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往昔热带气旋的足迹之十一:Camille——大西洋的奇迹,能否再来?(转载) 2009 年 9 月 1 日 东莞气象局飓风 6903L(Camille 卡米尔) NHC:165KT--905HPA北大西洋是个难得长草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能够让她引以为傲的事物上个世纪 60年代末,卡米尔的横空出世让北大西洋再次证明了她能够让他人瞠目结舌的实力——那不仅仅是在海上称霸的专利,更是热带气旋在陆地上的横行霸道的权力灾难的酝酿,总是静悄悄的,因为它不想被别人知道1969 年 8 月 5 日,像往常一样,一个热带扰动的原型在非洲大陆上生成,移入北大西洋,开始它茫茫的征途4 日之后,也就是 8 月 9 日,这个热带扰动已经漂移到了李华德群岛5 日之后,也就是 8 月 14 日,空军的飞机在开曼群岛附近侦察到这个热带扰动闭合的低层环流中心——此时还不算晚,虽然它们的第一报就已经是 50 海里的风力也许连卡米尔自己也没有觉察到,等待着她的,是一顶谁都想要却谁都要不到的皇冠而这个皇冠,却恰恰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在广袤温暖的加勒比海,有谁能做不到?卡米尔的运气也许比卡特里娜要好,纵使它有着一个漫长的游荡期,可这也无法阻碍她问鼎宝座的决心。
很快,升格的那天,卡米尔已经迅速增强至 100 海里古巴是幸运的,卡米尔没有以她的本色洗礼古巴也许墨西哥湾真的是热带气旋的天堂古巴地形对卡米尔的伤害仅仅是将它的强度降至 85 海里但这一切都没有所谓,短短两日之后,也就是 8 月 17 日,卡米尔的中心气压已经降至 905 百帕斯卡,NHC 也毫不犹豫地给出了 165 海里的至高评价,这个纪录在有记录以来的北大西洋飓风史里面仅有 11 年后的 Allen 与之共享增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也许这是个很弱智的问题对于卡米尔而言,她的目标已经实现,然而她最远大的理想,就是做到每一个热带气旋都应该做到的事,那就是无情的摧毁下一站,密西西比……卡米尔横过路易斯安那洲南端,进如密西西比的圣路易斯湾,创下了 909 百帕斯卡的最低气压记录,该气压记录为劳工节飓风之后最低的实测气压,直至今日仍然无法被打破卡米尔登陆前仍然被认为是一股五级飓风,密西西比航天中心记录到 139 海里的最大阵风,此时实测气压仍达 950 百帕斯卡,卡米尔的飓风级别直至登陆后 10 个小时仍在维持很快卡米尔便转向东移动,快速减弱,沿途为多个州县带来大雨同时,卡米尔仍受墨西哥湾暖气流的支持,出海之后更增强为一股 60 海里的热带风暴,但很快便转化为一股温带气旋。
卡米尔做为一股强大的飓风,为墨西哥湾沿岸的大部分州县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及破坏卡米尔为多个州县带来了猛烈的冰雹天气,多个区域受灾面积超过 150 平方公里而同时,卡米尔在美国造成大约 14.2 亿美圆(约合今日 91.4 亿美圆)的经济损失,这个纪录直到 36 年之后,才由飓风卡特里娜刷新在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弗吉尼亚,飓风一共造成了约 296 人死亡,8931 人受伤,5662 间房屋完全倒塌,逾 13915 家住户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卡米尔的风暴潮为墨西哥湾石油业带来了 1 亿美圆的损失,卡米尔也是北半球最大风暴潮旧纪录的保持者,该纪录为 24 英尺,直至 36 年之后,飓风卡特里娜以压倒性胜利刷新了北半球最大风暴潮纪录在古巴,三人在卡米尔的吹袭之中死亡,记录到的雨量达到 10 英尺路易斯安那州记录到 93海里的阵风,经济损失达到 3.5 亿美圆(约合今日 18.5 亿美圆)阿拉巴马州以商业上的损失较多,佛罗里达州则深受风暴潮的影响,广泛地区水深至 3-5 英尺密西西比州则记录到 24 英尺的风暴潮,大部分街道浸没在海水中,并完全被毁36 年之后,飓风卡特里娜以极其相似的路径再次袭击了这一个区域,刷新了多项由卡米尔创下来的记录。
这让卡米尔黯然失色,但是它可以瞑目,因为它已经创下了 909 百帕斯卡,165 海里的登陆记录,有哪个能让它不感到满足?卡米尔的一生的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就连它的名字也不例外一个在北美飓风中心工作的人将他刚刚在高中毕业的女儿“Camille·Hope"的名字 Camille 加入当年的热带气旋命名表内,也那么凑巧,以这个名字来命名的热带气旋竟然为美国带来了如此之大的创伤,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无心之举而已追忆往昔热带气旋的足迹之十二:1970 年 11 月 12 日:这一天上帝哭了(转载) 2009 年 9 月 1 日 东莞气象局旋风 7015B(无名) JTWC:105KT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旋风这个名词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时不时接触到诸如旋风起尘沙之类的琐屑;而说它陌生,又是因为旋风在气象界的确切定义至今少有人知旋风,是全球通用的热带气旋的简称,由于台风已成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俗称,而飓风是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专利,这吸引着全世界绝大多数眼球的三大海域就没有旋风的名字;旋风的名字只在其他大洋能够找到栖身之所不过,这显然没有妨碍旋风一次又一次地与我们所熟知的台风和飓风一起冲击着我们脆弱的滨海,尽管这些血与泪的记忆似乎只能永远潜藏在世界的尽头。
当超级台风南茜揭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太平洋台风大入侵的序幕后,世界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多灾多难的远东地区然若要问在这十年中热带气旋在哪个大洋杀人最多,印度洋却以其旋风的狂野杀伤之势远远凌驾于西太平洋之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这原本是一家人的难兄难弟在数场大旋风的猛烈袭击下失去了至少五万五千多有案可查的生命人们不会相信一年中拥有不到一个季度黄金岁月的印度洋能够创造比西北太平洋的暖池更为猛烈的风暴,但南亚次大陆的一穷二白却留给了为数不多的旋风致命的机会然而,正如在今天卡特里娜早已把同年的斯坦在中美洲更为惨烈的灾难从我们的记忆中清除一般,60 年代的穷国也只能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所以上帝只能在七十年代揭幕之际选择流泪,一似人类永恒的不公平始终都在刺痛着造物主敏感的心灵1970 年 11 月初,印度洋南部酝酿多时的热带扰动在 12.1N-86.3E 加强成热带低压,这个位置距离她东西南三面的陆地都不到一千公里新生的热带低压乃至热带风暴和旋风都没有名字,只有一个已湮没无闻的编号 15B,而北印度洋直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给予土生土长的风暴以迟来的命名只不过,风暴的留名是以她的狂野而深入人心的,15B 在随后一周里度过的传奇一生便让她以另外一个虽不风靡全球却在当地耳熟能详的名字而永垂史册。
深秋的印度洋已然没有了西南季风的强大暖流,但季风的退却也为南亚近海营造了微弱风切的难得境遇随着她闲庭信步地悄然北上,三面封闭的北印度洋也预示着她终究将以登陆结束她短暂的一生,唯一剩下的悬念就是她会让哪里陷于其不期而至的突袭;因为三十多年前的印度和孟加拉并没有如今天般完善的预警系统,而落后的经济所无法支撑的应急机制也让这片地势低洼的平原处于毫无设防的险境…………风、雨、潮,是热带气旋的三大杀手;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它们会发挥不同的威力平原怕风,山区怕雨,而沿海的低地是风暴潮发威的最佳场所在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中,风暴潮在三板斧中造成了最严重的人员伤亡,而印度洋恒河口正是风暴潮最典型的重灾区喇叭形的海湾实在太有利于潮水的堆积,而历史上的旋风也频频在这一地区杀人无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经济的迅速崛起并没有给这边远落后的土地带来变革,世世代代受着贫困煎熬的农民也只能一如既往地祈求上苍的保佑…………15B 初期的路径是较为偏西的,尽管她的势力在不断膨胀,恒河三角洲也仍有希望暂时摆脱这永远的宿命如果当时的人们能像今天一样坐在家中轻而易举地追随着旋风的行踪,那么他们一定会在 15B 慢腾腾的脚步面前受尽煎熬。
但 11 月 11 日,随着已加强到顶峰的 15B 逼近加尔各答,一次新的洗礼看来已经迫在眉睫好在倘若 15B 一直北上的话,她所光顾的海岸仍不是印度洋最致命的死穴,尽管四十年前另外一次旋风在这里让三十万人永沉海底和大多数印度洋旋风一样,15B 拥有苗条的身材和缓慢的移速,这对她在海边掀起惊天狂潮是颇为不利的,加上她在登陆前夕已从巅峰逐渐滑落,15B 似乎又要转为平庸但风云突变永远是大自然无穷魅力的一部分,随着她在 11 月 12 日拂晓向东北的转向和突然加快了一倍的移动速度,在几天前似乎还颇可乐观的哈提亚和吉大港霎时就拉响了最后的警报——只可惜,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报,而不是人类为防御灾难而发出的警报——和往常一样,绝大多数沿海低地上的居民在农历十月十五天文大潮来临的前夜用睡梦来迎接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台风风暴潮,因为他们从广播里听到的只是一场轻描淡写的热带风暴面积超过七万平方公里的恒河三角洲平均海拔不到 10 米,而旋风 15B 危险半圆所扫过的河口地带的最大风暴增水达到 6 米,它刚好超过了 10 年之后西太平洋 8007 号台风在南渡验潮站的增水而位居世界第四当旋风中心在 11 月 12 日午夜与午夜天文大潮的高潮期联合冲击恒河口时,两潮叠加的潮位就十分轻易地越过了孟加拉国沿海年久失修的残破海塘。
这是重现期超过百年的大潮,也是亚洲历史上增水最大的热带风暴潮有没有防备已不再重要,是不是黑夜也不再重要没有任何挽救的机会,巴里萨尔和吉大港两大专区的沿海岛屿和冲击平原毫无悬念地淹没在滚滚潮水之下巴尔古纳、隆达、博加、博杜阿卡利、博拉、博罗哈努丁、哈提亚、诺阿卡利,一个又一个城市和首都达卡失去了联系,成千上万的民房变成了风口浪尖的残垣断壁事到如今,意图在未亲历者的脑海里构建大灾难的仿真场景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们只能从字里行间的惊心动魄中体验这个见不到月亮的月圆之夜也许,人们会震惊于电视荧屏上新奥尔良一望无际的水乡泽国,然而新市一排排屹立不倒的屋脊却显示了新旧世界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差距;也许只有 2004 年底在大海啸中尽成废墟的班达亚齐能够重现一丝与旋风风暴潮依稀相似的噩梦回忆这就是 Bhola Cyclone,译名博拉旋风,就是这个不需要命名就被镌刻在当地人民的集体记忆中的传奇名称当年的博拉城和它所在的南沙赫巴兹布尔岛人口最为密集,也是伤亡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因为旋风中心就在午夜刚过之际在这里登陆,仅在此一岛就有至少数万人死于非命然而这只不过是查有实证的记载中最悲惨的地区,因为这里至少还有人烟,还有遍野的哭声能够证明的残存生命。
而曼普拉岛上的幸存者卡曼路 J·乔德哈利的自述才算掀开了大风灾中最黑暗的一页 卡曼路 J·乔德哈利向事后到达的美国救援队这样描述:“广播预告说有一场风暴,但没人说有海啸半夜我们听到一声巨大的轰鸣从东南方传来,我往外一看,到处是漆黑一片,只看到远方有一个亮光这个亮光越来越近,越来越大后来我才意识到那是一个巨浪他立即召集家人冲上他们那些坚固的房顶海浪随即就冲进了他家的房屋,淹没了他们周围的一切,水漫到了二楼,一直淹到他们的脚下——他之所以能活下来告诉我们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的二层楼房已是曼普拉岛上最坚固的房子;而整个曼普拉岛随后就在潮水中彻底消失了——他和他的家人,是全岛仅剩下的几名幸存者之一这个缩影已经足够让我们知道实情了恒河口外那些星罗棋布的岛屿没有一个可以幸免于难罗布纳巴德群岛和圣马尼克群岛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毁灭,整村整镇的居民区从地图上无情地抹去,许多沿海小岛上的居民是无一人生还当旋风进入内陆并逐渐减弱后,拂晓的阳光才姗姗来迟地洒向历经浩劫的大地什么都没有了,灭门绝户,鸡犬不留,只有阵阵亲吻着礁石的海浪在死寂中重复着单调的呻吟在大些的岛屿和大陆上,从废墟里惊魂未定地爬出的人们木然地把数不清的尸体推进大海,他们的泪已在旋风肆虐的午夜彻底地干涸了,而这也没能挡住霍乱随之而来的爆发流行。
食尸兀鹰的枭鸣久久不息,恒河三角洲的田野染成了血红创世大洪水的悲壮也在 11 月 13 日的东巴黯然失色,一似上帝哀伤的泪水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