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

lis****6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48KB
约3页
文档ID:305975425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_第1页
1/3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一、形式教育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主张以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根底,将教学活动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即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该理论严格依照心理过程的规律,为了到达建立一种明确的、标准的教学模式的目的,而脱离任何具体的内容,“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赫尔巴特是形式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实质教育理论的代表,这一点,下文再议至此,不难发现,形式教育论主张教学应当主要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悟性或理性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等“形式〞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多少事物的知识能力重于知识,形式重于实质,这便是对其主张最简洁的表述二、实质教育随着18世纪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开展,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逐步形成,资产阶级出于对社会经济生产开展的需要,主张学校课程应教授自然科学、历史、数学以及所有对现实生产、生活有用的知识上文提到,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思想代表了实质教育的立场他首次提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根底,但是他反对官能心理学,而提倡观念心理学,并且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看做是各种观念的活动,而观念那么是人的大脑与外部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这种观念的统觉理论出发,他非常重视教师以及书本的作用,认为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这些观念,教育通过这些观念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并加强同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另外,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他认为应将历史和数学作为所有学科的中心实质教育论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其教育代表作?教育论?一书中,他反对古典主义教育,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提倡科学教育他认为,教育应当从古典主义的传统中解放出来,要适应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向前开展,最终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这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实〞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实质教育论反对古典主义教育,认为对实际生产、生活有用的知识应当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主要掌握的东西因此,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轻能力,甚至完全无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而着重强调知识的习得三、传统意义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关系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之间的斗争从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各自正式形成理论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即使是赫尔巴特,他到底代表的是形式教育的思想,还是代表的是实质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学界也颇有争议。

有教育家试图以“平衡〞的观点来看待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最终仍免不了强调一方而相对轻视另一方,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第斯多惠著有?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在书中,他论述了教学的形式目的与实质目的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指出,“遵循形式教育目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并举,尽可能用学科来全面激发学生,做到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反复练习所学过的知识,直到移交给思维进程使用为止〞他认为,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并非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只要教学活动组织正确、合理,两个目的都是可以到达的关于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间“水火不相容〞的现象,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指出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培养目标和课程方面〞、2“.偏重知识和偏重能力〞、3“.哲学认识论上唯理论和经验论〞、4“.心理学上官能派和联想派〞,并就每个方面的分歧做了详细阐述在这儿,笔者主要从“知识和能力〞角度进行相关阐释形式教育强调能力重于知识,实质教育那么强调知识重于能力,一直以来这两派所进行的锋利斗争说明这两种理论是相互对立的,而他们的对立那么说明知识和能力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对立思想。

知识和能力真的就是相互对立的吗?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四、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新〞关系尽管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间的分歧如此之大,然而,通过系统深入地分析这些分歧不难发现,两者之争的焦点在于,知识与能力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因此,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自然成了探究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传统观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重视知识必然轻视能力,重视能力必然轻视知识,两者不能兼而有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例子普遍认为,应试教育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无视对其能力的培养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照搬书本,而没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此相反,素质教育那么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开展,主张培养人的各方面能力,是一种真正把人培养为“人〞的教育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思想开始盛行这一思想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而现在的教学论已不再将知识与能力看作是绝对相互对立的关系因此,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专门研究了此思想盛行的各方原因,最终指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在理论、实践、历史、逻辑上,都是经不住检验的,是错误的它把很多的理论问题和人们的思想搞乱了,至今还在流行,并影响、干扰着现实的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其后果是堪忧的〞,因此“必须坚决摒弃这一提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以及在课程改革中反对‘知识本位’的说法,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而“它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驳杂的思想来源、一定的现实根底、片面的道理〞知识并不是作为能力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也有学者从能力的形成要素角度出发,指出“能力就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这种本领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根底上,与心理品质、知识继承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在社会实践的整合过程中形成和开展起来的〞为了“就能力的形成要素及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提供一个大体的框架〞,通过具体分析形成能力的各个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作用,最终指出,“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中〞,应该是这样的,“天赋的智力品质是根底,社会实践是桥梁,知识的继承是推动力,但个性和意志品质也参与其中〞还有学者采取了一种折中主义的态度,认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用“中庸思想〞加以协调从“中庸的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适度原那么、‘执两用中’的整体原那么、‘经权损益’的权变原那么以及‘和而不同’的和谐原那么〞出发,可以发现“‘中庸’要解决的问题是来源于具体的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或障碍,而不是人的脱离现实的想象或梦想〞,“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问题上〞自然“要结合具体的、特定的情境,确定该强调知识还是能力〞。

其实知识和能力“本身并不矛盾〞,“知识是根底,没有一定的知识何谈能力,而能力又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活动中,所要注意的是“应该把握一个度,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以知识为基点开展学生的能力〞新的教育观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知识与能力是并重的,知识是能力的根底,而能力的开展又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简言之,习得知识和开展能力是和谐统一的当然,这两者必须统一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之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矛盾的统一〞我国有些教学论工作者就指出了,“要在课程的内容性质、分量、结构上,还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乃至考试方法上多方创造条件〞,知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统一起来立足于当时当地社会经济政治开展的实际状况,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依据不同的心理学、哲学理论逐步形成和开展,后来出于不同的目的而相互斗争,在当时都是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的而现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面对的情况也与以往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当代教学论看来,这两种教育理论都有失偏颇,都因过分偏重于一方而无视了另一方既然知识和能力可以统一起来,那么强调知识的实质教育与强调能力的形式教育自然也可以是和谐统一的。

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角度来看,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并不一定非要斗争到“你死我活〞,两者是可以和谐共生的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培养全面开展的人,更加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思想,更加需要将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有效统一起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