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示范教案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40.39KB
约7页
文档ID:57392244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示范教案_第1页
1/7

1 / 7 第 2 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组成 2.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异同 3.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与意义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组成 2.条件反射的形成及意义 【教学难点】 条件反射的形成 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如果你的手指被植株上尖锐的刺扎了一下,你迅速把手缩了回来,然后感觉到了疼痛,紧接着你意识到手被扎了 (1)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分别涉及了神经系统的哪些结构? 提示:手指被扎,皮肤中的感受器接受到了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到脊髓中的中枢,中枢的反应通过传出神经传导到上肢的肌肉,肌肉的协同与舒张使手缩回同时,脊髓会将信号送到大脑皮层,产生疼痛的感觉并意识到手被扎 (2)缩手动作在前,感觉到疼痛在后,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提示:缩手在前,可以使机体迅速避开有害刺激,避免机体受到伤害之后产生感觉,有助于机体对刺激的利弊作出判断与识别, 可以使机体更灵活、 更有预见性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新知讲解】 一、反射和反射弧 问题探讨中的例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缩手反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22 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 反射的定义: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 / 7  常见的例子有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 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哪些结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22 页思考讨论中的内容“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通过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为例进行分析 讨论: 1.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不能,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例如膝跳反射需要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个神经元 备注:如何查找神经元是学生和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帮助学生认识神经元的模式图,帮助学生掌握查找神经元的方法非常重要, 因此在讲课中清晰标出有几个神经元, 学生容易一目了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2. 缩手反射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 思考反射的过程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呢?  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产生兴奋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细胞或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 传入神经: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 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 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 效应器: 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刺激作出应答 通过模式图来讲解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 结合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说明脊髓在反射中作用的其他实例吗? 3 / 7 带领学生一起回忆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脊髓中的脊神经中的传出神经可以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即脊髓中的反射有两种类型,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躯体反射学生容易理解,例如前面的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吸吮反射,抓握反射等内脏反射学生既熟悉又陌生,例如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5. 体检时医生敲击膝盖下方, 如果你小腿正常抬起, 不仅说明你下肢参与该反射的功能正常,也说明脊髓中相应中枢是完好的。

指导学生思考反射发生的条件? (1)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反射弧不完整,如神经中枢受损,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是不构成反射 (2)需要有适宜的刺激强度才能发生反射 6. 问题探讨中手被扎会感觉到疼,这个过程中兴奋是如何传导的呢? 兴奋在脊髓中的反射弧中传导, 发生缩手反射 同时兴奋还会在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在缩手反射中,兴奋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传导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所以你会感觉到手被扎了  易错辨析 1.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端)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长端)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结构判断 2.反射弧受损部位的分析 在进行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分析的实验中, 通过观察效应器的反应, 可判定反射弧被破 4 / 7 坏的部位 组别 电刺激部位 现象 结论 1 感受器 效应器无反应 感受器受损 传入神经 效应器有反应 2 传入神经 效应器无反应 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 传出神经 效应器有反应 3 传出神经 效应器无反应 传出神经或传入神经与效应器接头部分受损 效应器 效应器有反应 4 效应器 效应器无反应 效应器受损 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24 页第一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非条件反射: 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叫作非条件反射 例如, 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 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24 页图 2-5 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示例,思考下面的问题 1. 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步骤 1:讲解非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刺激(食物) ,让学生明白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 5 / 7 反射的基础上 步骤 2:讲解无关刺激,即与分泌唾液不关联的铃声 步骤 3:重点讲解条件反射建立的方法,即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重复性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步骤 4:条件反射建成的标志:无关刺激(听见铃声不分泌唾液)变成条件刺激(听见听声分泌唾液) 在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出现了多个名词, 学生容易混淆, 因此单独列出来让学生重点注意区分:  非条件刺激(食物) ,可以引起非条件反射,即分泌唾液  无关刺激(未给食物的铃声) ,未形成条件反射,不分泌唾液。

 条件刺激(给食物前的铃声) ,铃声与食物已经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形成了条件反射,分泌唾液 2. 什么是条件反射的消退?阅读课本第 25 页上面的内容 (1)定义: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铃声)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食物) ,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致最终完全不出现 (2) 实例: 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 狗建立了条件反射; 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食物,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没有 (3)实质:条件反射引起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铃声的出现不再预示食物的到来 3.条件反射的意义?阅读课本 25 页第二段的内容 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 灵活性和适应性, 大大提高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 易错辨析(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表格进行对比,更加清晰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6 / 7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形成过程 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大脑皮层是否参与 否 是 数量 有限的 几乎是无限的 神经联系 永久性(固定的) 暂时性的(可变的)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外的中枢 大脑皮层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 实例 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等 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经过条件刺激,不断强化,形成条件反射 【课堂小结】 通过概念图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外拓展】 当病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语音不清晰,记忆力明显下降等 7 / 7 综合症状去医院就诊时,大夫通常说需要做个头部 CT 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腔和椎管内,一般的物理检查对于诊治疾病的价值有限,因此 CT和磁共振成像是颅内各种疾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技术 【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它们都是由神经元组成 ( × ) 提示:感受器和效应器不一定是神经元,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是由神经元组成 (2)所有生物都可以对刺激作出反应,因此都具有反射活动 ( × ) 提示: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病毒和一些低等生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具备反射活动 (3)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

( √ ) 2.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 C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C.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提示: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不会发生反应,即不能运动,但是由于神经中枢完整,兴奋可以从脊髓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3.下列有关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B.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 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提示: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需要长期学习和训练,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例如膝跳反射,在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调节下就可以完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