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哲学与长寿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8.34KB
约24页
文档ID:264203589
哲学与长寿_第1页
1/24

    哲学与长寿      哲学与长寿  摘 要:长寿是当今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而如何才能长寿却是一个难题  本文以北大哲学教授长寿为例,引出学习哲学是可以使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呼吁未来哲学发展应成为大众所趋,将哲学的学习与长寿结合起来,找到学习哲学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哲学;长寿  一、前言  从古至今,长生不老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秦始皇派500童男童女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到近现代的各种养生,长寿似乎都是一个热满红火的词  虽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明白长生不老显得不切实际,可是人来一世不易,谁不想在这个美好的花花世界多留恋一会呢  所以长生不老成为一个古老而又有强烈吸引力的愿望,但千万年生生死死的事实让人们作出了一些哲理性的归纳:如杜甫在其诗《曲江》中写到“人生七十古来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全书》里写下了“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这样的辩证的论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概括得更简短:“生就意味着死”  如此话语都说明人的寿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同自然规律一般,人类没有办法改变这个规律,而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顺应规律,在智慧的引领下通过某些方式达愿,留存于世间久一点。

  二、哲学与长寿  人类越进步,科技更发达,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的富足,各种疾病层出不穷,这可是长寿的一大阻碍,要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光靠现代医理可不行,所谓治标还得治本,关键在治心  心要如何治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哲学  据调查发现,北大哲学系被公认为“长寿系”:原因在于90岁以上学者占1/4,85岁以上学者几乎占一半  北大哲学系教授李中华介绍,北大哲学系包括在世的教授,90岁以上的有十余人,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任继愈等都是90多岁的高寿哲人,85岁以上的人更比比皆是,超过20人,占有成就的北大哲学系教授近半数  长寿和专业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不过,长寿在哲学系的确比较普遍  从这些例子看来,长寿和哲学确实存在起着某种关联,起码它传递给我们的都是正面的信息,谁说学哲学无用呢?在他们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他们思考,边冥想,边进步,不知不觉老之将至,恍惚之间已是长寿  三、哲学长寿的秘密  哲学有时候不能够让你一见钟情,但是它可以让你受益终生,起码可以让你活得更久一点,这就是最好的见证  哲学到底以什么魅力让人们长寿呢?  仁者寿,研究哲学的人明白事理,不斤斤计较,达观所以长寿。

  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也说,哲学家长寿可能跟哲学系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因为哲学是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很容易让人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灵  除此之外,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是心灵的启迪,能让现世的许多疑问得到解答,能让人更清明  中国哲学的精髓,北宋张横渠将其用四句诗表述出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哲学,有着重大的使命,需要有着崇高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先哲来奉献,长寿的哲人们将自己奉献给了哲学,哲学以其特殊的回报方式来感恩,那就是让他们更长寿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往往让人火气暴躁,人与人之间失去那份推心置腹的交流,更多的是带着虚伪的面具在表演,忘了本来的自我,随着欲望潮流滚滚向前  哲学可以使人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沉寂再沉寂,不因世俗纷扰而困住自己的内心,哲学以一种大超然的态度教人治世之理,既入得世也出的世,帮助人们正本溯源,回归本心,以此锻磨自己,不知不觉间,时光已如白狗过隙  结论:  针对中国当前的哲学发展问题,呼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的迫切性,哲学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许多人觉得哲学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学之无用,谋身立命资本都不够,殊不知,哲学就像盖房子的脚手架,看似无实则缺之不可。

  所以利用学哲学可以使人长寿能很好地与之结合起来,学哲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能赋予其更深刻内涵,刮起学哲学之风  这是一个养生的时代,也是一个无奈的社会,要想健康长寿,学习哲学必不可少  不论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值得学习的可贵之处  同属哲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学术上均可互相欣赏,取长补短  人们功利性太强,学哲学,能养生,能长寿,富头脑,无疑是一个可取之点  哲学的发展,哲学的课程设计,若与此相衔接,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学哲学,愿意去思考,愿意将哲学推而广之,哲学也就不再只是少数几个人的事  参考文献:  [1]谢绮珊.北大哲学 何以成为“长寿系”[J].2014(09):14-15.  [2]肖守中,衷湘群.医学与哲学[J].1994(07):53.  [3]潘庆华.哲人长寿的启迪[J].2014(06):24.第二篇:哲学教育 10500字  哲学教育【1】  摘 要: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哲学教育的责任、目标和使命是:帮助学生掌握哲学知识,具备哲学的素质和能力,后者是指: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言行做批判性反思,能够很好地思考、写作和说话,能够有效地与人交流和对话,变得智慧、聪颖、理性、开明、豁达,等等。

  由于哲学素养具有可迁移性,能够用于许多其他的领域,因此有助于主修哲学的学生将来获得事业的成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借此方式,哲学教育将能够证明自身的正当性  关键词:哲学教育;批判性反思;正当性  当代社会,大学里哲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在下降  而且,正像R.M.黑尔多年前所提到的那样:“大多数学生并不准备做职业哲学家,它们要做商人、政治家、教育者、牧师、律师、记者、公务员,几乎可以说包括哲学家之外的任何行当;这些学生中间有大量的人有望达到他们职业的最高级别[1]于是,我们必须严肃回答的问题是:哲学教育能够为那些不准备做职业哲学家的学生带来什么?他们可以期望从哲学教育中得到哪些益处?  他们为何有必要花费三到四年时间来学习哲学,而不去主修经济、金融、管理、工程等其他更为实用的科目?也就是说,哲学教育必须为自身进行辩护,必须阐明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目标与使命,说明它如何能有助于那些不准备以哲学为职业的学生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认为,哲学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是:帮助学生掌握哲学知识,具备哲学素养  具备哲学素养就是指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言行做批判性反思,能够很好地思考、写作和说话,能够有效地与人交流和对话,变得智慧、聪颖、理性、开明、豁达,等等。

  如果这样来解释,具备哲学素养将非常有助于学生将来获得事业的成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借此方式,哲学教育显然能够证明自身的正当性  一、传授哲学知识  几乎没有人在完全不懂哲学的情况下却能够很好地做哲学思考,表现出足够的哲学素养  为了要有哲学素养,我们的学生必须获得哲学知识  他们得跟从他们的老师去学习、思索以下议题:有哪些类型的哲学问题?大哲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关于这些问题,大哲学家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或学说?哲学有多少分支或二级科目?哲学具有自身专门的方法论吗?等等  依我之见,要想打好牢固的哲学基础,哲学专业的学生最好修读以下五类课程  (1)逻辑学,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或曰“批判性思维”  我们知道,论证乃哲学之本性,而逻辑学正是有关推理与论证的科学  逻辑学旨在提供区分推理之好坏的诸种可靠的方法,因此它是做好哲学(至少是做好当代哲学)的一个必要前提  大学本科生至少应该修读两门逻辑课程:“批判性思维”和“一阶逻辑”  批判性思维包含定义理论、论证理论和谬误理论,涵盖了有关命题逻辑、三段论逻辑和归纳逻辑的基础部分  一阶逻辑关注命题逻辑、量化逻辑的形式系统及其元逻辑结果。

  此外,我们还应该通过一些实例,譬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反事实条件句、因果性和似规律陈述,可能世界语义学与必然性、可能性、不可能性和偶然性这些模态概念的解释,去教会学生如何把逻辑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哲学研究之中  当前,在中国一些大学甚至是在哲学系并没有逻辑或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课程,这种情况应该尽快加以改变  (2)哲学导论类课程,包括“哲学导论”、“语言哲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哲学的基础性知识,并得到一些基本的哲学训练  (3)哲学通史类课程  其中包括“西方哲学”(包括“古代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十八—十九世纪哲学”、“分析哲学”、“当代欧洲大陆哲学”)、“中国哲学”、“东方哲学”(例如印度和阿拉伯哲学)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获知哲学如何从古代发展到当代形态,以及哲学是怎样在西方国家以及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分别发展而来的  (4)基于人物或经典著作的课程  譬如,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胡塞尔、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蒯因、克里普克的著作,教他们如何去读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程颢和程颐、朱熹、王y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

  通过阅读哲学大家的一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深化对有关哲学问题、理论及方法的理解,也可以逐渐学会像大师们那样去进行哲学思考  (5)还有一些特殊的哲学分支,例如“心灵哲学”、“科学哲学”、“逻辑哲学”、“数学哲学”、“宗教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教育哲学”、“女性主义哲学”、“文化哲学”、“医学哲学”、“商业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等等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哲学的广度与深度  很显然,在上述所列课程中,有些课程是必修的,有些是选修的  二、培养哲学的气质和能力  按照我的理解,如果有人想要具备哲学素养,尤其是想要专门做哲学,他必须遵循一些学术标准:  (1)必须在一个学术传统中说话  (2)必须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说话  (3)必须说一些新的、有所不同的、原创性的话  (4)必须对自己的观点做相当系统的论证  (5)必须对他人的不同观点做出必要的回应  (1)和(2)可以简称为“有根据”或“对话”,(3)可以简称为“独立”或“原创”,(4)和(5)可以简称为“论证与辩护”  如果有人能够做这一类的哲学工作,他就已经具备了哲学素养,即便他可能不是一位职业哲学家。

  我同意以下这样的说法:“凡是‘做哲学’的学生,他都能以自主的方式操练一套理智技能,以便能够在大量问题上达到更大的明晰性[2]我将集中阐明下列哲学能力和技巧:分析、解释和理解;对于其他哲学理论和论证的批判性考察;形成我们自己的哲学主张和理论,并对其进行论证;以书面和口头形式与同行们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讨论和交流  为此,我着重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 如何阅读哲学文本  首先,我们必须区分三种类型的阅读方法:为信息而读,为启迪而读,为学术而读  如果你是为信息为读,你会一字一句地阅读一个哲学文本,直至有关世界的某种信息粘附在你的大脑中  如果你是为启迪而读,你会把哲学文本看作你反思你自身以及你的信念的一种机会  正如爱默生所言,“书籍若是运用得好,是最好的东西;若是滥用,就会成为最坏的东西什么才是正确的用法?什么是所有手段共同促进的那个唯一目的?它们别无他用,只是为了启迪心智我们听别人讲,是为了自己也能够说[3]如果你是为了学术而读,你在阅读哲学文本时就必须非常认真,富有耐心,还要掌握技巧  最后一种读法与前两种读法有根本性不同  我认为,大多数人阅读哲学文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