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讲 德育考点精讲 一、德育概述(一) 德育的概念德育,也即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 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 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 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德育具有以下特点:1.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 要属于伦理领域;2. 德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3. 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要素,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 用二) 德育的功能1. 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2. 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3.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4. 德育的最基本功能是塑造人格德育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 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学校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极其重要学校德育不仅有对学生的育德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通过育 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德育不仅有正功能,而且可能出现负功能三) 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的特点1. 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年龄特征(11、12岁一17、18岁)(1) 迅速过渡(过渡期)即一方面,他们还带有儿童的特点:天真、单纯、 幼稚、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向成人 看齐,力求懂事达理,要求别人尊重,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他们的独立性和 自我教育能力在不断提高教育者要掌握青少年的过渡性特点,因势利导,使他 们顺利地完成过渡,获得提高2) 逐步涉世(青春期)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社会、关心家庭和周围环境 的变化乃至国家大事,考虑自己的理想、职业和追求;但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 不足,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教育者要掌握青少年 学生的涉世浅的特点,引导他们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的兴旺和人类 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 易于冲动(危险期)青少年精力旺盛,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 控、自律;遇事不够沉着冷静,思想方法简单、片面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危 险期”教育者要引导他们在实际活动中锻炼,提高识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克服简单片面、易冲动的毛病,逐步培养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等好品质。
2. 青少年思想的时代特征(1) 思想开放活跃,道德取向多样化青少年处在社会剧烈变化和迅猛发 展的年代,见多识广、思想活跃解放受社会网络媒体等的影响,道德取向多样 化教育者既要鼓励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承担和民主参与等意识,还要引导 他们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特别是要加强纪律和法律的教育2) 求真务实,注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3) 渴望独立,主体意识增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4) 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四)品德发展规律皮亚杰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儿童在玩弹子游戏中对规则的遵 守,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基本轮廓,科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实验研究,他发现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见下表)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好”行为的标准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避免惩罚,无条件地服从权威阶段2: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 向满足自己需要,有时可以满足 别人的需要习俗水平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能够得到别人赞许的行为阶段4: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 向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后习俗水平阶段5: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 为定向既尊重法律,也认为法律是可 以改变的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 向根据良心做出的行为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2. 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 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 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需要、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等。
4. 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过程二、德育的任务和内容任务:(1)提高道德修养能力;(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良好 的道德行为习惯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 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 界观教育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的要点:(1 )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2)提高 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3)掌握法律常识、严格遵纪守法国际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五大特点:第一,公民责任与民主精神;第二,国家忠诚于国际理解;第三,个人品德 与健全人格;第四,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第五,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三、德育的过程(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 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之间的矛盾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理解和识记要点,能运用其分析案例)1.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青少年学生 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 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2) 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从根本 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 处于静态中进行;而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3)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 现为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2.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 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这是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 基础道德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运用一定的道德 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道德情 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 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 地坚持下去。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 平的重要标志1)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德育要注意全面性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知情 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2)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德育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有的放 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重新发挥其更大的 整体功能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品德过程实质上是要把缺乏道德经验与修养的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品 德的合格社会成员这样便构成了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即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 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1)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为此,要进一步解决三种性 质不同的矛盾:认识性质的矛盾“有错不知错”)、能力性质的矛盾(“犯错不自 觉”)、思想性质的矛盾(“知错也犯错”“明知故犯”)2) 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使学校的德育要求同社会、家庭等 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一致。
4.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1)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 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2) 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点与构成因素自我教育能力,就是学生个人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 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3)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 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四、德育的原则(理解每个原则的含义,并掌握其实施基本要求)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 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与社会生活的实 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 言行一致其基本要求:(1)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 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 疏导原则(重点掌握)〜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其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 长善救失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 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 “ 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4.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重点掌握)〜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 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其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要求, 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以利于学生健康成长;(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5.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 龄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其基本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 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 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其基本要求是:(1)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 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把教师 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7.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 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 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其基本要求是:(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发挥学校 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