲偷出来背着逃跑 , 逃到人迹罕至的海边 ,这样 ,生活虽然困苦 ,却能享受人间天伦 孟子认为 ,相对于父子之间的天伦之乐 , 天子之位根本不算什么 :“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 ……”父母兄弟都在人世 ,能够长相厮守 ,这才是最大的快乐 在面对类似事件时 , 西方哲人的处理方式与中国儒者迥然相异 柏拉图 《游叙弗伦 》篇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苏格拉底和游叙弗伦相遇于王宫前廊 苏格拉底因迈雷托士控告他慢神而以被告的身份登场 游叙弗伦是原告 , 然而他控告的却是自己的父亲杀人 告父杀人 ”的起因在于 ,游叙弗伦家的一个家奴杀死另一家奴 , 他父亲把杀人者捆起来投入沟中 , 让人去雅典请示神应如何处置凶手 , 可是使者还没回来凶手就死于冻饿 。
游叙弗伦觉得 ,是他父亲的行为导致家奴的死亡 , 所以要控告他 当时 ,游叙弗伦的父亲及其一家人都说 ,作为人子却告父杀人是慢神的事情 而游叙弗伦却认为 ,此举正是敬神的表现 苏格拉底相信他确实掌握了关于敬神 (即虔敬 )和慢神 (即不敬 )的知识 ,由于自己也被告慢神 ,所以他借机请教游叙弗伦这方面的知识 :“那么请告诉我 ,你说虔敬是甚么 ,亵慢是甚么 ⑤遗憾的是 ,游叙弗伦自始至终都没有给 “虔敬 ”下一个定义 他首先回答说 ,他“告父杀人 ”的行为就是虔敬 ,因为这是模仿神之至圣至公者帝士 (Zeus) 的所作所为 他指出 ,帝士也曾因为他的父亲咬他而将之捆绑起来 , 帝士的父亲也因类似的原因肢解自己的父亲 如此 ,他的行为与帝士就是统一的 ,从而是虔敬的 接着 ,游叙弗伦又要给苏格拉底讲有关神此方面的故事 在整个对话中 ,游叙弗伦只是在展示虔敬的具体事例 而苏格拉底想知道的却是“虔敬是什么 ”的概念知识 ,所以他说 :“我不是要求你从许多实例中指出一件两件虔敬的事 ,而是虔敬的本质 ,一切虔敬的事之所以为虔敬的特性本身 ”⑥虽然苏格拉底最终并没有获得满意的答案 ,但是他坚信 ,知识大于一切 ,当 “告父杀人 ”符合 “虔敬 ”的定义时 ,游叙弗伦的做法就是正确的 。
面对具有普遍必然性和有效性的道德知识 ,无论你是处于何种特殊关系中的特殊主体(比如亲父 ),都不能享受任何特殊的待遇 血缘关系与概念知识的较量 , 在苏格拉底那里以概念知识的胜出为结果 由上可知 , 中西有着截然相反的哲学传统 :中国重视血缘亲情 ,西方则青睐概念知识 之所以有此不同 ,是因为中国的儒家把 “仁 ”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而 “仁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 “孝悌 ”,即孝敬父母 、尊重兄长 他们认为 ,在家能够做到 “孝悌 ”,为人臣时就自然会做到 “忠君 ” 因而 ,“自天哲学 ·人文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传统农业社会与海洋社会52009·1(下 )社会科学论坛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⑦ 这样 , 道德理性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西方学者则坚持理性认识在哲学中的优先性地位 苏格拉底划时代意义的命题 ——“美德即知识 ”的重心就在 “知识 ”而不在 “美德 ”在他的思想里 ,不是因为是 “美德 ”就是 “知识 ”,而是因为是 “知识 ”才是 “美德 ”,“知识 ”是被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提出的 如此 ,知识理性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 、两种社会形态 :农业社会与海洋社会由上可知 , 中西传统哲学分别散发着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光芒 。
道德理性是一种内在的心性修养 , 侧重自身的真切感受 知识理性是一种外在的概念规范 ,侧重大众的普遍认可 事实上 ,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在调节社会关系上有一致之处 , 即它们都力图提供一种行为处事的规范 , 目的也都在于使社会秩序趋于良好 但是 ,二者又各有优长 , 即在解决境遇问题带来的道德冲突时 ,道德理性优于知识理性 ,而在可操作性上 ,知识理性却明显胜于道德理性 因而 , 对二者各有偏好的中西双方在传统社会模式上便呈现出差异性 需要说明的是 , 本文所说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指中国的封建社会 , 因为古代中国经历了相对漫长而且十分成熟的封建时期 ; 而西方的传统海洋社会则指欧洲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 ,因为欧洲的封建社会相对短暂 ,而当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处于繁盛的时期 ,欧洲资本主义出现并初步发展 以下 ,我们从结构模式 、 形成原因和精神特质等方面对这两种社会形态试做比较 1.结构模式 :关系型与契约型 如前所述 , 中国传统社会熏染于儒家道德理性之“仁 ”而 “仁 ”虽然强调对同类相爱的情感 ,却是以爱有差等为前提的 这种有等级之分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 ,血缘的亲疏是中国古人对他人关爱程度的标尺 。
这是宗法社会的鲜明特征 宗法制萌发于原始氏族时期 , 至周代变成了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制度 , 孔子则把它融入儒家思想体系 , 从而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尽管在宗法社会中 ,论述宗亲关系的名称或内容时有变化 , 但与己关系密切与否一直是至关重要的 ,以至出现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的说法 所以我们认为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在结构模式上是关系型的 从纵向的权力结构看 ,它实行嫡长继承制 从天子 、诸侯 、卿大夫到士 ,他们的长子既是上一级别中的小宗 , 又是同一级别中的大宗 如诸侯的长子对天子来说是小宗 ,而在本国就是大宗 ; 卿大夫的长子对诸侯来说是小宗 ,而在本族就是大宗 在这个结构中 , 每个人的高低贵贱都取决于与宗主的亲疏关系 然而 ,这种 “宗法 ”关系的意义并没有局限在贵族阶层 , 而是具有普遍性质 ,其基本精神深入到整个中国传统社会 所以 ,从横向的社会结构分析 ,等级关系也充斥于中国传统的家族 丧服制度可作为例证 中国古代的丧服制度有 “五服 ”之说 其中规定 ,在服丧过程中 ,家人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要穿着不同的服饰 ,包括斩衰 、齐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传统农业社会与海洋社会哲学 ·人文6社 会科学论坛2009·1(下 )衰 、大功 、小功和缌麻 。
其他人 ,如乡亲邻里 、 亲戚朋友 、 同姓本家等就都在五服之外 ,属于外人 ,外人就不必穿着丧服了 中国传统社会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构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网络 这个网络的中心是自己 “以 ‘己 ’为中心 ,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 ,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 ,也愈推愈薄 ”⑧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关系型农业社会 ,西方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可称为契约型海洋社会 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曾经说过 :“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 ,到此处为止 ,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⑨这是他对西方社会的概括 在梅因看来 ,西方传统社会经历了身份社会和契约社会两个阶段 这种观点有一定合理性 而我们之所以把西方传统社会统称为契约型海洋社会 一方面是因为把资本主义社会概括为契约社会是不成问题的 ;另一方面 ,并不是否认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而是在强调一个事实 :领主与农奴之间的身份确定也是通过契约形式完成的 换言之 ,是契约保证了身份 ,规定了他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早在古巴比伦王国 , 就以法律形式来规范契约关系 ,《汉谟拉比法典 》现存 120 条相关法律条文 。
古希腊人也是很早就跨海迁移 迁移是动态的 ,而土地是静态的 所以 ,迁移会造成两个结果 :一是人们不再过分依赖土地谋生 , 从而商品经济会得到初步发展 ;二是原有的血缘关系会被打破 ,从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注重血缘亲情 这样 , 古希腊城邦在政治体制上便摆脱了血缘根基 ,而以社会契约为纽带 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契约形式 , 如买卖契约 、租赁契约 、借贷契约 、保管契约 、雇佣契约等等 不仅如此 ,罗马的 《十二铜表法 》 等法律还严格界定了契约主体资格的问题 关于西方封建社会的特征 ,英国著名学者 W.厄尔曼指出 ,封建王权确立的前提是封君封臣之间的契约 他说 :“无论在何种形式或状态中 , 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它的契约性质 ”,封建制度并 “没有为主权者的意志施展留有余地 ”,他只能“按在封建契约中的商议 、 协定来施行政务 ”⑩ 英国历史学家 R.W.卡莱尔等人也强调 :“封建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契约联系的制度 ”他们认为 ,契约规定的封君封臣之间双向互动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对国王公共政治权威的存在始终起着制约甚至威胁的作用輥輯訛 这表明 ,把西方封建社会视为契约型社会已得到很多学者的赞同 。
到了近代 ,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完善 ,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要求一种契约式的伦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