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唐诗的色彩世1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KB
约7页
文档ID:35920422
浅析唐诗的色彩世1_第1页
1/7

浅析唐诗的色彩世界浅析唐诗的色彩世界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从盛唐起的许多杰出诗人都对色彩作了细腻微妙的艺术表现色彩入诗,绘出一幅幅壮丽的山水画,在唐代,当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风大噪于诗坛之时,诗歌就走进了瑰丽迷人的色彩世界许多名家的诗,特别是一些描写山水田园的诗中更是大量地运用色彩词来状山水田园之美色彩入诗,绘出一幅幅精美的花鸟图在唐诗中运用色彩词来表现花木禽鸟的也有不少名篇佳句色彩入诗,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百态图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以至阶级对立的现状在忧国忧民的诗人笔下也出现了大量佳作色彩入诗,绘出一幅幅想象更丰富的画卷有时通过一些色彩词的使用能使诗的想象更丰富诗人将具有对比感的色彩意象组合起来,构成意象对比,色彩的属性被强调到了极致,从而能营造独特的抒情氛围现我仅从视觉认知上分析色彩的运用和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创造优美的意境1、同种色意境同种色意境就是一种颜色的搭配产生的意境,可以将其分成色彩的明亮程度不同的色阶,如红色掺入适当的黑或白色,形成多种程度不同的层次一种颜色里也可体现出多种类型的倾向,如红色包括了朱红、大红、深红、玫红、土红等。

同种色虽然颜色单调,但配合起来让人感觉和谐素净,整体感强,同时也容易让人感觉单调无味叶燮在《原诗》中说,“夫诗纯淡则无味,纯朴则近俚,势不能如画家之不设色”,诗人直觉敏锐,能抓住单一色调中色彩的不同明度差别或色彩的情感性,以最简洁的表达增强诗作的诗情画趣,使之和谐整体而不平淡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淡淡绯红的少女“人面”和自然粉红的“桃花”并置,含蓄、典雅,同时面颊的绯红到底是羞涩还是桃花的映衬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第一次看到红色是愉悦,重游时却惆怅,同一色彩的不同情感功能亦给诗增添了韵味同样是红色意象,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用的是重彩风劲霜严之际杜牧无视传统的秋“悲”意识,专赏霜叶之艳,以二月绚烂春花作烘托,视角独特,“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构思新颖,令人赏心悦目,体现出作者对秋色、秋味、秋韵的抽象思索 、而绿、青色由于其具有青春、朝气蓬勃、旺盛、稚嫩或宁静感,在同种色配合中也格外受到青睐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2、调和色情境类似色彩色相相近,是指在色种、亮度、纯度方面关系较近的各色用两种或多种调合色进行对比,能起到互相烘托、互相渲染的作用但比同种色丰富,调和中有一定的转换,但掌握不好易出现无精打采之感,在唐诗中诗人往往注意从面积、冷暖对色彩意象进行调度,也渲染出一种特别的情绪氛围 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经典的类似色佳句:在青色抹底的广阔的背景上,一行白鹭由下而上向远方展翅飞翔四处柳树环绕,新绿枝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均匀和谐。

句中选用绿黄青白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设色丰富而不繁杂,境界浑融,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犹如一幅淡雅滋润的水彩画,新鲜优美白居易的《咏丰坊园中垂柳》“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春风习习,柳色青翠,嫩黄如金,青翠的柳色色相中性偏冷,但“嫩于金色”又带暖意,清新而跳跃,道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足见草深,黄鹂隔叶,足见树茂,“碧”、“黄”两色意象相配一般应是明快的调子,但因了“映”与“隔”,反而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营造出感伤叹婉的情调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同样美妙:村边的树和远山的树是青绿色的,新草和暮烟也是青绿色的,两种同类色的对比,不但层次分明地画出了近景和远景,而且以围绕着村落的绿树和绿树之外的青山传达出一种和谐单纯的美杜甫在《江畔寻花七绝句》中画道:“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将深红、浅红两个同种色进行对比,加深了桃花盛开的层次感,也是调和色之间的对比,给人以独特的美感享受。

与杜甫的“水彩画”不同,同样运用调和色的对比,王维的写景诗却是油画的味道,注重光与色的关系以及环境的变化白水明田外,碧峰出水后”,诗人用调和色对比描绘出雨后绿色千重,水光如银, 山色青葱、重重苍碧之景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设色淡雅清丽,俨然水墨,用明、暗交错的色调,铺陈白、绿、黄三色,以鲜丽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水光漾动,流翡溢翠的天然画卷3、对比色情境就是色阶较远的两种颜色,原色与原色、间色与间色互为对比色在诗歌中运用对比色进行对比,能起到互相促进、互相烘托的作用 对比色配合最为鲜明,生动,尤其是互补色构成的对比效果最强烈、刺激,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等,均是高纯度的互补色运用得不好会显得刺眼而俗气唐诗色彩中对比色运用得最为广泛,却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点彩”式的诗歌境界江水碧绿,衬得鸟羽更加洁白;山峦青翠,衬得艳红的花朵仿似要燃烧绿、白、青、红诸色对比使画面光彩夺目,浓淡、深浅的色彩对比和变化渲染出斑斓动感的审美效果最常见的补色对比当属红与绿的对比红、绿是一对高纯度的互补色,构成的对比效果最强烈、最刺激如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问刘十九》)“绿蚁”、“红泥”一实一虚,相对列出,在红炉绿酒两种色彩的和谐搭配之下,在天寒欲雪的苍茫背景之下,诗人平和舒畅的心情和盘托出,令人自然地联想到杜甫的“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对雪》)再如杜甫的“红入桃花嫩, 青归柳叶新”,“绿垂风折笋, 红绽雨肥梅”,同样具有绘画的鲜明感和直观感,在色彩对比转换中寄寓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无穷感慨,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在色彩对比色中还有黑白对比白为万色之母,黑为万色之王黑与白是亮度最强与最弱的两极色,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色彩基调与骨架在中国山水画色彩运用的笔墨技法中,“水墨为上”“计黑当白”是最主要的形式如:苏东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白相对,墨色淋漓,是典型的黑白山水画诗人运用了墨法中的“五墨”、“六彩”来渲染大自然的生机,虽然表面上只用了黑白两极色,但实际表现的色彩却是层次分明、丰富多彩同样,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和张仆射塞下曲》)和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在色度和明暗的强烈对比下,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气象非凡同时,画面富于节奏感,诗句间跳跃着画境的气韵生动。

总之,诗人们以优越于常人视听等敏锐的感知能力,自如地在极为有限的字数和空间里,指挥和协调着色彩,形成多种微妙的色调,“使颜色的有限性焕发出色彩效果的无限性,给人们在视觉心理上带来丰富的美感4.不同面积的色彩情境绘画中为了从背景中突现物体,有时往往用两种不同面积互为补色的色彩来表现,以达到以多衬少的艺术效果运用在诗歌中,对意象的表现也有类似的作用前面提到的《春夜喜雨》是一例,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傍晚江上的景色,画面上点缀着碧绿、艳红、露水、弯月、蓝天,表现了不同的色相及不同面积的色彩之间的对比,充满了视觉效果诗人用新奇的手法, 点晴的妙笔, 描绘了光与色彩, 环境与物之间的和谐与神韵,在绘景敷色中寄托了无限怅惘总之,色彩是某些事物存在的外在形式,唐人作诗,很善于运用色彩他们用心设色,然后泼洒于诗行中,应物象形,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