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演变

高****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08.44KB
约10页
文档ID:300854715
2022年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演变_第1页
1/10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演变“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儒家思想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与其他思想交相辉映,使中国古代思想精彩纷呈纵观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气候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宗教及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一)大变革时代的思想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度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4)各国统治者优待知识分子,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的文化的繁荣(5)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盛行,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7)夏商西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从总的方面来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学派代表人物生活时代思想主张代表作道家老子春秋在哲学思想上,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 “道”是没有形状、超越时空的永久存在。

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他的学说,还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的东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都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老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影响老子也称为道德经庄子战国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庄子儒家孔子春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在政治上他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从夏朝到商周,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不过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实际上是维护奴隶制度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推动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诗经 、尚书 、礼 、易 、春秋 “五经”孟子战国在哲学思想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在政治思想上,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认为暴君桀、孟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纣之所以亡国,就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荀子战国荀子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都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既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荀子墨家墨子战国墨子主张“兼爱” 、 “非攻”和“尚贤” 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阶级其区别,都要同等的去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法家韩非子战国在哲学思想上,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传统在政治思想上,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通州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律的制约,“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

韩非子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手里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韩非子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学派影响道家西汉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儒家战国时期未被采用,秦朝时遭到重创,西汉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墨家代表平民利益,历代都遭到冷遇法家战国和秦朝时采用,后世也有一定程度的运用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意: 1、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儒家提倡礼治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

三者有强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扶助,兼采道家之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圭臬2、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1) 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 ,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3、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认识(1)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同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而言: “德治”有合理性,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 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对有些内容可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如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 “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 “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 “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2)对道家思想的认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3)对法家思想的认识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思考: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4)对墨家思想的认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二)封建时期主流政治思想的演变发展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法家和儒家思想是两派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有 “阳儒阴法”(也称为外儒内法)之说。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确立政权和统治地位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战国后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重要主张之一就是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个人手里这套理论就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理论来源它在当时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秦朝建立以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后,在整个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君主专制日益加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法家思想的影响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不过,法家思想虽然影响很大,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被大力提倡的却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学是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具体内容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1、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历史地位及其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时期具体内容地位变化原因战国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认为暴君桀、纣之所以亡国,就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受到各国统治者的冷遇孟子的主张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