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业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情结比较分析 徐莉(三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2)[摘 要] 目前学术界关于电影中英雄主义情结的研究成果很多,且主要通过对个案的解析来分析影片所折射出的英雄主义情结,很少有研究者从中美商业电影中英雄情结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事实上,在中西方英雄电影各自的发展轨迹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外英雄影片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因此,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中美英雄形象塑造的差异、英雄主义意识呈现的不同、英雄主义情结建构的根基三方面,对中美商业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情结进行比较分析[Keys] 商业电影;中国;美国;英雄主义;比较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承载着向各国观众传播本国文化精神与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雄电影作为众多影片类型中的一种独特存在,几乎占据了世界电影的半壁江山,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美国电影在题材的选取上一向对英雄主义情有独钟:从最初的《超人》系列,到近年来的《超凡蜘蛛侠》 《变形金刚》等,可以说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层出不穷,深深地打上了其民族文化的烙印而中国商业电影中也具有浓重的英雄主义情结,呈现出与美国英雄电影不同的价值诉求,同样受到观众的热捧。
目前学术界关于电影中英雄主义情结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通过对个案的解析来分析影片中所折射出的英雄主义情结,如《007系列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解读》《(变形金刚3)所折射的美国文化价值观》等,但很少有研究者能从中美商业电影中英雄情结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事实上,在中西方英雄电影各自的发展轨迹中,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外英雄影片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因此,文章以此作为切入点,从中美英雄形象塑造的差异、英雄主义意识呈现的不同、英雄主义情结建构的根基三个方面出发,对中美商业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情结进行比较分析一、中美英雄形象塑造的差异英雄题材的影片在中美银幕上反复出现,成为电影产业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美国作为一个电影大国,英雄主义影片一直是其钟爱的题材,在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的同时,也引领了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中国的英雄电影更是厚积薄发,在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总之,中美商业电影中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形象迥然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美国商业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多被塑造成救世主,符合观众的审美想象好莱坞有世界梦工厂之称,它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银幕英雄,这些英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超人英雄”和“平民英雄”。
在美国英雄电影中,早期的英雄人物多被塑造成拥有超强能力的救世主如,自1978年理查德·唐纳导演的《超人》上映之后,超人的形象便深入人心,随后推出的四部续集贯穿了整个80年代的美国电影史,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美国商业电影的发展轨迹蜘蛛侠、钢铁侠、蝙蝠侠……超人的形象在电影中被不断地“复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超人是美国电影中所有英雄人物的鼻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电影中的超人形象难以满足观众日益高涨的审美需求,于是美国英雄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发生了转变,平民英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可以说,从超级英雄到平民英雄的转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而使电影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如,《普罗米修斯》中的伊莉莎白·萧来到外太空探究人类的起源,但是却遭到造物者的袭击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没有超能力,不能上天人地,但是却凭借自己的机智与勇敢战胜了造物者,不得不说这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对美国英雄形象的另类创造与美国式的英雄人物不同,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结束之前这段时期里,电影中的英雄人物被塑造为高大完美的正面形象这些人物身上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每个英雄人物都具有崇高的信仰,如胡秀芝、刘洪、杨子荣……他们为了理想,为了祖国、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最后的胜利。
《新儿女英雄传》《刘胡兰》《党的女儿》《林海雪原》等影片塑造的银幕英雄,深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观众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由神性回归到人性,力求舍弃此前电影中英雄“高、大、全”的形象,使其更贴近现实生活《高山下的花环》《西安事变》《百色起义》《义胆忠魂》等影片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们价值观的转变,银幕英雄形象变得更加饱满、丰富,电影创作者在英雄人物身上寄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如《任长霞》《落叶归根》《英雄》《叶问》《金陵十三钗》《集结号》等作品,在对以往电影中的英雄形象进行反思后,塑造了与众不同的英雄人物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片面到丰满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二、英雄主义意识呈现的不同英雄人物具有出众的才能和过人的勇气,这在中美商业电影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可以说,英雄题材为电影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无论是在中国的商业影片中,还是在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展现都不遗余力美国商业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极力讴歌英雄主义电影早已成为好莱坞的标志,从系列电影《超人》到《蜘蛛侠》 《美国队长》,再到《变形金刚》等,一个个孤胆英雄凭借一己之力书写英雄神话,创造了美国电影票房的奇迹。
讴歌英雄人物以及英雄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恒久主题,而好莱坞却完全以喜剧或正剧的凯歌形式宣扬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可以说,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精神的核心,个人英雄主义意识在美国电影中随处可见如,1962年第一部007影片问世以来,主人公邦德便成为全民偶像纵观20几部007影片,其共同之处便是塑造了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的主人公形象,观众可以在邦德身上觅得英雄的影子再如2002年上映的影片《蜘蛛侠》,讲述了中学生彼特·帕克因被蜘蛛咬伤后而拥有了超能力的故事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成为超凡蜘蛛侠的帕克从此肩负了惩奸除恶的重担在与绿恶魔的一次次交锋中,帕克逐渐成长,最终成为一个人人仰慕的大英雄类似的,《美国队长》也是一部个人奋斗的英雄影片斯蒂夫·罗杰斯在参加了“重生计划”之后,拥有了强壮的体魄与矫健的身手,担负起了拯救世界的责任在解救工人、大战红骷髅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中,斯蒂夫·罗杰斯开启了个人的英雄时代,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超级队长中国商业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意识,则是高度弘扬集体主义,以此来赞扬主人公的英雄主义情怀相对于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中国的电影在表现英雄主义时,彰显的是集体主义英雄观在此基础上,中国商业电影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如,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讲述了战国后期一段风云巨变的历史,拉开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影片背景为战国时代,七雄中的秦国异军突起,称霸一方,有一统天下的野心,这激起了各国侠客的不满,于是上演了一个个刺杀秦王的精彩故事三年前,残剑在刺杀秦王的最后关头选择了放弃,因为他悟出了“天下”;三年后无名在接近成功的紧要时刻也选择了放弃,因为他明白了秦王不可杀的原因两位义士以天下为己任,出于社稷苍生的考虑,选择刺杀秦王;但又是为了天下苍生,他们最终都主动放弃刺杀秦王的举动,以便促成秦王统一中华的大业所以无论是残剑,还是无名,他们都是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英雄再如,2008年上映的《叶问》,片中主人公叶问生活在19世纪的广东佛山由于日本入侵他家道中落,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叶问从个人的狭小天地中走出来,为了生存开始接触到了江湖的是是非非也正是在家国之变的社会大背景下,叶问以一敌十,痛打日本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民族英雄之旅三、英雄主义情结建构的根基在中美商业电影中塑造了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形象,深深地感染了大批中外影迷英雄电影之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源于人类普遍具有崇拜英雄的心理可以说,人们对于英雄的敬仰与痴迷,源自于内心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而商业电影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并极力将其放大,因此赢得了世界电影市场的青睐。
英雄情结是中美商业电影辉煌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来自www.L]要组成部分,是英雄影片的灵魂但是在中美不同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影响下对于英雄情结的内涵建构也大不相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中美英雄主义情结的建构内涵大不相同中美商业电影中的英雄情结是在不同的政治、历史、文化语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承了两千年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各种观念的形成儒家文化重视人伦与秩序,强调积极“人世”的思想,在此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而电影中体现出的英雄情结就是儒家思想的外化这样,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银幕上的英雄形象多是有着强烈集体主义观念与家国情怀的个体无论是在《卧虎藏龙》《英雄》,还是在《集结号》等影片中,电影制作者创造出的英雄形象,其身上表现出的大义凛然、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与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思想一脉相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好诠释与此不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虽然建国的历史较短,但却后来者居上,最终成为经济文化上的超级大国,究其根源在于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的张扬:重视个体与差异,倡导个性自由,这种思想观念对美国电影中英雄观的形成与表现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超人、钢铁侠、绿巨人、闪电侠……美国的救世主义与个人主义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美国梦”的完美注脚其次,中美商业电影中英雄主义情结建构的文化根基不同,使得中美英雄形象在外形与内在气质方面迥然不同中国商业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多是道德上的楷模,生活中的凡人,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为了“大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放弃“小家”,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他们在外形与气质方面以阴柔为主,是儒家文化积淀下的产物例如《英雄》中的无名、《一代宗师》中的叶问都是此类英雄形象的典型代表美国影片在个人主义的推动下塑造出来的英雄又有着一番不同的审美韵味,与中国儒雅式的英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从好莱坞陆续推出的系列英雄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英雄人物在外形上具有阳刚之气,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如《第一滴血》中的兰博、《角斗士》中的马克西姆斯、《勇敢的心》中的威廉·华莱士,他们都在向观众展现着西方式的审美标准在内在精神方面,美国式的英雄人物很好地展现了美国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及美国民众的精神寄托,在将个人力量无限神化的过程中折射出内在的英雄情结例如,《空军一号》中的马歇尔依靠个人的力量与劫匪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最终挽救了国家和个人的危机。
在他的身上,个人英雄主义被无限张扬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由单一的视角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转化,与此同时人们的英雄观也在悄然之间发生着改变,其内涵在不断的丰富中美在各自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塑造了不同的英雄形象,实现了受众的文化认同,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给人无尽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具[来自www.LW5u.coM]有强大的发展潜力英雄主义情结在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广泛存在,因此英雄电影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永远不会显得过时[Reference][1]姬相轩,中国新时期银幕英雄形象流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2]史莹娟,美国英雄电影的文化透析[J].电影文学,2010( 11).[3]崔银姬.中关朝鲜战争中的英雄形象比较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作者简介]徐莉(1981-),女,江苏扬州人,硕士,三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